郎晓梅 网名茗风,斋号古梅轩、呆也楼,辽宁凤城人。郎晓梅:诗四句,三句写其他,最后一句写枫,浓重铺排渲染环境之后,才令枫出场,非常惊艳。诗用对比手法将枫与其他木叶区别开来,用其他木叶衬托枫的清高、孤傲以及坚毅的品格,是一首咏物佳作。诗中语言文字运用亦颇可赞赏,比如欲对比,于是木叶“残”而枫“丹”对用,“涂丹”文词,一般较少初学者能用,诗中也未见赘字、废字、不当字。逻辑结构谨严,第一句覆清霜,与第二句木叶残,是因果关系。第三句与前两句顺承,第三句出时间结点,第四句用“正”字与第三句“后”相衔联,四句之间如行云流水,有一气呵成之势,甚为畅达。咏枫诗唐代诗人成彦雄有《江上枫》:“江枫自蓊郁,不竞松筠力。一叶落渔家,残阳带秋色。”与《秋枫》“丹”所领起的正能量比,《江上枫》显得清冷悲凉,略含愁怨。倘排除色调比对,但从技法上看,《秋枫》或也并不逊色多少。郎晓梅:唐代诗人苏颋有写秋天的诗《汾上惊秋》,诗云:“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虽然这首诗化用了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河汾”,以兴发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患,但是假如我们不考虑用典,读诗中北风白云和万里横渡的舟船,也很有形象感和代入感,前两句写景为实,后两句抒情为虚,绵绵不尽,无限哀愁,但最后一句仍然借“秋声”于虚中写实,实中写虚,是虚实结合完美的结句。那么这首《秋去》除第二句实写,其他三句都是议论虚写,第三句和第四句写的是今年落了明年再来这样一个普通的自然的岁序循环的道理,但是不能叫人心动或者眼前一亮,未能表现出作品个性、作者性情。但是我们认为,这首诗的语言运用自然畅达,第三四句的对照翻转也能够达到作者预期,且作者已经掌握了绝句的基本结构方法,接下来的写作可以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和诗歌个性上更多用功夫。郎晓梅:能够细心观察到并描写春天的三个景象:柳烟、花和衔泥的燕子。第三句转,与第四句顺结做得也不错。不过诗中“乳燕”使用不当。“乳燕”两个义项,一个是雏燕,一个是育雏的燕。衔泥一般是指燕子正在垒巢,雏燕不可能做此事,育雏的燕自然早已经完成了垒巢这件事,所以“乳燕”和“衔泥”搭配,逻辑不通。宜将“乳”字改掉。古人也有将两者搭配使用的,比如“小小茅斋不厌低,频来乳燕欲衔泥”(宋末胡俨《卜筑新成胡学士以诗见寄就韵奉答》),“乳燕衔泥春昼长,枕书无梦到高唐”(明代黄庚《修竹馆舍》),“乳燕衔泥花影静,鸣鸠唤雨树林深”(清代玄烨《郊外偶作》)。但是这些作品都并非出于经典的大诗人之手,唐代诗人几乎没有这样用的,可见这些情况属于个别使用者的误用。
郎晓梅:这首诗有三个好:一是语言通顺,用字造句都很得体恰当;二是写书包,又没有局限在书包上,而能在一二句写书包的基础上,到三四句延伸扩展,放开了想象;三是能够想到读书和盖房类似,将读书与盖房联系起来作比喻,富有想象力,了不起。不过要是你能够学会描写事物或景物那就更好了。比如唐代诗人骆宾王写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千百年来一直被喜爱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骆宾王用文字给鹅拍了一个生动的小视频啊,我们读着这些文字的时候,似乎眼前就看到了在绿水清波之间的一个白毛红掌、曲项朝天、一个劲儿地“鹅鹅鹅”地叫着的大鹅。你的这首诗虽然不错,但是还没有能够像骆宾王《咏鹅》这样,让我们眼前浮现那么好玩儿好看的画面。所以接下来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呀。郎晓梅:读书题材本身是抽象的,容易枯燥乏味。这首作品四句议论,好在能够在三四句运用溪水入海作比喻,将抽象化的诗思转化为具象化的写作。宋代朱熹曾经也写过关于读书感悟的诗,这种诗一般都是要讲道理发议论的,那么朱熹为了避免板起脸讲大道理的令人生厌,他怎么办呢?他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一、二句描写方塘水清,有画面,具体可感,非常可爱。三四句在一二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发议论,探究方塘水清的原因,借此暗说人要读书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思想才能不断进步的道理。是用一种叫做借喻的方法,将书比喻成方塘,借景说理,让人觉得是在欣赏美丽风景的怡然心境下悟得道理,就觉不到说教的可憎了。有感性的形象的景色描写,又有理性的哲思,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形象说理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诗写形象,不论什么样的题材诗,都应该尽量用似乎可以看到、听到的形象来表现。所以接下来,可以往苏轼所说的“诗中有画”的方向努力喽。郎晓梅:第一句说春天来了,第二句说黄牛下地了,第三句说农民播种了,第四句说可以期待秋天的时候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小诗四句按照时间先后,顺承而来,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是一首不错的小学生作品。但是我们可以商量商量,修改两个地方。一个是“希冀”,“农夫希冀撒”想表达的意思是,农民把希望播撒出去,“希望”在这里是名词,“希望”是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用的,“希冀”虽然和“希望”近义,但是它只作动词,用在这个位置不合适。另一个是“黄牛”,刘柳同学关于春耕的印象或许是通过读书或观看影视等方式所得,可能没有真正看到今天的春耕景象,今天的春耕起码于东部沿海农村,已经很少用黄牛犁地了。所以即便是刘柳亲眼看到了黄牛犁地的景象,但是这种景象已经不具有时代的典型性(或许作者看到了比较贫困地区的春耕),所以这首诗所写的画面给人感觉是传统语文课本插图。“作家还是要写熟悉的东西”(刘心武《写熟悉的,写相信的》),写诗要写熟悉的生活或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抓住它的特点、写出它的特点。郎晓梅:雪化了,花开了,燕子来了,这是春归的几件事,诗人抓住了。作品一二句分别列举了雪和花这两种春归意象,第三四句写第三种意象归燕,第三句为第四句主语,转结结构组织得不错。语言运用也表现流畅自然,表意清晰无碍,颇为可爱。姚瑞兴在春归的时候是一个欣喜的观察者,那么我们来看看陆游在春归的时候是什么身份。陆游的《早春》写道:“近陂(bēi池塘)牛湩(dòng乳汁)白,远浦鸭头青。一棹悠然去,东风吹酒醒。”陆游在这个时节喝醉了酒,驾个小船出去玩了,他有活动,他是这个春天的参与者,你看这位诗人是多么有性情啊。他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写出了诗人的活动和性情,很精彩。第一二句用类比的方法写出了近陂、远浦一白一青的颜色,对比鲜明夺目,也非常精彩。这些好处我们以后写作都可以借鉴。
惯对寒冬玉立,馥馥香飘天际。不比百花娇,却也仪容华丽。华丽,华丽。更有几分骨气。
郎晓梅:用词准确,语言畅达,思想集中。已掌握今人词作法。建议多读古人词。现在我们拿来宋代词人李邦献同题词《菩萨蛮·腊梅》,来看关于填词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什么。其词云:“薰沈刻蜡工夫巧。蜜脾锁碎金钟小。别是一般香。解教人断肠。 冰霜相与瘦。清在江梅右。念我忍寒来。怜君特地开。”词上片一句写腊梅的质感,二句写腊梅的形状和大小,三四句写香味,是从腊梅的具体特点来写的,用了比喻的手法。下片一句写瘦,二句写清,是从精神品格的角度写的。三四句将腊梅与“我”相联系,于是腊梅就有了人的性情,令人觉得就像好友一样亲切了。李邦献的词不论上片写具体特点,还是下片写精神品格以及性情,都真切可感,有细节表现,非常形象。赖思奇的作品用的是今人词惯用作法,过于注重议论,形象性较弱。毛泽东1965年曾在给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所以毛泽东诗词即便是政论题材也极富形象性。接下来的写作,可以注意一下写形象、描形状物的能力训练。郎晓梅:一句写下雪的原因,二句写下雪的样子,三句写雪落在地上的样子,四句递进,写雪落在枝头的美好。作品结构层次合理,脉络畅通,三四句能够用“更”字自然衔接,贯通语势,而且语言通畅,很好。不过呢,我建议“墨梅”的“墨”字可以重新考虑换一个字。元代王冕有诗《墨梅》:“我家洗研池边树,朵朵花开澹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他的标题为什么叫“墨梅”呢?因为这首诗要写的是他画的梅花图,他画梅花图的时候用的是墨,当然题咏的就是“墨梅”啦。“墨梅”作为标题可以叫人一下子就知道这首作品是题画诗,很恰当、准确、合理。而“琼枝点墨梅”中的“墨梅”或许就多少有点不合适了呀。所以将“墨”字换成其他相宜的颜色词可能更妥贴。
窗外春光一片,室内书读八遍。造句未完成,更有乘除未算。可叹,可叹,谁把童心买断。
郎晓梅:读作品,自然就会生出“无奈”的情绪,而正文中并没有与“无奈”字样重复的地方,标题是对正文的精准概括。然而你看标题,它又是抽象的状态概念,而正文能够通过诸如造不完的句、算不完的题等具体可感的事件来表现,又见作品的好处。尤其是能够在起句将春光写进来,衬托着室内读书的氛围。春光那么美好而人不能走出教室尽情沐浴,本就是一种巨大的无奈。后面进一步叙说没完没了的学习生活,然后水到渠成发出叹息,层层推进,结构井然有序。这种无奈是很多高中学生都有而未能被人写出的,表达着学生的心声,有其代表性,也有其时代性。是较为优秀的校园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