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才疏唐文宗:以阉制阉铲除宦官,终因所用非人而功败垂成
年轻的皇帝问大臣:你觉得朕是个什么样的皇帝?大臣回答:天下人都说陛下是尧舜那样的贤君。
皇帝苦笑:朕其实是想问你,朕和周赧nan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大臣惶恐地回答:陛下的德行,是周朝的成康、汉朝的文景都比不了的,怎么能和赧献那样的亡国主类比?
皇帝自嘲地说: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于强臣,朕却受制于家奴,恐怕还远不及他们呢!言罢,君臣二人相对泣下。
这可怜兮兮对话的君臣组合,就是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的唐文宗李昂,和学士周墀chi。
唐文宗李昂(809-840),初名李涵,封江王,是唐穆宗李恒的第二子,唐敬宗李湛的弟弟,唐武宗李炎的哥哥,唐宣宗李忱的侄子,生母是贞献皇后萧氏。
按照唐朝的惯例,身为老二的文宗在太子大哥李湛健康长大后,就注定要和皇位无缘,他会从皇帝儿子变成皇帝弟弟,再变成皇帝叔叔、叔祖,蹲在江王府默默无闻的渡过一生。
但是,天底下最大的一块馅饼偏偏砸到他的头上,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那个比他大四个月、才18岁的马球皇帝哥敬宗李湛,被宦官刘克明联合职业球手苏佐明刺杀。
以小宦官刘克明为主的弑君小团伙,准备谋立唐宪宗的六皇子、敬宗的六叔绛王李悟为帝,矫诏任命李悟勾当军国事,下一步就是把李悟拥上皇位。
刘克明只是敬宗宠信的小宦官,居然拉拢一伙儿乌合之众弑君另立,身为大宦官、掌控神策军的枢密使王守澄、中尉梁守谦怎么能够容忍?啥时候大唐的家由着你刘克明来当了,置我等于何地?于是就在当天,王守澄、梁守谦发兵讨贼,诛杀绛王等人,迎立江王殿下上位,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的上台,和父亲穆宗、祖父宪宗一样,都是被宦官拥立,而正是这一点,让文宗耿耿于怀,其实他真没必要为此产生羞耻的心理,不过,从这一点看,文宗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早在藩邸时,文宗就知道穆宗敬宗两朝的弊政,对宦官擅权非常痛恨,毕竟,他李家天子死在宦官手中的可不少,远有死因不明不白的顺宗、宪宗父子,近有敬宗遇弑,几代都是变起禁中,往事历历在目啊!
因此,以唐太宗为榜样的文宗,从即位那一刻起,内心就有“刷君父之仇耻,抒亿兆之哀冤”的念头,而他的一生也在为翦除宦官而努力。
文宗在即位后,一改穆敬两朝的怠政作风,他励精求治、勤奋好学,恢复单日视朝的旧例,还去佞幸、出宫人、放鹰犬、裁冗员,省教坊乐工,停贡奇巧珍玩,去奢从简,一时之间是翕然相贺,人人都以为太平可冀。
但是,文宗要想真正有所作为,和大权在握的宦官产生冲突就是在所难免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必须把宦官手中的权力拿回来。
众所周知,大唐李天子自从安史之乱后,总觉得大臣们都是不怀好意,没有家奴来得可靠,因此开始扶植宦官来制衡大臣。
但让李大家们想不到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强势君主手下,宦官是维护皇权的忠心家奴,但遇到宽柔有余明强不足的君主,宦官就成了反噬主子的恶犬,不但不是皇帝的保护者,反而会给皇帝造成威胁。
随着宦官的专权,受到侵害的不只是皇权,还是士大夫们的权利,皇权和宦官有冲突,朝臣和宦官之间冲突更多,毕竟立场不同,所以朝臣们在最初也是很积极的进行反宦官斗争。
不过,随着几次斗争失败后,被挫败了士气的士大夫们开始失去反对宦官的勇气,对宦官们的态度也产生变化,要么与宦官结成利益同盟互惠互利,要么投靠依附宦官唯唯诺诺,剩下少部分不甘心与宦官为伍的,要么被排挤,要么被害死。
唐文宗面对的就是这么个大环境,宦寺横行,朝臣碌碌,即便在制科考试有进士在对策中条陈万言,提出宦官之祸,考官也不敢录取,可见宦官的威风。
文宗对此等情形是心如刀绞又无可奈何,而在太和元年(827)三月接替致仕的右军中尉梁守谦的新中尉王守澄,尤为专横,招权纳贿,是毫无顾忌,更是令文宗忿忿。
经过认真观察筛选,文宗认为翰林学士宋申锡沉厚忠谨,是个能干大事的合作伙伴,就擢升宋申锡为尚书右丞,引为心腹,太和四年(830)七月,以宋申锡为同平章事。
宋申锡又引荐吏部侍郎王璠为京兆尹,把文宗想翦除宦官的意图告诉王璠,想通过京兆府兵来诛杀宦官。但由于王璠行事不谨,走漏了风声,王守澄很快就得知消息。
文宗有个排行老六的弟弟漳王李凑,素有贤名,王守澄就采纳亲信郑注的主意,让神策都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图谋拥立漳王,再由王守澄报给文宗,时为太和五年(831)二月。
惊惧交加的文宗信以为真,勃然大怒之下就命王守澄处置宋申锡,王守澄当即要派二百骑去屠宋申锡家,还是飞龙使马存亮阻拦,才没有下手。
经过王守澄的严刑拷打,被屈打成招的人就说宋申锡的确勾结漳王有异谋,愤怒的文宗召集大臣商量给宋申锡定罪,满朝文武都不信宰相会这么干,还是郑注担心拖久了暴露真相,就建议王守澄请文宗从宽处理。
最后,漳王李凑被贬巢县公,宋申锡贬为开州司马,稀里糊涂结案,文宗第一次翦除宦官的计划还没开始就此流产。
随着又一次的胜利,也让王守澄愈发志骄意满,越发强横,文宗又愤恨又羞耻,生生把自己气病了,口不能言。
于是,王守澄就举荐他的亲信、善医术的昭义行军司马、一个谜一般的邪魅男子——郑注,给文宗看病。
文宗见了郑注后,又服用了他开的药,病还真的好了,就和王守澄一样,文宗对郑注的态度也从最初的讨厌转变为喜欢信任,很快就以郑注为太仆卿,继而兼御史大夫。
肃宗朝宰相李揆的族孙、进士李训,也走通郑注的门路,由王守澄举荐给文宗,因为李训擅长讲《周易》,很快获得文宗的宠信,得到升职。
被文宗视为奇才的郑注、李训非常擅长打鸡血,两人看出了文宗很有抱负,就为文宗规划太平策略,先铲除宦官,次恢复河湟,再次清河北,讲起方略是头头是道。
文宗对他俩画的大饼很向往,决定君臣同心、去为实现大唐梦而努力,如果重现大唐盛世,文宗自然就成为中兴明主。
明智的人都能看出郑注、李训在吹牛皮,就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臣党争,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的环境下,去谈复兴大唐,那不过是忽悠不聪明的皇帝罢了。
郑注、李训本身是靠宦官起家的,人人都知道他们心术不正,现在又帮着文宗铲除宦官,有心的人都会为他们的反复无常心惊,文宗却引为知己对他们极其重用。
他们要铲除宦官的具体操作是什么呢?说来也很简单,就是利用宦官集团的内部矛盾,以阉制阉、分而化之、再各个击破。
太和九年(835)五月,郑注、李训以右领军将军仇士良在文宗即位时有功,却因为和王守澄不睦一直被压制,文宗就升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以分王守澄的权力。
六月,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久居中用事,和王守澄争权不休,郑注、李训建议文宗把他们出为西川、淮南、河东监军,八月又以他们勾结朋党,分别贬谪到驩huan州、象州、恩州,并在押送途中追赐死。
九月,李训又给文宗出主意,把谋杀宪宗皇帝的宦官、山南东道监军陈弘志召回,在他到青泥驿时,派人就地杖杀。
由于郑注、李训都是王守澄引荐,除了仇士良升迁外,其他行动都是打击王守澄的对手,所以,王守澄并没有对文宗的行动产生怀疑。
郑注认为王守澄势力太大,不好对付,就求出为凤翔节度使,到时候内外联手诛灭宦官,文宗对他是言听计从,随即任命他出任凤翔节度使。而依靠郑注显贵的李训,随着势位俱盛,对郑注颇为猜忌。
郑注又建议文宗给王守澄升职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兼十二卫统军,对他明为升迁实则夺兵权,王守澄依旧没有察觉。
接着,文宗任命李训为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朝中的牛李党人几乎被驱逐一空,差不多都换上依附李训的人。
同时,李训、郑注又把王守澄厌恶的宦官田全操、刘行深、周元稹、薛士干、似先义逸、刘英誗等人,分别遣往盐州、灵武、泾源、夏州、振武、凤翔巡边,随后又下诏追赐死,因为甘露之变失败,诏书均废弃不行。
这时候,李训、郑注认为可以向毫无戒心的王守澄下手了,当年十月,文宗遣中使李好古去王守澄府邸赐毒酒给他,曾经显赫一时、凌驾在皇帝之上的大宦官王守澄,就这样死在自己信任之人的计谋下。
王守澄的死真是喜大普奔,也代表着曾经横行的元和逆党全部伏法,文宗顿时觉得天空怎么那么蓝,花儿怎么就那么红,郑注、李训怎么就这么能干。
君臣三人喜气洋洋的准备继续下一步,争取把大宦官全部歼灭好过年,按照郑注的计划,他先去凤翔任职,到镇后选几百个壮士充当亲兵,利用在浐chan水埋葬王守澄的机会,把奉圣命前往送葬的高级宦官尽数诛杀。
要是按照郑注的计划,文宗还是有点胜算的,差不多就是唐末崔胤勾结朱温诛杀宦官的提前上演了。不过,猜忌郑注的李训不愿意郑注独揽大功,和自己的党羽商量,在京城提前下手诛灭宦官,同时,也把郑注铲除。
李训也真是利令智昏,大雁还没打下来就考虑怎么吃了,宦官还没铲除完毕就开始搞内部倾轧了,也可能是此前的胜利让他冲昏头脑,觉得只剩下仇士良一家独大,不足为惧可以独占大功了。
十一月初,文宗任命李训举荐的大理卿郭行馀为邠宁节度使,王璠为河东节度使,罗立言权知京兆府事,韩约为左金吾卫上将军,还有九月份被任命权知御史中丞的宗室李孝本,也是依附李训得进。
李训让郭行馀、王璠以赴镇为名,招募壮士数百为亲军;让罗立言纠集京兆府兵三百余人;李孝本纠集御史台卒二百余人,还有韩约率领的部分金吾卫军。
太和九年(835)十一月二十一日,李训发动甘露之变,但由于韩约和王璠的失态,引起仇士良的怀疑,迅速挟持文宗逃进宣政殿,调集神策军反攻,李训眼看大势已去,就脱下紫袍换上绿衫走马逃走。
愤怒的仇士良命左右神策副使率神策军一千人,对朝臣展开无差别杀戮,参与事变的李训韩约等都被捕杀,毫不知情的两省官也被砍杀,“死者又千馀人,横尸流血,狼籍涂地,诸司印及图籍、帷幕、器皿俱尽。”
按计划走的郑注带兵走到扶风,就听说李训提前动手遭到事败的消息,他迅速返回凤翔后,也被仇士良派人捕杀。
唐文宗心心念念的翦除宦官复兴大唐的中兴梦,就此成空,他也在甘露之变后,彻底失去权力,沦为宦官的提线木偶,“杀生除拜,皆决于两中尉,上不豫知。”
如果不是宰相郑覃和李石的坚定,朝廷都几乎为之瘫痪,沦为宦官的跑马场;如果不是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针对仇士良扬言要清君侧,震慑住仇士良,文宗用不着抑郁而终,就会提前死在仇士良手中。
很多人提到唐文宗,都为之唏嘘,觉得他太不走运了,他节俭,勤政,爱民,虚心纳谏,不折腾,明君的优点他都具备,却偏偏遭遇宦官专权,甚至有人认为文宗要是生在宋、明,就是仁宗、孝宗那样的仁义君主。
其实,这样的赞誉对文宗来说,实在是过头了,他的确具备明君的部分美德,不甘心庸碌一生,但同时,他还有优柔寡断、明强不足、怯懦苟且的致命缺点。
从宋申锡事件和郑注李训事件就能看出,他不具备明察善断的慧眼,更没有识人之明,对真正的贤臣心怀猜忌,对真正的小人却视如师友,太容易被小人利用。
你就算不相信弟弟,也该相信自己选择的宰相啊!牛僧孺那样性格的人听说宋申锡谋反都表示不信:“人臣不过宰相,今申锡已为宰相,假使如所谋,复欲何求!申锡殆不至此!”
是呀,宋申锡已经是你的宰相了,他就是拥戴漳王,又会得到什么报酬呢?他何必呢?但偏偏文宗就是相信了王守澄的构陷,你原本是要铲除宦官的人,怎么反而会相信来自宦官的构陷呢?难道你脑袋里装的都是水?
再说甘露之变,王守澄、陈弘志已经伏法,就剩仇士良一家独大,你何必急功冒进赶尽杀绝?蛮可以另外扶植新宦官来分权仇氏,毕竟身为皇帝的是杜绝不了宦官的。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文宗在王守澄死后就收手,局势绝不会败坏如斯,不但文宗不会沦为傀儡,后期的帝王也不会任由宦官拥戴。
退一步说,你要赶尽杀绝也就赶尽杀绝了,问题你别耳根子软啊!郑注前面制定的计划你没意见,李训在后边抢先下手你还没意见?你自己就没有任何判断吗?
好吧,抢先下手也行,关键是你要准备周详啊,就指望那点乌合之众?就能在宫中铲除宦官?你当神策军是摆设吗?文宗的结局的确令人唏嘘,但从他的性格以及依赖的人看,他失败也是必然的。
唐文宗其实只是空有大志,却毫无才略,一误于宋申锡,再误于郑注李训,庸昧不智如此,所用非人如此,自比周赧汉献,也挺有自知之明的。
作者:李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