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不疲劳
我真为现代人的灵魂状态担忧!春节期间大家聚在一起,谈的就是几个黄段子,或者是去年底热映的电影《手机》,大谈什么“审美疲劳”,弄得没看这部电影的我像个傻子。
一个社会浮躁浅薄的标志之一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满天飞,却很少有人去认真辨析,因为人人都懒得动脑子,都只愿享受随大溜的幸福。于是骗子开始大行其道。为什么《手机》能靠“审美疲劳”大赚其钱?因为这个新鲜的名词能成为人们一块舒服合用的挡箭牌,可以用它作为自己不上进、灵魂空虚的遁词。为什么老婆是别人的好?因为“审美疲劳”。为什么春节联欢晚会越来越难看?因为“审美疲劳”。如此下去,“审美疲劳”将成为刑法修改前的“流氓罪”——像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说到审美,画家应该比较有发言权。艺术大师吴冠中曾经说;“如果再赐我一次人生,我若仍选了这苦难的艺术生涯,我不该结婚,贻误别人的温馨。”那么他是不是也因为产生了“审美疲劳”?非也。他说:“知识水平低并无多大抱负的人们的婚姻多半较稳定,只是过过日子么,好说。然而有的人全部人生就是探索,将探索新成果看得高于一切,便必然难于遇上能永远共同生活的知音。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都没有结婚。”这也正是鲁迅在《伤逝》中说过的意思:“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夫妻双方,一方在不停地探索、进步,另一方原地不动,自然就不和谐了。但这是因为“审美疲劳”吗?不是的。这是因为原来“美”的一方懈怠了、懒惰了,“美”的光芒消褪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花心丈夫被“狐狸精”迷住了,一身美德的妻子在他的眼里变得一钱不值。这更不是“审美疲劳”了,因为他根本没去“审”。
审美是个互动的过程。“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是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每天对自己都有新的期许。在一个悲观失望的人看来,太阳每天都是旧的。所以,能够欣赏太阳的鲜艳和壮丽的人,也必定是个乐观向上、不停进取的人。这是对审美者的要求。对“美”我们也有同样的要求,即它必须时时更新、不断进步。如果它不思进取,骄傲自满,摆出一副“我就这样儿,你爱看不看”的模样,那么我们就会渐渐弃之如敝屣,就像我们和这一年不如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之间的关系。
而真正的审美是永远不会疲劳的。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4年2月5日《检察日报》声若蚊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