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龚贤作画秘诀(精辟实用)
龚贤其人
(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号柴丈人、半亩居人、钟山野老等。祖籍江苏昆山,早年与复社成员多有往来,后移居南京。因其独树一帜的诗画功力,多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艺术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简笔无皴或少皴的“白龚”时期,到探索过渡的“灰龚”时期,再到以“黑、厚、润、实”为特色的“黑龚”时期。
清 龚贤《水墨山水》
除却诸幅遗世独立的画作,画论方面龚贤亦有较多建树及流传:其为生计授徒(包括受其挚友——海安名望族徐逸的邀请,为其族晚辈教授书画)所作的诸幅课徒画稿以范作详细地讲授了山水画入门的要诀;其余文字还见于《柴丈画说》《龚安节先生画诀》《半亩园诗》《半千课徒画说》等。龚贤对于作画的诸多领悟和技法讲解,实在不可多得,无论是对于龚贤的研究者,还是研习山水的爱好者,都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清 龚贤《松林书屋图》
作画要诀:
1、“非黑无以显其白,非白无以判其黑”。《半千课徒画说》
2、“余此卷皆从心中肇述,云物邱(丘)壑屋宇舟船,梯磴蹊径,要不背理,使后之玩者可登可涉,可止可安;虽曰幻境,然自有道观之,同一实境也。”林树中《龚贤年谱》引自《朵云》第 63 集 上海书画出版社
清 龚贤 《水墨山水》
3、“心穷造化之源,目尽山川之变,取证于晋唐宋人,则得之矣。”故宫博物院藏龚贤《奇树图》卷自题
4、“不可学古人, 不可不合古人。学古人则为古人所欺。吾常欲欺古人,然古人卒不可欺。久之,然后见古人之道,势不能不合古人也。此善于学古人者。”泰州博物馆藏清人画册龚贤题跋
5、“每有当意者, 归来则百遍摹之, 不得其梗概不止。”《廿四幅巨册》跋
6、“则知读书养气, 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廿四幅巨册·云山图》跋
7、“余独不求媚于当世, 纪此一笑。”刘海粟、王道云《龚贤研究集》(上)江苏美术出版社
清 龚贤 《木叶丹黄图》
8、“画有三远,曰平远,曰深远,曰高远。平远,水景深,远烟云。高远,大幅画,手卷要平远,画中幅深远。三等坡,在下者为沙,在中者为岸,在上者为远山。中坡、下坡不宜太厚,远山不宜太薄。薄者为远岸,江景湖景方可用。”《山水课徒画稿册》二十开之十一
9、“云山云宜厚。悟之三十年不可得,后遇老师,曰山厚云即厚矣。山下白要有云。每留云之款式,方才是云。云头自下泛上,此不画之画也。”《山水课徒画稿册》二十开之十二
清 龚贤 《高岗茅屋图》
10、“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讲丘壑,气韵不可不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柴丈画说》
11、“点叶不可见笔尖笔根,见笔尖笔根者,偏锋也。中锋锋乃藏,藏锋笔乃圆,笔圆气乃厚,此点叶之要诀也。松针若写楷,横点若写隶,半菊若写草,圆圈若篆。”
12、“点苔要茸茸,点圆内或空。要知圆厚处,只在笔中锋。”
13、“笔要中锋为第一,惟中锋乃可以学大家,若偏锋且不能见重于当代,况传后乎?中锋乃藏,藏锋乃古,与书法无异。笔法古乃疏、乃厚、乃圆活,自无刻、结、板之病。”
清 龚贤 《山家黄叶图》局部
14、“大凡笔要遒劲,遒者柔而不弱,劲者刚亦不脆,遒劲是画家第一笔,炼成通于书矣。”《柴丈画说》
15、“浓树不染不润,然染正难,厚不得薄不得,厚有墨迹,薄与无染同。浓树内有点有加,有皴有染,有加带点,有染带皴,不可不细求也。”《柴丈画说》
16、“气宜浑厚,色宜苍秀,譬若士人,肌丰眉瘦,百巧千奇,甯须梁窦?苔助染,染助皴,皴助勾,勾似皴,皴似染,染似苔。” 《龚半千课徒画稿》
17、“用笔宜活活能转,不活不转谓之板。活忌太圆板忌方,不方不圆翕且张。拙中寓巧巧无伤,惟意所到成低昂。要之至理无古今,造化安知董与黄?”《半千课徒画说》
18、“危峰如笏,拳石若螺,阴阳剖判,岌弃嵯峨,生无端倪,云态水波。”《半千课徒画说》
清 龚贤 《挂壁飞泉图》
19、“画石起手。山外匡(框)为轮廓,内纹为分筋。皴下不皴上,下苔草所积,阴也。上日月所照,阳也。阳白而阴黑。石有直立者,有横卧,方不可太方,圆不可太圆。石要大小相间,亦有聚小石在下,而大石冒其上者,亦有大石在上,而上又加小石者。小石为石,大石为山。直立而长者为壁,圆而厚者为岭,平坦而光者为冈,中留空者为洞。山多必留云气,间之始有崚嶒之势。有石山,有土山。有石戴土者,有土戴石者。”《山水课徒画稿册》二十开之七
20、“山有头有面,有背有脊,有肩有腰有足。高出为头,向望为面,反面为背,联络为脊,傍起为肩,中路为腰,两分为足。”“石亦有面,面有向背,向背要有情。石有石嘴,山有山面。山以石为五官,石以山为四体。”
21、“千里万峰,中有主宰。昂然者君,拱立臣采。又若儿孙,高高矮矮。罔不正直,各舒精彩。翠列眉端,已在天外。”《半千课徒画说》
22、“画石外为轮廓,内为石纹,石纹之后方用皴法。石纹者,皴之现者也,皴法者,石纹之浑者也。”
23、“皴法名色甚多, 惟披麻、豆瓣、小斧劈为正经。”《龚安节先生画诀》
24、“加皴法,皴下不皴上,分阴分阳也。皴处色黑为阴,不皴处色白为阳。阳者日光照临处,山脊石面也。阴者草木积荫虚,山凹石坳也。皴法先干后湿,故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湿后干,则墨死矣。湿墨每淡于干墨。皴在石为(文),在土为痕。积而至于黑者,非苔藓之故迹,即草木之余根。”
25、“结处勿结,散处勿散。结处稍浓,散处稍淡。”
26、“有皴无皴,须知阴阳。”
清 龚贤 《水墨山水》局部
27、“若只点晴林,再将干笔似皴似染,笼罩一遍。若点烟林、雨林、朝林,三遍即用湿墨将前三遍精神合而为一,望之更为蓊蔚。朝林者,露林也,故宜带湿。此三遍只算得一遍。若点成,墨犹不甚浓,故四遍仍用一遍墨,上浓下淡,自上点下,五遍仍用四遍笔中未尽墨,参差加点一层,六遍仍以淡墨笼罩之。大约一遍为点,二遍为皴,三遍为染,四五六遍仍之。如此可谓深矣,浓矣,湿矣。然又有一种吃墨纸,至五遍仍不见黑,故又用六遍焦墨点于最浓之处以醒之。一遍二遍三遍一歇,俟干再点四遍,五遍又一歇,俟干再点六遍七遍,不干而点则纸通矣。七遍大约耳,其中皴染原无定数,今人但知点叶,不知叶中有皴染,点不成点,染不成染,故谓之皴。”《半千课徒画说》
28、“皴法无一定, 随人变转, 要各成一家, 杂用不可。”刘海粟主编 《龚贤研究集》下册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9、“若露笔法, 则中不宜破, 恐掩好处耳, 树不效则山亦宜飞白, 即干毅数笔不染亦可”以及“树有不级而重勾一遍者, 重勾一遍始厚始老, 不然单薄耳。” 《龚半千课徒画稿》
30、“皴宜燥,不燥即墨矣。皴下不皴上,此书家之同法也。有斧劈皴,有大斧劈皴,有牛毛皴,有披麻皴,有解索皴,有铁线(皴),有卷云皴,有鬼脸皴,有骷髅皴,有刺梨头皴,有丁字皴,有豆瓣皴,有斧劈兼披麻皴,有解索兼披麻皴。披麻为正,解索次之,豆瓣不失为大方,且见本领。大小斧劈古人多用之,今入北派矣。卷云与解索相近,牛毛太细不足取。然未有不皴下而留上者,皴处是积阴处也。”《半千课徒画说》
31、“余弱冠时, 见米氏云山图, 惊魂动魄, 殆是神物。几欲拟作, 而伸纸吮毫竟不能。百回以故小巫之气缩也。历经四十年, 而此一片云山常悬之意表, 不意从无意中得之。”《廿四幅巨册》中第六幅《云山图》题跋 上海博物馆藏
清 龚贤 《云壑松荫图轴》
32、“笔尽笔法, 墨求墨气。笔墨相得, 而画之能事毕矣。我用我法, 我法尽而我即为后起之古人, 今人未合己心而欲与古人相抗, 远矣。”《龚贤课徒画稿》
33、“董源实为山水家之鼻祖,况六法以气韵为上。唯善用墨能气运,故余远慕董翁。评余画者亦谓墨胜于笔。”
34、“深树有加七遍墨者,若七遍皆浓墨则不成树矣。可见浓树积枯成润不诬也。加七遍墨,非七遍皆正点也。一遍点,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干又加浓点,又加淡点一道,连总染是为七遍。”《柴丈画说》
清 龚贤 《千岩万壑图》局部
35、“此学石田老人雨林也,千载之下,犹见苍翠欲滴,此在润不在湿。润墨鲜,湿墨死。墨含笔内为润,墨浮笔外为湿。”
36、“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始灵;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始活。笔墨非二事也。”
37、“非浑沦也。惟笔墨俱妙,而无笔法墨气之分,此真浑沦矣。”
38、“浓树有初点便黑者,必写意,若工画必由浅而加深。深树有加七遍墨者,若七遍皆浓墨则不成树矣。可见浓树积枯成润不诬也。”
39、“笔墨关人受用,笔润者,享富贵。笔枯者,食贫。枯而润者,清贵。湿而粗陋者,贱。”
40、“枯加润易,从湿改瘦难。”《柴丈画说》
清 龚贤 《课徒画稿选·画树起手》
41、“画山水先学画树,画树先画树身。第一笔自上而下,上锐下立,中宜顿挫,顿挫者折处有棱角也。”
清 龚贤 《课徒画稿·扁点叶及树法》
42、“画一树要像一树,树画合看亦是一丛。分而观之,其中有不像树者,由于画理不明也。山无一定之款式。画树如人,有直立,有偏倚,有俯仰,有顾盼,有伏卧。大枝如臂,顶如头,根如足,稍不合理,如不全之人也。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如看诗者先看二律也。”《山水课徒画稿册》
43、“画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势。虽极写意,也须端正,不然令人见之,心中危殆而不安也。”《山水课徒画稿册》二十开之十
清 龚贤 《一道飞泉图》
44、“画泉宜得势,闻之似有声,即在古人画中见过,临摹过,亦须看真景始得。”《龚安节先生画诀》
45、“亭子宜著高爽处,在下之亭必矮而阔,中多柱”《龚安节先生画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