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掌故】东北大学的创建
东北大学
说起创建东北大学,人们自然会想到谢荫昌这个人。他在奉天从事教育多年,1922年任奉天省教育厅长,深得张作霖的信任。
那年春天,他对张作霖说:东西洋各国所以发达起来,在于学术之进步、学校之发达,他们不但农、工、商各有其学物理、生物、机械学也无一不备,就是政治法律,也有专门学系。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欺侮,兴办大学来培养各方面人才,是当务之急。张作霖听了很以为然,并主张东三省联办,当即把代理省长王永江找来共同商定了有关事宜,嘱咐谢荫昌起草方案。
当时,南京高师已改为东南大学,广州又拟办西南大学,经他们磋商,定校名为东北大学,设文、法、理、工4科。同年7月,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便成立了。
日本人听说张作霖要筹办东北大学,竟派驻奉天总领事前来“劝告”,对省长王永江说:“…你们不必办大学、想要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南满医大去,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日本阻挠东北办学的卑劣行为,激发了公愤,筹备委员们下决心一定要把东北大学办起来。
筹建东北大学是在省长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若不早定校长主持日常事务,工作有许多困难。谢荫昌便与王永江商议校长之事。王笑着说:“公有此意吗?”谢摇头说:“我想当校长,为避嫌疑,就不向公饶舌了。”王问:“以公之意,何人为妥?”谢答:“无论任用谁,皆非善策,不如公自行兼任为佳。”王说:“公莫戏言。我身为省长,怎能兼职?”谢说:“公莫小瞧这一职位,大学校长乃民间皇帝,世界各国的大总统、国务总理常有兼任的,或退职为之。今选三省之英俊,躬自陶铸,不数年而人才辈出,可助公施展雄才体略,即使百年之后,公骨内寒而精神犹在。如任他人,万一为守旧者或野心家得之,遗害非浅。”
次日,谢又向王提及此事,王问:“如我兼任,如何提名产生呢?”谢说:“各国大学校长皆由校董会推任。理由大学筹委会举公,受之即可。”筹委会履行推任手续之后,便向王呈献预算,各项开支达百万元之多。王笑谓谢道:“我已堕入你的圈套了,得一校长职位,要筹措百万重金。我今天才知道这个校长的价值。”谢也笑道:“这百万巨资不用于办大学,不也是供大炮放几响了事。”时隔数日,王永江便将谢所需经费如数拨付,另批百万资金作为大学基金。
建校委员们相视而笑道:“若是他人任校长,能办到吗?”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即与吉、黑两省洽谈。吉林要自办大学,东北大学办校经费便由奉、黑两省分担,为9:1。不久,又决定把沈阳高等师范(在大南关般若寺胡同)改办理工科,公立文学专门学校改办文法科。
1923年4月26日,正式启用了“东北大学之印”校章。东北大学委任留美教育硕士汪兆潘为文法科学长,留德工学博士赵厚达为理工科学长,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吴家象为总务长。
7月中旬,举行第一届新生入学考试,录取文、法、理3个预科(学制2年)两班,工科预科三个班,共收480多人,于10月24日正式举行开学典礼。为适应教学需要,还派工科学长赵厚达去德国采购理化仪器和机械,赵病逝于德国,便由留学欧美的左耀先和孙国封分别担任理科和工科学长。
从德国订购的机械陆续运回后,奉天省当局拨御花园的官地400亩左右创办了大学工厂,任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为厂长。不久,又辟清室昭陵前的陵地300多亩、收购毗邻的农田200多亩建造新校舍。1925年暑假,新校舍建成,理工两科迁入,文法两科仍留在南关。所以当时的东北大学有南校、北校之分。
作者:王永铮;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