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黄克诚:与妻因书结缘,新婚夜约法三章,妻子不服却爱他45年
晚年的黄克诚将军
上个世纪的北京郊外,住着一位老人家,老人家好像特别喜欢雨天,每到降雨,就从家里搬出水盆接着。
可令人奇怪的是,雨停以后,老人还会大老远跑到乡下去找几位老农问话:“雨下透了没有?旱象是否解除?”
老农们不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只当是个怪人陪着,他的心情好似跟着天气变化关系很大,若是许久不下雨,这位老者就会在家里烦躁着踱步,嘴里念叨道:“又旱了,农民要遭殃了。”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个奇怪的老人家,背后身份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黄克诚将军,黄克诚忧国忧民,作风可谓党之楷模,但他最为难过的事,还是此时已经与爱妻分离了几年之久。
前者是十大将之一,后者是被人誉为青岛大学才女的唐棣华,他们两人的故事,好似一首平歌的起伏,唱响了四十五年的爱恋。
关于黄克诚眼镜的故事
在我国十大将的排列之中,黄克诚的性格就与他的名字一般,特别诚实,敢于实话实说,就连毛主席都特别夸奖过他的这点品质:“黄克诚的工作作风我很欣赏,实事求是!”
黄克诚身为老革命,在党的奋斗历程上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敢于说真话,坚持自我的性格,甚至是在自己的私人生活上,新婚之夜也要与新娘唐棣华约法三章,后来还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事迹。
除了在性格之上的特点,黄克诚在外貌上也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的脸上总是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这是因为黄克诚对于读书非常痴迷。
但是在他出生的那个年代,正值清朝统治时期,而他那时正在一处封建落后的湖南乡下生活。
虽然家境贫穷,但黄克诚的父母东凑西借,靠着亲戚们的帮助总算让他去到了私塾上了几年学,黄克诚在学习上很有天赋,打小记东西就快,《三字经》背得滚瓜烂熟。
因为爱好读书,但又苦于贫穷,黄克诚经常会找家境稍微好点的同学们借书,回到家里就挑灯夜读,第二天一大早就还回去。
于是在多少个深夜里,隔壁邻居总能看到黄克诚的小房间里亮着一盏微弱的灯火,而这也让黄克诚成为了后来的近视眼。
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朝代,读书的机会可谓不多,甚至许多新进步的书籍都遭到了封禁,黄克诚虽然年幼,但是思想早熟。
他明白学习知识是改变命运少数不多的机会,于是就越发珍惜每一本买来书籍的收藏,而这也为他往后遇见自己心爱的妻子唐棣华埋下了伏笔。
黄克诚是在1925年加入的红军队伍,那是在工农运动时期,国内局势动荡不安,黄克诚虽然长相文静,但是在战场上却有着一股无畏生死的劲头,很快就从一名小兵干到了团长的身份。
而这也不过是在北伐战争中用了两年的时间,但是哪怕他升职到了指挥部,黄克诚在打仗的时候依旧喜欢带头冲锋。
因为戴着眼镜,在战场上他的身份经常暴露,也给他招来了多次杀身之祸。
老上级彭德怀就因为这点批评过他:“老黄,你身为指挥官,怎么老到第一线冲?你成天戴着那么大一副眼镜片,一看就是个大官,敌人不打你打谁?
黄克诚(中排左三)
敢说实话,真干实事的黄克诚
北伐战争结束以后,黄克诚依旧是在了彭德怀手下工作,这时的他任职为政委,俗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个性格耿直的男人不仅忠于党,还敢于在有异议的时候第一个站出身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对红军进行了大小数次围剿行动,其中规模最大的五次黄克诚均有参与其中,在1930年有人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计划。
黄克诚在得知了消息以后,立马起草了一份报告向党组织提出建议:“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
黄克诚的提议,就像是晴天突然劈过了一道惊雷,他敢唱反调的特点在于不分地点,不分场合,甚至是对于自己的救命恩人彭德怀也没有例外。
彭德怀在1932年决定率部攻打漳州,但是那时的红军队伍已经元气大伤,几近来到了崩溃边缘,这番做法实属冒险,黄克诚为此又站了出来和彭德怀大吵一架。
可是事实证明,后来的漳州攻打行动确实不是一个理智的做法,行动节节失误,漏洞不少。
黄克诚为了减少损失,在战场上公然抗令撤退,虽然挽回了一部分红军力量,但也在事后受到处罚,黄克诚据理力争。
彭德怀知道了这件事后感慨道:“大家都说我的骨头硬,我看黄克诚的骨头比我硬十倍!”
感慨归感慨,事后彭德怀又再次找到了黄克诚劝告:“以后你再这么提意见,你就要被赶出队伍了。”
黄克诚不以为然:“我又不是哑巴,有话怎么不能说。”
1959年,黄克诚迎接彭德怀访东欧归来
这样的回答把彭德怀逗乐了,也让大家了解了黄克诚的脾气,但所有人都不可否认的是黄克诚说的话,做的事,无论对与错,都为党组织做出了重大贡献。
就是这样敢作敢当的硬汉,也在1937年迎来了自己的柔情。
黄克诚的初恋对象,是一个名叫唐棣华的姑娘,唐棣华比黄克诚小了十六岁,两人的出身经历截然不同。
因为父亲的背景,打小唐棣华就受到了高等教育的熏陶,长大后不仅毕业于青岛大学,而且在抗日活动中也备受党组织的关注。
这位“铁娘子”虽然长相儒雅温柔,但做起事来却雷厉风行,入了党籍后便被党组织安排出任了中共阜宁县委书记。
那一年的她也不过十九岁而已,正是因为这个契机,这位才女便与“书虫”黄克诚相遇了。
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
1940年,黄克诚率领部队来到阜宁县进行布置,与此同时,唐棣华也收到了党组织下达的指示,让地方组织为南下八路军部队筹集钱粮。
前者是大名鼎鼎的黄司令,后者是县政府中的二把手,两人之间当然要见上一面交代任务,于是唐棣华就去到了部队里寻找黄克诚,这次初见让唐棣华印象深刻。
当时的黄克诚站在一匹骏马身边,高大的骏马显得他的身形十分瘦弱,一点都不像是传闻中的大将军,反倒像是学校里的某位老师。
其实,黄克诚的书生样在部队里经常被人调侃道说是身子骨不行,尤其是他的老战友陈赓还这样开过玩笑:“黄老头呀,黄老头,就你这身体,最多活三年,抓紧干革命呀!”
当然,这也是因为黄克诚本身患有气管炎的毛病,才三十出头,就每天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不过他与人相处却很是亲切。
黄克诚与唐棣华因“书”而爱
与黄克诚见面以后的唐棣华,交代好工作就离开了,两人之间都不会想到,他们会在未来成为相守一生的灵魂伴侣。
因为工作原因,黄克诚与唐棣华两人常有交际,便也渐渐地熟悉了起来,有一次她与同事杨纯一同去向黄克诚汇报工作。
杨纯突然偷偷与唐棣华说道:“今天咱们可以蹭顿好吃的啦!”
这话让唐棣华二丈摸不着头脑:“你咋知道他有好吃的啊?”
杨纯解释道:“你没看见老黄那个铁皮箱子?他走到哪带到哪,里面一定有好吃的。”
等到两人汇报完工作以后,杨纯就开玩笑让黄克诚打开箱子看一看,有什么好吃的分给大家。
可让她们吃惊的是,当箱子一打开,里边的并不是美食,而是一本又一本翻得破旧的书籍。唐棣华对于读书也是热爱,当即就拿起了几本书翻开看了看。
她的这副模样,逗笑了站在一旁的黄克诚:“哈哈哈,原来唐姑娘也是条书虫啊!”说完,他就嘱咐警备员上街买了块猪肉,回来几人吃了顿饭。
在吃饭期间,黄克诚与唐棣华聊起了自己关于读书的感悟,两人可谓是相见恨晚,大有兮兮相惜之势,而这也让黄克诚开始认真审视起了唐棣华这个小姑娘。
这些年来他南征北战,从未考虑过自己的感情问题,一晃时间也过了三十八年,面前的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县长,在此刻触动了他心底里的那道防线。
黄克诚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向他人述说自己的过去,可随着与唐棣华之间的接触越发频繁,他也渐渐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唐棣华也开始真正了解到黄克诚的光辉事迹。
他曾在第一次内战中四次撕碎国民党的封锁线,四渡赤水,湘江南岸,都留有着他率部奋战的身影,随便一段经历,都是血与泪的锤炼。
唐棣华在二十来岁怀春的年纪,不禁对黄克诚心生好意,甚至可以说是崇拜之情。
直到后来经由县长宋乃德的安排,黄克诚等到了一次与唐棣华独处的机会,他十分坦诚地向唐棣华表明了自己的爱意,原以为会遭到拒绝。
却没想到唐棣华竟然直接同意了,这反倒让黄克诚害羞了起来。
他随后又小心翼翼地和唐棣华说道,自己一身还有许多毛病,年龄也大,气管炎经常复发:“陈赓老嘲笑我:黄瞎子,我看你这身子骨,最多活三年!大家都觉得我身体不行,不会长寿的。”
对于黄克诚的诚实,唐棣华是发自心底的感动:“你现在才30多岁嘛,这种小病算什么,只要注意身体,我看你再活他20年没问题!”
新婚之夜,约法三章的故事
两人情投意合,自然无需再过多考虑,于1941年结了婚,这时的黄克诚已经到了三十九岁的年纪。
他的一生在鬼门关前走过数次,而立之年却天降良缘,可谓让他觉得幸运无比,对于唐棣华也是十分宠溺,不过在纪律面前,黄克诚的原则性极强。
为了不让家庭影响工作,他还在新婚之夜与唐棣华定下了三条约定:
第一条,我们都是党员,都得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因为婚姻的利益妨碍党的利益,不能因为私人利益而损害党的利益
第二条,我处的工作岗位比较重要,你不能因为要求男女平等而让我迁就你
第三条,我这里有一些军队的文件,还要经常找人谈话,你不得打听你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对于丈夫的想法,唐棣华心底里有些不服,尤其是觉得第二条太大男子主义,可她还是选择了理解与支持。
两人并没有举办婚礼,甚至没有走个过场,只是简单向朋友们打了个招呼,一切与往日照旧进行,大门前连张囍字都没贴,可是物质上的简陋,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之间的感情,他们在婚后的生活依旧十分甜蜜。
这一恩爱,黄克诚与唐棣华就携手度过了四十五个春夏秋冬,他们曾在东北一同抗战,也曾在南下扛过革命,一起迎来了新中国成立。
唐棣华有说到过,自己最害怕的就是冬天,因为寒冷的气温,会加重黄克诚的气管炎病情,每当深夜来到。
晚年黄克诚和妻子唐棣华
唐棣华的耳边尽是丈夫剧烈的咳嗽声,而她只能不离不弃地陪伴在丈夫身边。
饶是如此,黄克诚也并没有像当初陈赓所说的那般短命,他幸福地活到了八十四岁,虽然最终还是没能逃过病魔的毒爪。
1986年,在他去世前的不久时间里还在医院治疗,可是这样的治疗,却遭到了黄克诚的抵制,他不止一次拔掉身上维持生命的输液管。
原因只是:“我这样一个油尽灯枯的人,为人民做不了什么了,为什么还要花人民的钱?”
就在这样的一年以后,黄克诚离开了人世间,唐棣华没有哭泣,只是写下了一首挽联祭奠爱人:“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附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