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中锚定投资的相关流程科普
从定义上来讲,所谓“锚定投资”,更确切的说应该叫“锚定订单”,在IPO中指的是在路演和簿记开始前即明确表达了投资意向、并在路演和簿记第一天就下达的订单,在配售(Follow-on, 国内称增发,此处沿用香港习惯全部称为配售)中指的是在配售交易开始簿记时或开始簿记后不久,就进来的订单。因此,“锚定订单”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制度安排,而是对一个特定时点的订单的特别称呼,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商业行为,不为港股所独有,也不反映在港股市场的规则设计上。
为什么发行人和承销商会看重锚定订单呢?有两个原因:
第一,浅层次的,锚定订单在交易发行早期就进来,在发行人和承销商的心理上有定心丸的作用。打个比方,一笔交易如果一共发行100mn美金,有一个订单是10mn,一早就进来和最后一分钟才进来,发行人惴惴不安的时间长度很不相同,心理上得影响很大,所谓的“锚定”,真的是能让人很定心啊!
第二,更深层次一点,早期进来的订单,能够带动起认购的势头,也就是momentum。即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和散户一样有从众心理,也会想看看其他人怎么看这个交易?其他人投了这个项目吗?如果有订单早早的进来,在簿记启动时就能告知外界已经有xxmn的订单了,整个order book已经yy倍覆盖了,那么对很多没有独立研究能力、或者各种原因对基本面没有那么多坚定信心的投资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推动力——之前他们可能在摇摆,犹豫,听说大家都在买这个项目,他们可能就跟了。
投资者为什么原因下锚定订单?主要在热门的交易上,如果做足了功课坚定看好,那就早一点下单,向公司卖一个好,到时候分货的时候可以获得照顾。
但是,投资者并不会凭空在交易启动后三分钟之内就做出投资的决策,毕竟手里面拿着的也是真金白银啊,所以,无论在IPO还是FO中,发行人和承销商都会有相应地市场推介过程,提前供潜在投资者尽早获得所需信息做出投资决策:
IPO:在香港市场,A1递交以后,招股书就挂在交易所网站上,之后管理层会拜会一些可能做基石和锚定投资的投资者,提前沟通公司的情况。
有的时候部分潜在基石投资者出于不想要被锁定6个月的原因而不愿意签基石投资协议,却依然看好公司本身,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做没有锁定要求的锚定投资者。
IPO定价前一轮又一轮的询价过程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寻找投资人的过程。其中鉴定看好公司的投资者就会成为基石或者锚定。
美股市场大部分发行人在JOBS ACT生效之后现在可以做Testing the Water,也提供了类似港股的询价过程。
配售:
分两种情况:如果是Accelerated bookbuilding (加速建档簿记),就是那种收市后启动交易,4-5个小时之后定价的项目,常常(但不是必须)在交易启动前24-48个小时越墙(wall-cross)少量投资者,被越墙后,投资者可以接收到非公开信息(MNPI),但是同时也会被限制交易,限制范围可能不光是MNPI所涉及公司,而是整个相关行业甚至上下游公司。
在这24-48个小时内,承销商会向投资者询价,如果交易定价在前一个交易日收盘价折价7%的价位,你会下多少单?6%呢?5%呢?在此期间,投资者内部的响应团队可以有时间对这些offering price做出相应地判断,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和发行人管理层或者相关投行家讨论如果是Fully marketed的配售交易,过程类似IPO,会有若干天的管理层路演,和重点投资者开一对一会议并举办若干场小组会或者午餐会、早餐会,投资者就可以用这个时间对公司做充分研究并决定是否要在交易启动的第一时间即下单。
什么样的投资者最可能做锚定投资者?第一,研究能力比较强,对项目能够形成独立的判断;第二,对这个判断有足够强的信心。从类型上看,以大型投资机构为主,尤其是长线基金、大型对冲基金、主权财富基金等。从发行人角度考虑,更希望引进名声卓著的投资者,所谓“市场意见领袖”,这样对带头交易势头更有帮助,否则如果带进来一个谁都不知道的投资者做锚定,还费劲到处说,大家反而会怀疑这个项目是不是没人要啊,居然这种不知道什么背景的订单都要?
最后想指出一点:锚定订单是可以反悔的。尤其在IPO中,簿记时间很长,第一天下单,过了一个礼拜发现项目卖得不好,那么这个投资者和其他所有投资者一样,是可以撤单的。从发行人和承销商角度,理论上分货的时候可以不优待锚定投资者,只是大家很少会这么忘恩负义的做。原因都是一样的:锚定订单并不是一个法律制度上的安排,更多地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