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尊颂(四) · 孔子讲学
师尊颂(四)
孔子讲学
李人毅
题解:
孔子,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都是“学在官府”,学生都是士大夫子弟。以个人名义开门办学,孔子是第一人。尤其是他的“有教无类”理念,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篇第七》)大意是:凡是带着十脡干脯为礼来求见的,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也就是说,尽管带着很少的学费,也会成为我的学生。
孔子的弟子遍布华夏,他们均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诸侯国。在这些弟子中,有贵族阶层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阶层的子弟,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篇第六》)可见家境贫寒的程度。再有子路,人称“卞之野人”,“尝食藜藿,负米百里之外”以事亲(《说苑・建平》),自己吃野菜,却身背着粮食给远在百里之外的双亲。更有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置锥之地”(《荀子・非十二子》)。
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做法,打破了平民没有受教育权利的格局,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有人不解,比如南郭惠子就曾问子贡道:“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的很巧妙,他说:“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檃、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荀子・法行》)大意是说:有道德的人,对来求教的人,来者不拒,想要离开,也不阻止。医术高明的医生,门前多病人;在矫正曲木的工具旁,多是弯曲的木头,所以杂啊。可见,孔子是用“仁者爱人”的思想来办教育的。
孔子对门下三千弟子,更是因材施教。在孔子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年龄最小者公孙龙,却比孔子小五十多岁,其中还有曾点与曾参,颜路与颜回等父子。总之,他们每个人的特点都不同,正如《论语·先进》中所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即“高柴耿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像这样的评语,在《论语·先进》篇中还有许多条,足见孔子对学生了解之深。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补偏救弊,这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目的。
《札记·学记》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用“长善救失”四字来说明因材施教”的涵义,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冬红)
《孔子讲学图》/ 李人毅绘
题《孔子讲学图》
李人毅作
治学修德为先尊,
资政齐家道可寻。
齐鲁幸甚降奇才,
千古文章入国魂。
至理名言成教化,
乐以忘忧重精神。
诗教兴国扬美善,
礼乐修身崇亲仁。
抑奢扬逊尚俭固,
重义轻利倡富民。
以德施政行中庸,
成人之美安于贫。
有教无类立杏坛,
诲人不倦奏清音。
独创儒学先道佛,
东方文化奠基人。
题《孔子讲学图》/ 李人毅书
李人毅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国家一级美术师
人民美术网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