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一本书读通读透

北宋朝诗人黄庭坚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可见读书对人的言行有塑化之功。不过同样是读书,效率却可有天壤之别。
曾有人总结了读书八字诀,既正反上下,古今中外,照此读书,即可将书读得通透。
所谓,就是用正面的证据去验证书中观点。,既反向思考。这是说,在读书时如果遇到新奇或难解的观点,不要靠直觉去判断其对错优劣,而要用已有的清晰、确定的证据去验证。如果是重要概念,还要进行反向思考,用反证法再去验证,通过后,方可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库存。
比如,当你看到一万小时定律,根据以往证据,技能的确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去提高,这是正向的证据,但别急着下结论,不要忘了反向思考。那要怎么做呢?其实,只要你稍有耐心,就能在网上搜索到科学界对此的质疑。有科学文献记录,有些技能的练习,在长时间练习后会出现边际效应,就是说投入练习的时间和收到的效果不再成正比,继续投入大量的时间也只能得到微小的进步。就这样,从正反两个方向去验证书中的观点,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再说上、下,这是指在读书和思考的时候,不要总是停留在相近的情境中,要不停地变换维度和视角,既要有仰视也要有俯瞰,这种维度的变化能让人从书中读出不一样的内容和感悟,这样无论是对读书的效率还是深度,都会大有助益。
古、今中、外,其实意思差不多,都属于联想型思考。古、今是指纵向思考,既把特定的历史事件放到不同的历史情境中去考察和思考。中、外则属于横向思考,就是把适合个别国情的知识放到其他国情中去考量,以便抽象出普适的知识和智慧。
开卷有益,这话是正确的,但更有益的应该是更有深度、更有效率的开卷模式。试一试上面的方法,看看是否能够事半功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