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曝光,国虽积弱,但护照上面的这句话却很硬气
护照在古时又称“通关文牒”,在更久远的时候,又被称为“节”。比如《左传》中就曾记载苏武持节北海牧羊十九载的典故,这里的“节”指的就是君主对臣子特殊委托的凭证,而苏武的便是出使匈奴的凭证,也是国籍的证明。
一般“节”上还会加黄花,苏武“杖汉节软早,卧起操特,节花尽落”,十九载过去,节上的黄花已经凋落,但苏武仍坚守着自己的操守,始终对汉朝忠心不二。最开始,“守节”更多是指“居官宁职”,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守节”的含义也逐渐变得模糊而多样。
到了唐朝时期,国家与外国交流频繁,但凡是出使外国的使者都会带上一份“通关文牒”,僧尼们还有专门的“度牒”。影视剧《西游记》中的唐僧想前往西天,取得真经,每经过一个国家,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唐太宗开给他的通关文牒。
当然,历史上真正的唐玄奘是没有经过唐太宗允许,“冒越宪章”,私自偷渡前往天竺的,期间几次还被发现,差点被官兵捉拿回去。他在游历世界各国的时候,相当于是没有身份的流民,又没有四个徒弟保护,其处境比现在想象中的还要危险太多。
好在当时的唐朝强盛,“东土大唐”这四个字也好用,唐玄奘才能够顺利取经。但如果能够拿到通关文牒,唐玄奘是没有必要绕远路、横穿沙漠、跋山涉水前往天竺的,这也是通关文牒的重要之处。
但凡人们想要通过关戍,都必须拿出官府发行的通行证,每到一国都必须前往特定的地点,在通关文牒上加盖该国的玺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玺印,同时也代表着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在古时,通关文牒也不是想拿就能拿到的,一般出国的人都是身上带有特殊任务的使节或官员,老百姓们一般很难“出国”,有特殊情况,那也是国内爆发战争,大家纷纷逃往海外变成难民了,更不需要通关文牒。
清朝时期,“通关文牒”的叫法变成了“护照”,办理护照出境的人数也开始剧增。不过护照和以前的通关文牒一样,仍然只是一张纸,而且有时候,一张纸还可以带一群人一起出境。
晚清时期,清朝也学习西方,专门设立了颁发护照的领事馆和海关,护照的管理也变得更加严格,从多人一张,变成了一人一张。但护照的内容依然还是大同小异,上面会记载着签发日期,持照者本人的姓名、职业、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出行目的地等。当然还会有相貌描写,以证明持照者就是本人。
除此之外,清朝的护照在后面一般还会留有一句话“持照到境时,立即查验放行照约妥为保护,勿得留难阻滞”。大意为,但凡是持有护照过境的,查了就请放行,不要为难。而且这句话中的“立即”、“勿得”等都是比较强硬的词汇。
这也证明了尽管当时的清朝在西方人眼中相当贫弱,但国家就是国家,只要它还存在,便可庇护一方百姓,在这一方面,清朝没有让步。只是,这句话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就不知道了。
等到民国时期,护照完全改版,已经从一张薄纸变成一份小册子,上面还有持照人的照片,不再需要在护照上描写本人长相。而且不同的人出国也有不同的护照,比如专门的外交护照、官员护照,以及普通的护照,当时海外留学生、外出旅游人员倍增,而他们用的则是普通护照。
如今,大家使用的护照也和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观,仔细观察的话,一般护照中也印有一句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请各国军政机关对持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这句话的用词委婉了很多,但却比起清朝更加掷地有声,让人更加坚定自信。
当然,影片《战狼》中说护照后面的话只是杜撰,并不是真实的。一本护照有没有价值,国人出国后的情况到底如何,并不是一句话就能起作用的,靠的还是背后强大的祖国,看的是国人的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