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脏腑补泻
1.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虚则补其母,是指当某脏虚衰时,除直接补益该脏外,应注意补益其母脏,使母能生子,该脏得到尽快的恢复。
如肺气不足,经常感冒、汗出、咳嗽等,除直接补肺外,重视补脾,使土能生金,则肺虚能尽快得到康复。
实则泻其子,是指某脏之病因子实引起,除直接泻该脏外,泻其子脏也是重要的治法。 如肝火偏盛,影响肾的封藏功能,而致遗精梦泄,在治疗上就应清泻肝火之实,使肝火得平,则肾的封藏功能也就恢复,遗精梦泄可随之而愈。
2. 壮水制阳。益火消阴、壮水制阳是指采用滋阴壮水的治法,治疗一般寒凉治法不能控制的阳亢证,适用于因肾阴不足不能制阳引起的一系列阳亢证。
如头晕目眩,舌燥喉痛,虚火牙痛等症,非因阳亢实证,须用咸寒之品,如六味地黄丸之属滋肾补水以制虚阳。滋水涵木以抑肝阳上亢的治法,也是由此治则而派生的。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阴阳偏胜或偏衰。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一方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
若体内的阳气虚损,推动、温煦能力明显下降,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偏盛;“阳虚生虚寒”,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蜷卧、自汗等虚寒证的表现;
若体内的阴液亏少、滋润、濡养作用明显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气相对偏亢;“阴虚生虚热”,临床可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虚热证的表现。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光为阳盛之极,按照热者寒之的逆治法,必须用寒凉的药物治之,水为阴寒至极之物,故将寒凉药物隐喻壮水.,明白了寒治法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对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热治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里的“水”,是指机体的“阴”,而“壮”,需要做动词理解,使壮大。壮水,就是滋阴,使阴强盛;阳光,就是亢阳,这个词里的光不能做光线理解,而应该与我们常说的“大为光火”近义,所以“阳光”就是阳热过盛,过则为亢。比如炉中火焰汹汹,最简单粗暴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泼水灭火。结合机体来理解的话,临床用寒凉药清热泻火就是最简单的“壮水之主”。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火”就是指机体的“阳气”,而“益”也是一个动词,当增加、补充理解。那么“益火”就是“补充阳气”了;“阴翳”很容易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没有太阳的天气,天空弥漫着阴沉沉的雾气,那就是阴翳。想要消除那阴沉沉的雾气,只待太阳出来,温度上升,那些雾气也就飞灰湮灭了。这就是最形象的“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使阴寒强盛;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使用阴寒药物或方法,用以遏制亢盛的阳热。益火,就是培补阳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就是使用温热的药物或方法,以求振奋机体机能,消除机体功能向下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