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说帝王之道,行的却是霸道,为何历朝历代皆如此
商鞅三会秦孝公,先说帝道,秦孝公听着听着就睡着了,再说王道,孝公还是没兴趣,第三次说的是霸道,结果两人谈论几日而不歇,欲罢不能,此后就有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奠定了中华民族至今的治理结构,所谓千百年之法皆商鞅之法,皆为秦法。
帝道:好民之所好,恶民之所恶,天下共举,依然辞让,仆人之出,天下庆幸;王道:一心行仁,泽及百姓,万国景仰,莫不愿为平民,征伐一地,多地盼王师;霸道:修刑厉法,富国强兵,使民怀刑畏威,以法服人。所谓帝道,大抵有无为而治的味道,老子曾在《道德经》中说:最好的君王,百姓不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君王,百姓亲近并称誉他;再次一等的君王,百姓畏惧他;更次一等的君王,百姓反抗他。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为什么秦孝公选择霸道,而没有选择帝王之道,以至于后来的朝代不约而同地实施霸道,而却称自己行的是帝王之道。
帝王之道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能实现,而二三十年霸业可成。人生有限,能做事情的时间只有二三十年,而一次社会转型就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这就是历朝历代选择霸业的最主要原因。
请输入图片描述
普通人短视而没有耐心,如果没有内驱力或者外力的支撑,终归会选择最省力、见效最快、路径最短的模式去做事情。而往往这种选择短期有利而非长远有利,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由于内耗更会选择短期效应。在没有相反的支撑力的情况下,社会整体内力是向下的。对于社会来说这种支撑力量,对内就是文化,对外就是竞争。只有在支撑力大于下滑力时,社会才会发展。
开国皇帝在封建帝制朝代的更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开国皇帝也只能考虑自己二三十年的作为,虽然也有传万事的理想,但能传下去的也只有法家的机制,儒家文化只能在思想上凝聚大众,没有一个积累的机制,前任的作用无法延续到后任。对于一代代的继任者,皇权内斗内困外忧交替出现,他们也只能实行霸道,以短期内见效,巩固王权。而对内只能宣帝王之道,用儒家思想凝聚普通大众,实则实行法家的一套。
当内外的支撑力小于整体的下滑力,霸道越来越严,而当内外的支撑力大于整体的下滑力,就会出现发展的机遇。
对于一个民族,最大的内驱力是文化,这种作用穿透了社会机制,千百年封建文化并没有提供持续的支撑作用,导致历朝历代选择了霸道,也曾经辉煌过,但在近二百年却落后挨打。
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儒家文化,只有通过扬弃,才能抵消整体的下滑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