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墓发现1行字,颠覆了我们已知历史,打破西方学者不屑的质疑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在明朝,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为郑和,本来是云南人,姓马,后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被称为三宝太监。他虽然是一位太监,但是他却做了名垂青史的大事儿——出海下西洋。这样的行为在今天自然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可是轰动世界的大事儿,郑和的这一举动,在世界航海史上,虽然不是“绝后”,但绝对是“空前”。
郑和的这次壮举,在我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有几个“最”。我国古代航行规模“最大”、船只“最多”、海员“最多”、时间“最久”,出此之外,郑和当时乘坐的宝船,也堪称15世纪中叶“最大”的船只,号称木质的“航母”。《明史稿》记载:“和等造大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中容数百人。”也正是因为这一个“称号”,引发了中西的争议。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巨大的“宝船”,以当时的科学技术根本不可能制造出来,面对我国专家提供的史料,西方学者提出了比较不屑的质疑,他们认为,虽然有史料记载,但是没有相关文物出土,并不足信。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国专家也有一些语塞,比较单靠史料的文字记载,郑和的船到底有多大,确实无法确定下来。
就在此事没有结论的时候,一个古墓出现在考古专家的面前,这座古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做洪保。洪保,云南人,也是皇帝的赐名,他有一个重要的身份,郑和下西洋时候的随员,他的墓葬出现,让我国考古专家很兴奋,毕竟在这个墓葬中,或许就藏着关于郑和与宝船的秘密。
随着洪保墓的发掘,发现已经有了严重的盗墓痕迹,专家立刻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虽然没有什么重要文物出土,好在洪保墓中的墓志铭保存完好,其上的一行字,也让考古专家兴奋,因为其上的记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紧密的关联。
“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洪保墓志铭节选从墓志铭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第一,洪保在朱棣登基那一年,就被委任为“副使”。这是一个下西洋船队的副使,也就是说,在朱棣登基第一年的时候,就已经第一次派遣船队下西洋了,既然洪保是副史,那么他的领导是谁呢?《敕封天后志》记载:“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今天的泰国)”原来,在永乐元年的时候,郑和就去过了泰国,也就是说,当时下西洋船队的副手是洪保,一把手正是郑和。而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的第一次记载是永乐三年,也就是说,洪保的墓志铭,颠覆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比我们知道的更早,他下西洋的次数也不是7次,而是8次以上。
第二,洪保当时乘坐的船很巨大。对于船的大小,记载为“五千料”。“五千料”到底是多大呢?根据复杂的估算,古代的“1料”大概相当于0.5吨,也就是说,洪保的座船是一艘2500吨级别的巨船。这样的吨位,打破了西方学者的质疑,他们声称15世纪最大的船为1416年英国制造的卡拉克船,排水量也仅仅有1400余吨而已。
至此,洪保墓志铭的出土,打破了西方学者的质疑,使他们承认了郑和宝船的巨大,直到此刻,西方学者还是惊叹:真想不到这是真的。不过,野哥倒是觉得这并不值得欢喜,因为我倒是觉得,洪保身为副史,他当时乘坐的船很可能不是最巨大的宝船,毕竟一把手的郑和,他的座船才是最巨大的宝船,很可能远远要比洪保的“五千料”级别要大得多。在明朝的史料中,不乏有巨舰的相关记载,例如,“元任海道万户,家造三巨舶,大者胜万石,中者八千,小者六千。 ”从“家造三巨舶”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民间私造的巨舶,大者高达惊人的“万石”,当时的1石与1料差不多,也就是说,在明朝民间私造的巨舶也要有1万料的规模,那么,下西洋的郑和,他的主舰为一万料级别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从朱棣好大喜功的性格来看,郑和的宝船规模,恐怕只会比万料级别更大,而不会更小了,所以,一个五千料级别的宝船,真的没什么可欣喜的,只不过,即便如此,也足以使西方学者的质疑成为一个短见的笑话了。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