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本质是儒法决战,从宗族模式优缺点,解析项羽的必败结局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秦朝速亡的直接原因,总结起来法家从咸阳直接管到农村的治理模式过于超前。
限于古代通讯、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技术条件,朝廷委派的乡村官吏肯定是没法好好履职的。
这种情况下,儒家宗族反而在基层拥有更高效的组织动员能力。
所以早在始皇帝在位期间,法家秦朝在乡村的统治基础就已经基本被瓦解掉了。
一、儒家力量
四处漏水的巨舰早晚会沉没,尤其是船长突然换成了昏庸无能的秦二世。
陈胜、吴广只是导火索,此后天下狼烟四起。翻开《史记》你会发现发动叛乱的大多都是六国旧贵族。
魏国复国者是原宁陵君魏咎。
齐国复国者是原王室同族田儋、田荣。
赵国复国者武臣、张耳、陈余非赵人,但最终为站稳脚跟只能立赵王后裔赵歇。
其余地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依靠儒家宗族势力支持,旧贵族们很快就能拉出一支队伍。
例如最终击溃秦国主力的项羽,《史记》记载其起兵过程:
“梁乃招故所知豪吏,遂举吴中兵。”
举兵后还要设立各级官职进行管理吧?于是项梁:
“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
地方豪强即儒家宗族,这种依靠宗法制和血缘团结起来的基层结构是很强大的。
长幼尊卑下,项梁作为颇有贤名的长者很轻易就能指挥调动族内力量。
同个宗族内大家各有各的等级,势力壮大后分别担任各级官吏也不会有太大的矛盾。
现在很多人都有种错误印象,觉得儒家全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靠讨好历代皇帝上位。
事实上如果儒家真只有这点本事,早就被抛弃淘汰了,帝王从来不缺给自己背书之人。
儒家本意就是宗族,有宗族就有儒家,四书五经只是理论和点缀。
项梁、项羽知不知道孔子都得两说,却并不妨碍他们用宗族模式组织起来。
这种由下而上构建的体系组成了古代华夏根基,这才是儒家的真正力量!
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很早就意识到其中蕴含的危险,于是《史记》记载:
“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但是没用,就算你把六国上层贵族全部迁走最多只是削弱了儒家宗族。
剩下的人还是能够按照宗法制组织起来。
项梁、项羽正常情况八辈子也当不上楚国君主,被秦国收割一波后反而出头了。
接下来的历史就很清楚了,江东八千子弟兵爆发出惊人战斗力。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打垮秦国主力,在此期间实力不算强的刘邦趁虚而入攻下咸阳灭亡秦朝。
二、草根阶层
秦末各路诸侯大多依赖儒家宗族力量,但异类不是没有,比如刘邦。
从现存史料看,刘邦应该算是个有文化的游民。
他参加秦朝考试当了泗水亭长,不过管理不善,押送罪犯过程中跑了不少人。
眼看罪名承担不起了,干脆把人全放了自己也一块跑路。
那么刘邦又是怎么起家的呢?《史记》记载了两件事:
“高祖醉,拔剑击蛇,有一老妪夜哭,曰:吾白帝子也,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这就是很有名的斩蛇起义故事。除此以外,吕后送吃送喝常常能迅速精准找到藏匿山中的刘邦。
大家很奇怪,问起来就是:
“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两个故事的本质其实和鱼肚子里藏书搞什么“大楚兴,陈胜王”是一样的。
大泽乡举事
很多人觉得这不是忽悠么?
先别管忽不忽悠,起码当时情况下这套还挺管用。结果就是刘邦威望大涨:
“诸从者日益畏之,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我们继续分析,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做?项羽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做?
很简单,项羽的基本盘是儒家宗族,大家天然就是听你命令的。
刘邦没啥基本盘,先是啸聚一帮囚徒,然后又从沛县招募了一批子弟。
正常有产有业之人是不可能听了传说,你王霸之气一抖,纳头就拜跟你走的。
就算跟你走了,在你阵营中担任什么官职估计都能打起来。
三教九流多了,人家说不定还不服你,山大王位置能不能坐稳都两说。
利益分配最为关键
你不搞点神乎其神的东西证明自己是天命之子,怎么让大家服气?
这种局面如果要争夺天下,只能自上而下构建体系走法家路线,虽然刘邦知不知道韩非子这个人也得两说。
势力尚未发展壮大时,自由人组成的小团体肯定斗不过团结一心的儒家宗族。
你看刘邦入咸阳,即便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仍然打得非常侥幸。
进攻洛阳失败,只能转道向南,必经之地宛城打下来也难,结果秦军守将听说刘邦给他封侯直接开城了。
此后一路向西,包括战略要地武关,秦军只要加官进爵就完全不加抵抗。
事实上哪怕有一两座关隘死拼硬打,刘邦就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覆亡秦朝。
潜龙入海,如果说入关中前沛公只是个不起眼的小诸侯,那么此后他将得到用之不竭的力量!
广阔富饶的秦国故地,商鞅变法基本消灭了宗族势力,法家动员体系非常成熟。
秦三世的投降让刘邦有机会完成地接收整套官僚系统。
最典型的,从编制上将被称为内史的秦国禁军被重新改组整编。《史记》曰:
“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秦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习骑兵。”
这就是后来跟随韩信战无不胜,将项羽逼入绝境的灌婴骑兵。
从这个角度看,汉朝完整继承了秦朝的法统,那么此时项羽又在做什么呢?
后人分析西楚霸王失败原因时,通常将之归于楚军的残暴行为。
你把秦军主力坑杀了,把咸阳给烧了,秦人再小家庭也肯定对项羽恨之入骨。
这确实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最根本的,以宗族为依托的楚国很难进一步发展势力。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个家族出来创业,前期叔伯兄弟可以不计得失拼命干。
血缘关系摆在那儿,尤其是前景光明的时候,为了家族利益付出点牺牲都没什么。
但是当企业小有成就后,七大姑八大姨肯定占据公司各个重要岗位。
为了更好发展下去,你能不能跳出来把你叔叔伯伯从总经理位置上踢下去,空降陌生人来接手?
你今天能踢一个人下去,明天就能换掉更多的人,整个家族都和你没完。
儒家宗族是个边界感很强的小共同体,破坏边界感等于破坏凝聚力。
韩信今天是个普通士兵,在法家模式下他第二天就可能被刘邦破格提拔为大将军。
陈平、张良早先都在项梁手下干活,要是能出头也就不用投奔汉军了。
翻遍史书你能找到项羽破格提拔人才的记录吗?一个都没有,开局几个人才结局还是那几个人。
基于此我个人甚至还有个大胆的推测,楚军入咸阳后为什么班师返回彭城?
按照《史记》的说法项羽想要炫耀,还留下了一句名言: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你很难想象一个打垮秦军主力的伟大军事家目光如此短浅,居然看不到秦国故地的重要性。
合理的解释是儒家宗族逼迫项羽回师。
在人口众多,远离故乡,没有己方宗族根基的秦地,你要是扎根下来怎么管理?
全部任用楚人不现实,大量启用陌生人又会稀释破坏掉儒家宗族共同体的凝聚力。
唯一办法就是自己先回老家,搞分封徐徐图之。
三、儒法并存
到了这个地步,楚汉相争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项羽的家族小共同体斗不过刘邦的天下大共同体,西楚霸王再能打也架不住人多。
四面楚歌
全民总体战下汉军可以输很多次,依赖宗族的楚军则完全经不起长期消耗。
剧情有点类似于我之前的文章(蓝字为链接)中提到的西周贵族军队衰落,这里不多赘述。
所以除非项羽开局能迅速解决刘邦,否则无论复盘多少次汉军胜利都是注定的。
换句话说,当战争规模扩大后,法家再次凭借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获得了胜利。
秦国虽然灭亡,但继承了法家大统的汉朝重演了秦王扫六合的进程。
接下来呢?这个时候刘邦就比较尴尬了。
首先,纯粹的法家统治缺陷巨大肯定得改,秦朝覆亡的教训就在眼前。
其次,刘邦没有秦始皇这样的权威,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为了战胜项羽他大量拉拢了六国旧贵族。
汉王朝建立初期共计分封了八个异性诸侯国,当然与其说是分封不如说是承认既定事实。
这些异性诸侯拥有自己的土地和军队,事实上就是割据小朝廷,对汉朝肯定不会百依百顺。
但他们在楚汉战争中站队正确,消灭项羽有功,于情于理你还必须得封赏他们。
说得直白点,实力不足的法家为了取得天下拉拢了一大批儒家力量。
那么刘邦接下来该如何设计大汉王朝的体系模式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