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之五:对偶与世界
民国时期的小说家还珠楼主在其扛鼎之作《蜀山剑侠传》第三十集第三回中写着这样一段对话:
易静道:“你们只见这里奇怪,到了绣琼原,还要叫绝呢!自来物极必反,极阴之中,必伏有真阳;极阳之中,亦必伏有真阴。海水并非不冻,何况又有万千里冰原雪岭,常时不免崩裂,滑向海里。只为这里已离北极尽头之处不远,由陷空岛起,到前面那一段,千馀里海面,正是北极地轴的起点,隐伏纯阳。又当北极磁光返照之处,所以终古海水不冻。往回路走,便成冰海了。”
另在同一回中还有:
癞姑道:“天底下没有两全的事。这类果实都是冰雪精英所结,那炎热的地方,休说成长,连带都带不过去。你只觉凉,可知阴极阳生,内里多蕴奇热。……”
还珠楼主本人想来应该没有亲身去过北极,这些描述可能都是他根据中国古典哲学推导出来的。在本文,就来阐述该古典哲学之数学原理:对偶性。物理学中称对偶性为二象性,而中国古典哲学中称之为阴阳之道。
“阴阳之道”在科学之体现几乎无处不在。如物理学之“波粒二象性”,遗传学之显性与隐性,计算机之硬件与软件,经济学之宏观与微观等。在哲学领域,一分为二之剖析方法其实也是阴阳之道的体现;在代数与其他数学领域,对应概念则可看成“对偶”。
中国古人很少去研究光与色彩,因此也没有出现过光是波还是粒之争论。这种历史现象除了与中国古人之研究方式有关外,更多地是由于阴阳之道的作用。由于西方对“对偶是对立更是统一”这一观点之认知只是近代的事,所以光之波粒二象性一度成为影响范围最广之争端。
当今,凡是学过中学物理的人都已接受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其依据是狭缝实验与光电效应等物理实验,而非中国故老相传之阴阳之道。然而从物理定义出发,除了实验之外,还是可以给予其理论解释的。所谓波,即场之表现形式,具体说就是场中能量之传播形式;所谓粒,即具有大小、质量之实在物质体。根据爱因斯坦之质能转换方程,能量与质量是相当的,因此波与粒是相当的。
现代物理学认为,微观世界具有二象性结构,这实际上就是具有阴阳结构特征。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了“测不准原理”,认为微观世界是个测不准的世界。设质量为m的以其“自然”运动速度v运动着的微粒之位置为x,同时动量为p,则根据波尔之观测可推出
其中
为普朗克常量,t表示时间,△x是运动位置之测量根方差,△p是其动量之测量根方差,由于
,
显然,其中一个减小另一个则必然增加,所以不可能同时提高x与p之精度,即无法同时精确地测量出粒子之速度与位移。这一测不准现象,波尔解释为:观测扰动了粒子,从而带来更大之随机性。
微观世界具有二象性结构特征,二象之间或一波一粒,或一场一质,或一虚一实,或一阴一阳,是一种虚实结构或阴阳结构。在微观世界里,牛顿力学与爱因斯坦力学都将失效,起作用的是随机数学与量子力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微观粒子之能量与位置同样重要。粒子之位置是可观测的、实的,属于阳性一面;粒子之能量是不可观测的、虚的,属于阴性一面。微观世界测不准之原因根源于粒子之阴阳比重基本上各占一半,没有哪一方面能占据主导地位。所谓顾此失彼,正是很好的写照。
在中宏观世界里,物质之阴阳两性皆有表现并以阳性为主。由于位置与动能可以被精确(注意不是准确)计算,此时之阴阳两性体现得更为深刻。人们关心事物运动或发展之速度,也关心该运动或发展之“后劲”(物理学上称之为加速度)。速度是可观测的,而加速度只能靠体会(或计算)。
现实世界之有形物质或无形事物都同时属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另一个是虚的属性空间。如某人的外貌、身形、高度、体重、头发或皮肤颜色等,一眼可见,属于物理空间,是实的、阳性的;而其所具有之家庭背景、人际关系、自身之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不是表面可见的,而是属于属性空间,是虚的、阴性的。再如一块石头,其外形、质量、甚至材质等都是可见的,属于物理空间,是实的、阳性的;而其用处等功能是不可见的,属于属性空间,是虚的、阴性的。可见,老祖宗所谓之“人不可貌相”等话,道理深刻。很多人与他人交往首重感觉,特别是女性比较感性,这说明人类首先偏重于阳性一面。好在老祖宗也说过“日久见人心”,以此告诫大家看人看物不要只看表象。人心就是内在之秉性与素质,是阴性的!
相比较而言,微观世界与超宏观世界之二象性十分明显。而在中观世界里,物质之阴阳性或二象性往往偏向一端,即并非阴阳或虚实二象并重。
现实空间是一个具有大质量、大体积、有形之物质宇宙与四种基本场(电磁场、引力场、弱场与强场)以及时间、空间等构成之总体。有形之物质宇宙是实象,是看得见的、阳的;余下的基本场与时空即为其虚象,是看不见的、阴的。这二象之间的每一个特征都具有各自的存在性与相互间之无矛盾性。当今不少物理学家已经意识到,物理学之根本缺陷之一是缺乏对物质所处环境之考虑。此所谓之“环境”,正是物质世界之对偶虚象。
牛顿在40岁以后致力于研究抽象世界,爱因斯坦也将后半生全部献给了阴性的统一场。这些探寻客观世界(阴性)本质之工作,说明了科学家思维之深刻化,必将导致其对抽象(对偶)世界之感悟与兴趣。这种现象说起来似乎难以理解,但对照现实,即可明白。如甲喜欢上乙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对乙的家庭背景或社会关系开始感兴趣;一旦喜欢上某门学科之后,人们就会开始花时间、精力去钻研、探讨该学科的(阴性)理论。这可以说明,做学问唯有多多触类旁通,才能成为融会贯通之大师。
再以中医为例,中医是建立在代数对偶结构上之哲学,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们深刻之代数思想。中医从一开始就从阴阳/虚实之角度来研究事物(不单单是人体),因此中医之治疗方式不是杀死病菌,而是引导人体之血气,改变细菌之生存环境。细菌等病毒适应性强,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无物不侵,是因为其生命周期极其短暂,故可在短时间内就更新出具有新能力之后代。上世纪之抗生素,从被研制出来就受到追捧,被认为可以杀死人体内的所有病菌,那时去医院用抗生素就像今天去医院拍片子一样平常。但时至今日,抗生素之副作用令人谈之色变,而病菌之种类反而越来越多!细菌之生命只有几秒至几天,所以有些细菌可以在一年之内更新几百万代。有什么药物的更新能比这更快呢?西医盲目地更新药物,以为可以杀死病菌,这其实是痴人说梦!
想想中药,古代是那些,今天还是那些。不少老中医认为,中医或中药从来就不能也没想过要杀死病菌,它只是将人体之气机改变,从而使得病菌安于人体内之某个小环境而不出来为非作歹。没有什么新药能杀死更新速度如此迅疾之病菌,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西医还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该问题(或者意识到却不能接受)。西药之所以见效快,因为其目标很单一,它不是为了构造对偶空间,而是为了消灭空间。因此其能维持的健康时间不长。
毋庸置疑,古人所配置之药方并非永恒适用,因为随着时间变化,人体内各种指标与病菌及其生存空间也在变化。如,肺功能受损、肾功能受损等脏器功能受损之成因,已比过去更多样化。也有一些正面的变化,如人类白血球之平均值(正常值)在最近几十年内即增加了上千个单位,显然是人类为适应环境恶化而作出之自我保护反应;现在多数规模化、专业化之医院与医疗机构,会使得医护人员或其他某类人对一些病毒产生“疫苗”。这些实际上都可归结为对偶空间在相互影响下所形成之结果。
(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曰: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这句话其实很深刻地揭示了天地间之空间对偶原理。空间是互相影响的,人体与病菌也一样。前文说过,人也是一个对偶空间,身体是显性的、阳性的、实的空间,而人生存之环境与家庭背景则是隐性的、阴性的、虚的空间。恩格斯也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都说明了人所处之的阴性与阳性空间存在着对偶性及对偶双方重要的交互作用。如名校经常取得佳绩,名人更可能带来风波,名牌总是引人关注;孟母为了造就孟子而三迁其居,孔子讲究“居必择邻,游必就士”,鲁迅先生说“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这些其实都是对偶空间之认识体现。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对偶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如有洁癖之人一般身体都不太好,心理也很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和睦生活在一起之女性,经期会趋于同步;单亲家庭之孩子性格一般会与其他孩子有些差异(数学上称之为奇异解);不少历史资料显示,战争期间男孩出生率高于女孩。
《孔子家语·六本》中道: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即孔子认为,商(指子夏)喜欢与比自己优秀之人相处,故每日都会有进步,而赐(指子贡)却与其相反。这其实就是对偶空间相互作用之鲜明写照。
(作者按:关于对称与对偶的话题其实还可以写很多,但作者打算就在这里结束专门性的讨论。以后会在讨论神话与心理学时再频频涉及,比如说道与德、阴与阳、anima与animus、Enantiodromia等。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