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被男友家暴殴打,报警后被冷遇,家暴维权为何屡屡受挫?

网友:整点范德彪在微博说出了自己的遭遇,真的很令人心疼。她是一名普通女子,原本希望和男友幸福、甜蜜的生活在一起。却没想到,男友存在家暴行为。

当小曹鼓起勇气,决定说出自己的遭遇,报警求助之后,调解员的话语给小曹带去了严重的二次心理创伤。


小曹:我要求追求他的法律责任。

调解员:有必要吗?你要弄死他吗?还是想要毁了他?

小曹:史某(男友)说要打死我!

调解员:喝醉酒的话,你也信?你这就怕了?

调解员,本应该是接待、安慰、协助当事人调解家庭矛盾,提供最佳问题解决方案的人。但是这位调解员非但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甚至还带有相当强烈的个人主观想法。

认为这样的小事,登记一下就过去了,喝酒后说的胡话本来就不能当真。

那么当时小曹的境遇是什么样的呢?

她被男友掐住脖子,像垃圾袋一样的被提起,不断地被撞向墙壁。当跑出了史某家门,小曹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能够想象小曹当时的惊恐。

但调解员依然劝诫小曹放弃对施暴者的问责。


好在小曹没有放弃,拿着医院的验伤单再次前往派出所,做笔录的警员又是一番令人大跌眼镜的质问:

1. 你看出他为人这么冲动,你还要跟他交往?

2. 你们交往多久,就住他家去了?你早干嘛去了?

3. 等着他打你,你才想走?早干嘛去了?

这话语间,仿佛被家暴是小曹自找的。

警方调解员本该是正义的使者,给予弱者帮助。但这个案例中的调解员,实在是令自己的身份蒙羞。

在小曹的坚持下,终于为自己讨回了公道。

为什么妇女被家暴,维权会比较难呢?

一、大众文化的限制

案例中的调解员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代表。他概念中认为男性喝点酒,说点胡话,跟屋里的动动手,并不是什么大事。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在中国民众的集体潜意识中,男性的代表想象是:粗犷、不讲究、火气大;女性的代表形象是:婉约、隐忍、包容。这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男性施暴的概率大于女性。

当有女性跳出来维权时,集体潜意识受到挑战。此时,就会有人为施暴者找借口:“他喝醉酒,冲动了;一点小事,不至于要把人毁了”。这个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合理化”。

二、被家暴妇女容易被情感勒索

在很多的家暴案例中,受害妇女被打不是一、二次,所以网络上也会有讨论:家暴只分为0次,和无数次。

家暴男通常会在动手后,痛哭流涕,表现出务必懊悔的样子。并诉说各种理由:“工作压力大、喝酒喝多了”等。这样会使处于情感旋涡中的女性,会因为原谅,而放过施暴者。

但实际上,这却会强化施暴者的家暴行为。因为你的原谅让施暴者看到他的行为并不会产生任何对自己不利的结果。

如果做个试验:

案例中被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另一个施暴者通过表达,获得了配偶的原谅。下次动手的概率,后者会高于前者。


被家暴后,应该怎么做?

一、你最珍贵

感情,即使再不舍得,也不能凌驾于自己的安全之上。

一旦被家暴之后,第一时间报警。留下记录,并要求验伤。


二、求助于身边的社会机构

除了报警之外,你还可以求助妇联,以及你所在的社区街道。这些机构都有相应职能的社工,她们能够为你提供家庭调解与情感支持。

必要时,还能够为你提供临时庇护所。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能够鼓起勇气维护自己的权益。家暴这个现象也逐渐被大众所了解。爱恋、婚姻都是两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相处共生,免不了会因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

但如果越过了红线,我们就要坚决对施暴行为说不,并积极维权,为自己讨回公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