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生意越来越差?赶紧试试这“三换”
一个做串串的朋友来店里找我,跟我说他的店以前每天能卖好几千,但最近几个月越来越差,日常业额现在只能有几百元,为了节约成本,员工也裁得只剩三个人,面对这种情况,他有点不知所措,内心十分焦虑,因为他是借钱创业,身负债务,确实挺难的。
听了他的讲述,我在思考,不单独说串串,针对整个餐饮行业来说,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是否有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知识?我觉得,遇到这样的餐厅,需要有“三换”思维:
一、换客群
世界上每一种食物都有他的目标客群,我们不喜欢的东西,在其他地方却可能有大量喜欢他的人。比如毛鸡蛋,我是绝对不会吃,但我身边就有好些人特别喜欢毛鸡蛋,臭豆腐也一样,类似的东西很多。
如果那些怪异的美食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作为串串这样的大众美食,其他目标消费群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某些人群聚集区,适应串串这个消费档次的美食品种,可能生意就很好;相反,则可能生意惨淡,怎么做宣传,搞活动都没人去吃。
像安置房比较集中的那些小区,人均50元左右的自助餐和那些中小的特色餐馆(比如烤鱼,串串等)就比较受欢迎,高档的西餐厅到这些地方去,几乎是自寻死路;在中高档收入人群聚集的地方,装修上档次,服务很贴心的餐厅,可能生意相对更好,而环境糟糕的苍蝇馆子可能就举步维艰。
换客群的思维
在不更换产品的情况下:
1、 评估自身所在商圈的客群。是否是自家产品的目标人群,或者说自己产品的目标人群有多少,哪些人是会受影响到店消费的对象;
2、 做宣传也好,搞活动也罢,就要针对这些目标人群来做。否则花再大的力气,再多的金钱,结果宣传对象根本不是目标客户,也肯定是无效的。
二、换产品
如果一个地方的目标客群无法改变,并且这些客群不是自家产品的目标用户,那就需要考虑更换自家的产品,根据目标人群的喜好和消费特点,去找到他们乐于接受的产品。这种思路,与前一种思路是截然相反的:前一种是换消费者,而这一种是换产品,两者有本质区别。
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如果由曾经的好生意,慢慢变成差生意,这个变化老板自己亲身经历,周围的消费者其实也看在眼里,到后来会变得越来越糟糕。这糟糕在于消费者对它都失去信心:当看着自家楼下一家餐厅生意越来越差,你作为消费者会怎么想?这个店味道不好?这个店服务不行?这个店价格太贵?
总之,不会有好的评价和感觉,老板如果找不到解决办法,久而久之,这个店就会彻底被周围的居民给抛弃。因此,与其让大家心里等着看你什么时候死亡,不如主动更换招牌,更换产品,重新开始做一个产品:一方面,这个产品是针对目标人群的新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会拿看新店的心态来对待。
换产品的思维
如果周围的客群是固定不变的,那与其花最大的力气去改变他们,不如干脆改变自己的产品,给这些目标人群一个重新开始,给他们愿意重新进店的欲望和意愿。
三、换店铺
如果对自家产品很有信心,觉得出品,味道和价格这些都没问题,客群也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因为位置不好,客流全被其他餐厅截流了,那么不妨考虑更换一个更好的铺面。
比如,当前成都最牛的一家火锅店,他们在更换到春熙路商圈之前,一样的味道,一样的老板,生意却一直不怎么好;结果当他们以高昂的代价买下太古里旁边这个铺面后,生意开始出现转机,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引领成都餐饮潮流,创造各种营业神话。他们就属于典型的换地址得发展的案例。
串串也一样,目前成都最牛的串串,在最后爆发之前,在成都也先后换了好几个铺面,前面的铺面生意都没做起来,直到换到现在的位置,才获得转机,不仅生意火爆,而且一跃成为成都串串的王牌。因此,在客群稳定,产品也没问题的情况下,,更换铺面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如果一家餐厅生意由好变为不好:
首先,看老板能不能看到希望,有没有坚持下去的信心,如果看不到希望,那最好选择放弃,在亏损的情况下,越早放弃损失越小;
如果还能看到希望,对自家产品还是有信心,那不妨参照以上“三换”思路,做出适当的调整,或许还有一线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