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行动》隐秘众生相:诺兰的战争片,没有英雄

先说,我很喜欢 Christopher Nolan执导的《敦刻尔克大行动》。

接下来要告诉大家原因为何,所以决定来写这篇《敦刻尔克大行动》的影评。

当初进电影院二刷,今天又再看了一次,看完只有一个感觉,我觉得用英文形容更贴切:stunning

看完以后,我只说得出这句话:我很喜欢 《敦刻尔克大行动》。好像这是隆重的宣言一样,我说不出很具体的想法,只能用力地说着这句话。

Christopher Nolan 作为一个英国导演,成名作却净是看起来很美式风格的电影,从《黑暗骑士》到《星际效应》,一直到前一阵子007执导人选事件,我才想起来他是英国人。

这次他想用英国人的角度,说一个自己国家的故事,为什么不听听看?

以英国故事为主线的二战背景电影老爱把丘吉尔当作故事人物,仅从统帅阶层、政治立场看待这场战争。

在现在这个国族主义充斥世界各地的年代,全球化已在意念上式微的年代,当像 Christopher Nolan 这样国际知名的英国导演,却没有把丘吉尔端出来,没有把口吃的国王搬出来!

而把镜头摆在前线,试着想用这样的角度传达战争这个概念,为什么不听听看他想怎么说?

战争片被美国人拍的太泛滥了,尤以二战片和越战为最。

我越战片看得不多(最喜欢的是《现代启示录》),而美国拍的二战片已经是泛滥到电视台随便转都是的地步,而美国又是二战后最大的得利者,话语权都掌握在他们手上,随他们操之。

和美国人不同,英国人要讲这段历史时,往往都会以丘吉尔作为起点,从这个传奇人物的角度出发去看战争事件。

然而,《敦刻尔克大行动》没有这样做。

丘吉尔成为前线将领口中的只字词组,最后丘吉尔的演讲,对比镜头聚焦《敦刻尔克大行动》男主角迷惘的眼神,塑造出在那一刻,面对那样看似慷慨激昂的演讲,留给这群想家的孩子更多的,是对于未知战况的困惑。
Lisa

Dunkirk 的成功撤退,在历史上是二战的转折点,人们总是正面看待,但是诺兰在《敦刻尔克大行动》中摒弃了这样的历史评价。

对这群前线的士兵来说,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活着回到家。

他们活着不是为了下一场战役,不是为了丘吉尔的喊话,而是他们认为自己败得一塌糊涂,他们只想回家,回到家以后再想这些。

Kenneth Branagh 在《敦刻尔克大行动》饰演海军指挥官,出场不多却说了很多经典台词。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Kenneth Branagh 饰演的海军指挥官,两度看着对岸说出他看到了家,这两次的语境截然不同,这让我想到杨德昌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父亲张国柱两度面对小四呛声班主任,状况相同,却说出了不一样的话语,这样的前后对照手法。

Lisa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显得老派又匠气。

但我一直以来都满喜欢这种匠味,这种导演的每个镜头都是刻意安排,都有话要说。

但我觉得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把这么多想说的话去芜存菁,用很精准的方式说出来,不会被诟病野心太大,诺兰如是,杨德昌亦如是。

这颇有日本职人的味道,用尽心机精心雕琢,只为了呈现完美的一刻。

诺兰在《敦刻尔克大行动》的配乐仍旧找来老搭档 Hans Zimmer ,一样善用配乐给线索,许多配乐转为画外音的效果都运用得非常巧妙,例如心跳声,最经典的还是敌机的声音,片头片尾两度使用,搭配人们脸上恐慌的表情,呈现出原始的战争氛围。
Lisa

虽然朋友看完以后对配乐很不满意,觉得诺兰退步了,大喊:怎么会用这种近似希区考克的配乐手法!

也有人质疑 Tom Hardy 最后不做弹跳是电影才会出现的逞英雄行为,但汤迷如我,一定要帮他说说话,我的推测是,最后如果他做弹跳,必定会使用降落伞,这样势必会对正在进撤退的船只带来困扰,所以他选择不使用。
Lisa

讲着讲着好像有点不知道该怎么收尾。

总之我觉得诺兰用自己的方式,说出自己国家的战争故事,有别于以往只聚焦于英国统治高层,或是美国式聚焦于某个特定个人上。

他拍出了战争当时,在敦刻尔克这片海滩上的军队众生相,每个人都是如此迷惘,每个人都不多问未来的活在当下,并且想办法活下去,这件事在战场上是如此困难,必须全国齐心,才能达成这些士兵微小又奢侈的愿望。
Lisa

老船长 Mr. Dawson 被一心想返回英国的 Cillian Murphy 讽刺年纪这么大了不该再上战场,

他的回答或许就为战争下了最佳批注:

Men my age dictate this war. Why should we beallowed to send our children to fight it?

(Lisa乱翻:决定打这场仗的,是我这个年纪的人,为什么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们去送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