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历史上曾有人主张老子是兵书,确实很容易找到依据。老子书中讲兵事的内容不少,但不可看作单纯的兵家之书。老子所说兵事,与孙子所说的兵事,有根本的不同。孙子兵法,基本上是为军事家所论的兵法,而老子所论兵事,则是为帝王所讲。帝王要称帝称王于天下,不知用兵,则根本不配称帝。孔子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孟子更大谈仁政,不讲用兵,都是迂腐之论。如果按照他们的理论,明太祖不可能从一夫成为皇帝,清世祖也不能从关外入主关内,建立满清帝国。老子说“用兵有言”,这是他引用兵家的理论,来论如何做帝王。从这一点看,老子论兵,也绝不是孙子式的兵家之言。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

唐玄宗在用兵问题上,明显不如明太祖正确。唐玄宗说什么今以慈和为主,故虽执兵,与无兵同,说什么行师在乎止敌,止敌贵乎不争。此皆门外汉之言。慈和是用于自己的手下,不是用于敌人,这在前面已有说明。执兵就是与敌战斗,怎能追求与无兵同?与敌相对,止敌只是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灭敌。即便是止敌,也不能靠不争。在这里,唐玄宗表现相当的糊涂或天真。试想,明太祖若用唐玄宗这一套理论,他能在群雄并起之时,一跃而为天下之主吗?所以明太祖读老子,更切合自己的实际,而没有学者式的空谈。

借战争以喻道,这是的论。所以我们说老子不是孙子式的兵家。但所论之道,其中必有用兵的内容。中国古代的帝王学,内容十分丰富,老子之书,可称一个范本。唐玄宗说止敌贵乎不争,清世祖则说用兵要无争心,不争与无争心,其中有大差别。无争心,只是一种心理的调整,而在实际行动上则还要争,不争怎能胜敌?比如争有利地形,争有利时机,争民心物力,都是争。只是在行动的争夺之中,用不争之心主导之,这就是清世祖无争心的内涵,而与唐玄宗的贵乎不争,迥然相异。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古有哀兵必胜之说,唐玄宗说慈哀于人者胜之,即此意也。哀兵必胜,也是心理的作用。但只哀而不争,则胜利无从谈起。所以清世祖说无争心,侧重于心,就比唐玄宗空谈贵乎不争,更接近真理。轻侮敌人,同样也是心理的作用,但轻侮敌人,不是好事交争,二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唐玄宗把二者联系起来,又是误解。老子说的轻敌,是在交战之时,不是在交战之前。交战之前轻敌,就可以是宋徽宗所说轻敌则战,也就是唐玄宗所说轻敌则好事交争。而交战之中的轻敌,则无这种意思。所以老子说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是在抗兵相加之时的轻敌,与之相反的是哀者。哀者,即不敢轻敌者,衣者不敢轻敌,所以他能获胜。

(0)

相关推荐

  • 上善若水,兵形“象”水:道家老子的道与兵家孙子的兵有哪些异同

    我们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强者总是比弱者有更多的生存之道,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弱者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依靠和被动服从,所以,便有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又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强 ...

  • 读书 ‖ 老子与孙子的那点水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老子与孙子的那点水 --读易中天<百家争鸣> 张绍山 /文 有人说,<易中天中华史>是文化快餐,对于我这种历史与文化赤字比较严重的人来说,能快速地普及 ...

  • 孙子兵法 第一篇 计篇(下)

    [原文]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①.势者,因利而制权也②.兵者,诡道也③.故能而示之不能④,用而示之不用⑤,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⑥.利而诱之⑦,乱而取之⑧,实而备之⑨,强而避之⑩ ,怒而挠之⑪,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此处仍是说防微杜渐,但唐玄宗从人性与欲心的角度立论,实际上已成道家的修养问题.修养的目标是恢复人性本有之静,而欲望总在人心产生.这就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道者万物之奥,奥是深而不可见之意.道非物,但万物之中无不有道.道与万物的关系,是显与奥的关系.人们认识道,也是由显到奥.但认识到道之后,又有两种态度,即老子所说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 啬,也是无为之治或闷闷之政的最好说明.治人,不就是统治天下吗?事天,也是统治天下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为天子者,是天命所在,是按天命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天地神谷万物之类,它们如何得道?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人可以通过 ...

  • 道德经详注第六十九章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 王弼注:士,卒之帅也.武尚先陵人也. 今译:士,是兵的统帅.使用武力是崇尚侵犯别人的. 原文:善战者不怒, 王弼注: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 今译:跟随而不争先,回应而不先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前提的,即为士.战.胜敌.用人.能不武不怒不争为之下,则是最高明的士.战.胜敌与用人.看来,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