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微雕大师毛祚胜的石雕艺术
中国有源远流长的微雕历史,明朝末年的文言说明文《核舟记》,就详细记载了一艘刻在长仅一寸的核桃上的船,船上人物栩然。这种近乎于神奇的微雕技艺如今尚存否?在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中,收藏着一件名为《中国梦》的明溪微雕代表作。这件作品曾在国家级大奖赛上连获四个大奖。它其实并不算“一件”作品,因为它是由279个黄豆大小的寿山石小壶组成的。最神奇的是,每个壶不仅形态各异,壶身、壶把、壶嘴均精细逼真,壶身上都还刻有须60倍放大镜才可看清的唐诗宋词。“壶”和“寿”的组合,寓意福寿双全。它的创作者是明溪微雕的二代传人毛祚胜。
毛祚胜的父亲毛新华,祖籍福清,他曾在北京驻华使节中秋联谊会上,蒙眼于一粒大米上刻了11字祝福语。这一绝技当场令165个国家驻华使节为之叹服。而在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中,就收有毛新华的另一作品,那是刻在一个网球大小的材质上的《唐诗三百首》。并不凭借父亲的名气,毛祚胜已创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他与妻子马贵花均投身微雕创作,被称为微雕界的“神雕侠侣”。他们一家因微雕而拥有了数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为“艺二代”,毛祚胜自小就跟着父亲学习微雕。耳濡目染,微雕也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能“立姿蒙眼微雕”的,唯毛祚胜和父亲毛新华二人。“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毛祚胜曾去日本游学八年,访遍日本工艺大师,学得一口流利日语。回国之后他有感慨,“中国匠人不缺,缺的是精神。”毛祚胜认为,愿意把艺术做到精致,精益求精的人太少了。
而这需要高倍放大镜方能欣赏的微雕技艺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艺二代”同样经历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毛祚胜初练时常手执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指尖上找“感觉”。呼吸之间,只要稍微走神,锋刃便会切伤自己。而如今,在毛祚胜创作的微雕寿山石壶中,壶身刻字最多的,能达到289个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尽在其上。但毛祚胜并没有一日停止练习:“每天都要刻。古人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三天不练手就会生疏。”不辍的磨练令常人眼中的不可能之事,在毛祚胜手里成了轻而易举。在比米粒还细小的材质上雕刻杜牧的《山行》,不过花费一刻钟。今明两天,一场名为“非遗遇上新设计”的匠人展将在三坊七巷举办,包括毛祚胜在内的多名全国顶级手艺人和设计师分别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和南后街展览馆将为你带来一百多件手工精制匠心作品和非遗技艺展示,等待您的邂逅与赏析。
精彩绝伦作品
Fantastic works
(文字来源福州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