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头条】对话编剧周小雯:不狗血、去俗套,《我们的青春期》以真动人
【前言】
崛起的视频网站为青春剧找到了全新的释放出口,无论是年轻化的受众定位,还是“小而精”的剧集体量,青春剧都与视频网站高度契合,进而催生出一大批优质的青春网剧。
逐渐拓宽的市场空间给青春剧提供了更多可能,同时也带来许多隐患,噱头营销产出的大量狗血桥段和陈旧单一的剧集风格饱受观众诟病。本应真实反映自我关照的国产青春剧为何成为怀旧情绪的消费?在这样的思考下,不少影视作品和影视从业人员开始在创作上进行大胆破局与创新。
国产剧走过了60个年头,青春剧却始终以年轻朝气的姿态,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纵观电视荧屏和视频网站,多数国产青春剧将时间背景设定为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而《我们的青春期》另辟蹊径,刻画了70年代生人,为青春题材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日,电视剧鹰眼采访了《我们的青春期》编剧周小雯,谈了谈她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采访中,她告诉记者,90年代对于她意义非凡,而她想记录这个时代的美好,记录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青春印记。
思维创新,复刻70后怀旧青春
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改革开放十年,经济飞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这一代人见证了中国的成长,他们本身也成为历史洪流中的一个符号。这个令人回味的年代激起了编剧周小雯的创作欲望,因为她想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情怀,“我希望通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及他们的父母,开启一个窗口,重温属于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达到一个见微知著的效果,进而展现那个年代的蓬勃发展,人们积极美好的精神风貌和时代图景。”《我们的青春期》也因此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周小雯也希望在类型剧上做一些尝试和突破,于是将作品定位为复刻青春怀旧剧。身为80后职业编剧,90年代给周小雯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她认为知足、包容、豁达的人情能勾勒出每个观众的故土情结,营造出一种具有普世意义的情感共鸣,让观众在返璞归真、回归初心的旅途中得到心灵的治愈。“把这份美好的回忆纪录下来,把互相关爱,努力奋斗和积极纯粹的精神传达下去”成为《我们的青春期》献给观众最珍贵的礼物。
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周小雯通过许多维度去呈现作品的怀旧特质。首先是环境创造,“影视剧是一个造梦的过程,环境极为重要。”周小雯在创作时查阅了大量资料,将当时最流行的文化元素和最勾起大家怀旧情结的小物件悉数呈现于作品中,用细节丰满故事。其次是文化氛围,当小虎队、草蜢、新闻联播、90年代高考真题出现在荧屏上时,一切关于怀旧的探索都在剧中找到了答案。再者是事件的选择和创造,小到珠算、联谊会、运动会等集体年代记忆,大到下海经商、计划生育、第一批私营个体户等时代大事件,《我们的青春期》关注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学习、生活,更是每个个体的成长。
多元人设,塑造色彩青春与写实烟火气
在人物的塑造上,周小雯希望一方面能够体现时代典型,另一方面能够关照当下,让人产生共鸣。剧中主要刻画了四个女孩儿,性格迥异的她们是青春期少女的四个典型:
高小敏无论在那个年代还是当下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邻家女孩。但她的善良与热情也成为她平凡的性格中,最让人难忘的闪光点。
杜薇薇喜欢诗词歌赋和武侠小说,她的气质超凡脱俗,极具个人魅力。单亲家庭的生活让她与外人保持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内心的倔强与无助被她掩藏在高冷的外表之下。
芦苇家境优越,是个无忧无虑、备受宠爱的“小公主”,不谙世事的她经历家庭的变故和朋友的扶持后,卸下自己的骄傲,留下了成长的足迹。
林林是个性格张扬的假小子,飒爽、洒脱、毒舌、暴脾气都成为了她的性格标签,也是四个女孩中最特别的存在。她仗义直率的性格和在运动场上的英姿都让人过目难忘。
四个女孩汇聚了质朴年代的优点,同时彰显了新时代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观众能从她们身上看到现实生活的影子,找到与人物对话的途径。谈及这种真切的“写实感”,周小雯表示会从自己真实的生活取材:“我会结合许多人的共同点来创作,比如高小敏身上就有很多我自己的影子,但我也加入了一些其他朋友的特点,让她更丰富,更有生活气息。”
除了女孩儿们的友谊,少年少女们之间的情窦初开也是剧中的一大亮点。青春剧堕胎、车祸、颓靡的狗血桥段曾一度饱受诟病,这些也是周小雯在创作时极力规避的,她想呈现的是“一生只爱一个人”式的爱情,“如果让我形容那个年代的爱情,我认为是三个词:'含蓄’、'懵懂’和'钟情’。在剧中,无论是父母辈还是孩子懵懂的情感都是真实、美好、纯粹的。我想还原那个时代干净清新,没有太多外界干扰的感觉。”
《我们的青春期》的人物与情感都是极度温馨明亮的,甚至整部剧都没有一个反面人物,这在影视作品中极为少见。对于这样的设置,周小雯有两方面考虑:出于剧作类型的技术层面,《我们的青春期》不是大情节剧,它没有一个必须推翻和对抗的冲突理念;在剧情本身,她希望秉承写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还原真实的生活,“生活中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他们都有缺点、不得已和无奈,这是一个还原生活的剧,生活中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就是什么样的。”
两线并行,从小人物透视大时代
《我们的青春期》采用的是小人物、小家庭与大环境、大时代两线并行的叙述模式。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该剧没有在感情上进行过度的渲染,而是通过小事件的串联去探讨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沟通。例如,高小敏和母亲因为“小白鞋”产生争执,高小敏的母亲让高小敏光脚站着,一个简单的桥段,展现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高小敏妈妈考虑的是高小敏的将来,高小敏考虑的是她自己。我希望借这个冲突让观众重新审视家庭情感的纽带联系,以及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
从网上评论来看,网友的确对两代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产生了非常大的共鸣,尤其是“重男轻女”“别人家的孩子”等都成了他们热议的话题。对于网友在剧后的思考和讨论,周小雯感到非常欣慰,“在那个年代,部分父母有'重男轻女’这种想法,我和导演都希望保留一定年代印记,但是我们尽量温和地处理这个现象。至于'别人家的孩子’,每个年代的父母都会对儿女有不同的要求,也经常拿别人来做对比,但每个孩子都各有所长,我很高兴这些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剧中对友情的刻画同样动人,三个女孩为了不伤害小敏的自尊心,让她接受梦寐以求的小白鞋而绞尽脑汁,这种友谊展现的是一个时代的“真”与“纯”。对于从小相伴成长的她们而言,这种情感也牵扯出一个小镇之间的人际沟通与邻里关系。对比当下日益凸显的的邻里疏远问题,《我们的青春期》旨在倡导回归温暖融洽,互相关爱的人情沟通。
在描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同时,《我们的青春期》还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画面中,观众能看到年轻人们对未来的憧憬,看到市井的日渐繁荣,看到越来越多人开始寻觅商机,它们虽然隐藏在剧情的细枝末节之处,却被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周小雯说道:“我们以创造人物为中心,通过个体的视角去看待改革开放、自主创业这些大事件,从而映射整个时代。” 这种以小见大,行云流水的创作方式让人物的成长和社会的演变都更加深刻。
周小雯深知,一部真正优质的青春剧不是通过狗血、俗套的桥段制造的虚假戏剧冲突,也不是远离生活,凭空幻想出的花哨噱头和看点,而是立足生活,发现、捕捉、感受和重现老百姓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以及那些美好的品质和情感。因此,《我们的青春期》想要讲的是中国人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的青春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在于,通过一部赋予故事性、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的文艺作品,给观众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也在于通过对那个年代的关注,倡导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心他人的原创精神,传颂一种时代精神,给生活繁忙的观众带去一丝温暖。”
独立思考,挖掘创作的无限可能
《我们的青春期》对于周小雯的创作生涯来说意义非凡。早在大学,周小雯便与青春剧结下不解之缘,甚至不曾想过未来的十几年间,青春题材会迎来井喷式的发展。随着受众的不断扩张,青春剧活力的气息以及情感呈现都越来越符合当下的审美追求,而剧中年轻人对梦想、理想的追求也输出了正面积极的价值观,对整个电视剧市场来说意义非凡。
正是因为受众的年轻化特征,破局与创新便成为青春剧提升自身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任何题材都不是泛类型的,青春剧也是如此,它可以有很多次类型发展,比如说体育、科幻。身为创作者,我们应该深度挖掘、细分,创造出更多的可能。”
作为编剧,周小雯不断寻找题材与创作的无限可能,同时也在寻找自己的无限可能,“作为让故事从无到有的影视从业人,以及一剧之本的责任人,编剧要有独立的创作意识,坚守自己真正的追求和想法。”在跟风、投机等行业乱象肆起之时,周小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影视剧创作中发挥主动性,不屈就于其它因素,因为她知道,创作出观众喜爱的作品才是她毕生的追求。
结语
对观众而言,《我们的青春期》承载着一代人的珍贵回忆,讲述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成长故事;对80后编剧周小雯而言,《我们的青春期》是她最具力量的鼓舞,推动她在创作的道路上继续探索。在未来,她不仅会在青春题材上继续大展身手,还会挑战爱情题材,为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作品。
热门头条推送链接
【一】【鹰眼头条】《快把我哥带走》:唤醒人们遗失的温情,遇见史上最“接地气”的曾舜晞
【二】【鹰眼头条】中宣部等5部门:治理影视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
【三】【鹰眼头条】星舰影业头部矩阵:携六大工作室打造华语影视精品!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