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
关于“读书”或“学习”这个问题,之前也有过经验之谈。同时,也问过身边的所有人,得到的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其实,今天我并不太关心我们为谁和为何读书这一问题,我关心的是我读书为了什么这一关乎自身的问题。我从开始接受启蒙教育时就觉得读书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家国父母的颜面,现在想来甚觉肤浅。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关心我自己为谁和为何要读书,就是关心我们为谁读书这个人生的大问题了。时至不惑之年,方知读书可以明理,学习可以增智。学以致知,知行合一,是获取生命能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反省自己,始终认为读书对我最大的收获益处,就是读了书后,再经过历练,知道了我和我们的共同与不同之处,知道了我就是我自己这种独特的个体特征。什么意思呢?道理其实很简单,觉得读书就是要解决人生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读完书之后是想变得和人一样,还是想变得和人不一样这个人生大问题。如果没有这个问题在那里高高地悬着,还有那么多人追寻在求知的大道上吗?
就我的经历来说,读书学习这个问题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实施。第一步,我必须先得变得跟人一样。然后,我才能变得跟人不一样。我们现在有好多人说,我得独立,得精神独立,变得和人不一样。但是我真的和别人一样过吗?还没有一个样的,我怎么变得和人不一样了呢?所以,我必须得先和大家在一个起跑线上,然后我跑我的,你跑你的,他跑他的,最终都会跑到终点,只是时间长短与能力素养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提升生存能力,关键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去塑造属于各自认知能力的问题。虽然这种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共享中的方法步骤有时会交叉,有时会同步进行,但大体的程序步骤应该是互融互通的。比如,我们先通过学习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相关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清哪些是自己当下需要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哪些是次要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并将急需的有效知识技能挑选出来,结合实际交流,提升有效知识技能的层次,将信息知识转化为适合自身条件的知识技能,进一步打造成认知体系,甚至是智慧。在这个学习实践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查漏补缺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即如何将自己的认知体系尽可能给补充完善。查漏补缺的难处在于如何能找到自己还不知道的问题,查漏补缺的关键是用逆向思维去反推,也就是问题导向。分享交流的好处就是让反对者给自己找问题,而且现在的大数据和网络功能如此强大,就看我们如何筛选了。就拿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的病源病理追踪研究来说,以现有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解决起来有困难了,我们才知道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了,比如中西医结合防控救治,等等。所以,在关节点上,能够发现问题才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也就是说,我们得先知道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或是自己哪里有问题,然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很多,我认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分享、再分享再实践。这种方法是一件利己利他的事。我们把好的学习收获分享给对方,对方或多或少能有所收获。反过来,也许对方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针对性强的反对意见,这很有可能触发我们去认真思考和研究。即使对方没有很好的见解,单对我们自己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对自我认知能力的强化,这仍然是对我们的学习实践有促进作用的。不仅如此,学习交流分享也是一件倒逼自我完善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当我们要做一次学习交流分享之前,我们都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准备,交流分享的对象及人数越多,学习后的实践效果可能会越好。我们每次交流分享后,会将各类反馈信息进行归类整理,这本身就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有效措施。随着交流分享次数的增多,实践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这就跟我们在手机或计算机网络云端雇佣了一个“收罗神”一样。现在,我们每月仅花6元钱就可在网络云端雇佣一批分享对象,帮我们找出自己还需要往认知体系里添加些东西,这可节省了好些时间。一个人的认知体系构建,是一个长期稳固的学习实践和交流分享过程,只有持之以恒地去做,我们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加接近正确和完善。
所以,我觉得读书就是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我努力地不让别人把我拉下,第二个过程,我不跟别人走一样的路。
我们对待读书的态度,正如“知识有真伪,生命无对错”这句话讲的那样。在知识与生命面前,我认为是要靠人的智慧去解决读书这个人生问题的。我们能不能在生活中有勇气去化解所有问题和矛盾,从中作出正确的取舍抉择,并能勇敢地承担所有后果,这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大特点。
生活中,我们得苦乐同当,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悟出生活中的道理。读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好书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你认为是你最喜欢的、最佩服的、最崇敬的善知识,这就是好书。
当然,读书还要有乐趣才行。现在网络媒体很发达,无纸书也是书,其趣味全凭自己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