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品的收藏中,捡漏常有,走眼也常有,只要藏家尚还处于活跃状态。看似伯纳德·贝伦森让加德纳夫人多支出了近一倍的费用,但是,最终这独一的艺术品还是归了加德纳夫人。直至今天看来,那是一笔成功的交易,当年其实就已经是了。真正的成功不是看交易额,而画作在藏家眼里的价值,以及画作代表的时代符号。虽然同一位画家,同题材的作品可能会有不少,但是就个体而言,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即便是同时期,相差不算久远的赝品也是一样。好比康熙年间仿大明成化年间的青花,年份自然永远无法超越了,没有听说开时间倒车的。技艺上只会有更新的工艺,反而有了超越以往的可能。加德纳夫人所处的19与20世纪交替的时代,最初不被看好的,以低价计算的,代表着新艺术的,印象派一类的作品,如今的身价已经同样惊世了。不要只买贵的,懂得会买对的,多年后或许就是贵的。形容一件稀世之物,都是以宝贵、珍贵来形容,没听说是富贵这词可以修饰的。1896年,加德纳夫人借由伯纳德·贝伦森从伦敦艺术品交易行,购得一幅伦勃朗的自画像。伦勃朗作为欧洲北方画派,巴洛克时期,荷兰黄金时代的代表,自然是多数的标签加身,闪耀着光芒。他的作品同样也成为收藏家的标签,拥有他的作品能够体现藏家所处的段位。收藏伦勃朗的作品,成为加德纳夫人定位自己博物馆的一个标尺,寻觅与真正的博物馆相配的藏品。除了藏品本身,就连藏品背后的藏家,甚至都要求是一个可圈可点的人物。其实这个思路是没有毛病的,与所谓的门当户对类似,确保藏品的真实性,不过,哪个时代,哪个行业都有灰姑娘的传说。拥有一件伦勃朗的作品已经不易,加德纳夫人继获得伦勃朗的一件自画像之后,一连拿下4件伦勃朗的。其中有一件经贝伦森购得的一幅《方尖碑风景》(Landscape with an Obelisk),当时是以伦勃朗的作品购进的,后来发现似乎并非是伦勃朗的,而疑似他的学生霍弗特·弗林克(Govert Flinck)的作品。其实,世上有一些艺术品,都存有此类的疑似,作画年代的疑似,绘者的疑似,越往早期疑似越多,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知名的画家大多是工坊式,学徒制,造成这种今天的疑似,实属正常的现象。伦勃朗自然要先进许多,娶了市长的千金做太太,充足的资源让他有理由进行规模化创作。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如日中天,工坊那是旧时代的事,当下新时代的伦勃朗的工作室,甚至进入了公司化经营。《方尖碑风景》作为藏家的收藏,其作者固然重要,但是,就作品本身而言,它在一个博物馆中,更像画中的方尖碑体现某种象征一样,画作自带那个黄金时代的印记,其意义更甚。oOooOoooOooooO谈点绘画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