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还是天才
看过小说《香水》的人,都会被小说的结尾所震撼。作为「气味王国」的天才,主人公格雷诺耶因为连环杀人而被逮捕后,在广场上释放了自己制作的香水,结果人们在闻了香水之后都丧失了理智。极致的香味让人们失去了自我意识,变得疯狂。当格雷诺耶将香水洒在自己身上后,人们扑到了他的身上,将他吃掉了。
当然,格雷诺耶的故事是虚构的,但者将他放置在18世纪,是有深刻考虑的。在《香水》的一开篇,就有这样的一句话:
「那时代人才辈出,也不乏天才和残暴的人物。」
这句话点出了全书的基调。18世纪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和疯子、天使和魔鬼并存的时代,格雷诺耶的故事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在我们的印象里,18世纪是一个启蒙的时代。思想家们开始产生人权意识,追求平等和自由,设计法律、道德和政治体制的框架。可是,科学、理性的启蒙并非立刻带来现代社会的价值观,18世纪就是一个缓冲带,人们的迷信仍然存在。
神学的热情转向了世俗的热情,对耶稣的神化变成了对天才的神化,理性和科学也被当成神迹的一种。科学家和魔术师还是一种人,艺术大师被视为魔鬼的化身,思想家则是用精神当作武器的超级英雄。
巴尔扎克曾写过一篇名为《路易·朗贝尔》的小说,描述了一个哲学天才朗贝尔的生平。这位十几岁的哲学家,追求一种绝对的精神体验,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搞得心力交瘁,但只要他将意志发挥出来,这个瘦小的人却能突然变得力大无穷。巴尔扎克的这种夸张写法,体现了人们在当时所相信的,天才可以依靠精神活动成为神。
虚构的哲学家朗贝尔有一个真实原型,就是18世纪的瑞典哲学家斯维登堡。这位和康德同时期的哲学家,不仅是星云学说的先驱,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最早提倡者,还是一个著名的通灵者。据说,他预言了当时的一场大火,而且经常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穿梭,与死去的人的灵魂对话。他把这些写在了巨著《天堂与地狱》中,最后,根据一些目击者的佐证,他还准确预测了自己的死亡。
同一时期的瑞典,还有一位年轻人扎尔特尼乌斯,曾经用自己的鲜血给撒旦写信,希望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献给魔鬼,期望得到一个无底的钱包。通灵和与魔鬼的联系,在那个理性的时代大行其道,这是宗教力量正在式微的显现。
因此,当时的人开始对魔鬼着迷,认为天才都在一些方面体现出魔鬼的特点,继而开始迷信天才的力量。
18世纪的文学家萨德,是一个色情小说大师,他经常被与魔鬼联系起来。同时期的卡萨诺瓦和后来的拜伦,都以风流倜傥和才华横溢闻名,也有人认为他们有种魔鬼的魅力。
对于18世纪音乐家莫扎特,人们千方百计想象他如何获得天使或魔鬼的启示,以及如何在召唤中死去。还有著名的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当时有人声称,在观看他的演出的时候,发现他的影子是一个魔鬼的形象。
怪力乱神的事情在18世纪被大量的记载,只要是出众的人物都被认为有些神力。人们想象天才的生活一定都和魔鬼有什么交易,这类文学作品也因此得到人们的青睐。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作品。
除此之外,天才也和机器有了某种联系,人们开始构想机器是否也会有灵。1747年,拉·美特里出版了《人是机器》这本书,把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发展成了一套机械的运作体制,同一时期,人们谣传笛卡尔曾经把一个机器玩偶带在身边。
到了18世纪末,一个叫「土耳其行棋傀儡」的装置引起了大众的兴趣,它有点像今天的人工智能,是一个机器装置,上面有一个土耳其人形态的玩偶,能和人们下棋。据说,拿破仑曾经和这个装置下过几盘棋,都输给了它。这个装置后来毁于大火,给后人提供了足够多的遐想空间。
这所有的事件都为我们勾勒出了18世纪的真实样貌。它确实是启蒙运动兴起的岁月,我们今天的诸多现代价值都来源于此,但同样,它也是人类从古代思维走向现代思维的一个暧昧不明的时期。当宗教的思想控制力开始松动,人们的信仰无枝可依,就会将这种激情释放在对天才和机器能力的夸张上。这是人的蒙昧时代和科学的祛魅并存的时代,也因此而迷人。
今天,我们对18世纪感到向往,或是讥讽和嘲笑当时的迷信,但我们现在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科学和理性还不能解释一切,只要宗教还不能解决人的所有信仰激情,迷信就会借机占领我们的思维。当未来人们回想起21世纪初的我们时,我们对外星人的谈论,对政客和富人的阴谋论说辞,对人工智能的恐惧和崇拜,是否也会成为一个笑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