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是否越来越好?2项指标说了算,比尿常规、血肌酐更靠谱

先来说遇到的一个案例:

(患者男性34岁,IgA肾炎)

尿蛋白1+,病情好转,却以为会肾衰竭?

这位患者来自河南,病情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家,回去后给我留言说:

医生怎么我用尿蛋白试纸测了好几次,尿蛋白1个加号总下不去,再这样下去不会肾衰竭吗?

经过复查后发现尿蛋白定量低于0.2g,血压、肌酐稳定,肾功能没有进展。尿蛋白+可能是与日常饮食及药物相关,病情其实是好转了。为什么会对病情出现如此大的误判?

对于监测病情的变化,可能大家都知道要观察一些指标,身体的症状,但有些患者可能只关注到了一些表面性的数据,而没有了解到肾功能真正的情况,导致对病情误判。

很多患者在尿常规检查中比较关注尿蛋白指标,而肾病中后期后多关注血肌酐,来判断病情的变化。其实这两项指标有时候并不靠谱,医生在临床上却并不是最关注这两项指标。

那么,在尿液与血液检查指标中,哪些能真正代表肾功能?

  • 一、不是尿蛋白,而是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

尿蛋白漏出的量反应的出肾小球滤过功能及肾小球损伤的情况,是影响肾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评估尿蛋白,通常会看两项指标尿常规尿蛋白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的指标,出现加号后可以定性有尿蛋白漏出,一般加号越多表明漏出蛋白越多。但缺点是由于每次尿常规都是单次尿液的检查,结果易受影响。

如果你检查前为了憋尿多喝点水,尿液稀释,尿蛋白加号会减少,除此之外,检测前剧烈运动、高蛋白饮食、熬夜睡眠不足等,则会导致尿蛋白增多。

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几乎没这方面的缺点,且可以明确漏出尿蛋白的量,进而反应肾小球受损的情况。为什么它更准确反应肾功能的情况?

其实它还有个名称叫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可以更具体地来评估每天尿蛋白的漏出情况,以反映出肾功能损伤的程度及未来发展的走向,是降低尿蛋水平的依据。

  • 二、不能单看血肌酐,而要看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肾小球滤过率(GFR)

血肌酐是肾病中后期不可忽视的指标之一,与尿酸、尿素氮等指标反映出体内毒素水平的情况。但同样的血肌酐在反映肾功能的时也有“不靠谱”的时候。

一方面肌酐值得升高需肾功能损伤达到一定程度才会表现出来。肾脏本身代偿能力比较强,单纯看肌酐分析肾功能,很容易造成病情误判,不能达到及时的诊治,加重病情。

另一方面,突发性因素比如药物肾毒性、感染、脱水等导致肌酐急性升高,也不能代表肾功能发生实质性损伤,大多是可以恢复的。如果单看肌酐涨到4、500就说肾衰竭了,治疗也会出现错误,反而不利于病情稳定。

因此在监测肌酐值的同时,通常都需要进一步检查评估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或肾小球滤过率(GFR)。

这两项指标都与肌酐值相关,但同时也受到其他一些因素影响,比如性别、体重、年龄等,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对肾功能的反应更加准确。

之前发布过相关肾小球滤过率的公式,大家留言怎么公式里没有体重、年龄,这里统一回复大家,不同的公式考量的因素不同,但结果不会出入太大。以下附上有体重、年龄的公式:

1、CG-GFR公式,GFR=【(140-年龄)*体重(kg)】/【0.818*血肌酐(umol/L)】,女性计算结果*0.85。

2、简化MDRD公式,eGFR=【186*血肌酐(mg/dl)】-(1.154*年龄)-0.203,女性计算结果*0.742。(注意换算单位:1mg/dL=88.41?umol/L )

(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