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李斯的悲惨结局,告诉世人这样两个道理

公元前二零八年七月,李斯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被送上断头台,而送他上断头台的,是他昔日的同僚,中车府令赵高。

李斯当初从上蔡到秦国求职之时,希望能得到荣华富贵。虽然这些他都实现了,但他却怎么也没有想到,会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也许李斯被砍头的时候,内心的悔恨正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在年轻时代就立下志向,这是激励、鼓舞自己努力奋斗、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李斯也在年轻时立下了成就大业的志向,他觉得人生不该碌碌无为,平庸就是犯罪。

李斯出生在上蔡的一个普通家庭,少年时家境贫寒,有幸考上了上蔡公务员,成为上蔡的粮站管理员。官虽小,但却是地地道道的长期饭票。工作不忙的时候,他还可以带着俩儿子,到野外去逮野兔子。生活很舒坦,也很惬意,但李斯始终觉得粮站管理员地位太低下。

李斯并不甘于这样的生活,卑贱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下决心改变自己。有一次跟朋友喝酒,喝到一半,上厕所时看见了老鼠,由此他举一反三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就像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李斯觉得,凡是有出息的人,就要身居高位,享受舒适的生活。诚然,这样一种思想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可以使个人不安于现状,激励自己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但这种价值观是片面的。

从当时李斯所处的社会地位看,这话说的蛮有道理。不过,李斯把自己的志向与鼠辈相比,想成为一只坐吃山空的大老鼠,格局实在不高,这也正是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在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英才辈出,人人都争名逐利的情况下,李斯也不甘寂寞,他想干出一番事业来。为了达到飞黄腾达的目的,李斯辞去粮食管理员,到齐国拜荀子为师,求学上进,苦练建功立业的本事。

荀子虽然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但是,他的思想很接近法家思想,也就是研究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即所谓的帝王之术。

李斯在荀况先生那里学满毕业之后,不远千里,来到了秦国求职。李斯到了秦国以后,进入吕不韦帐下,因其出众的才学,得到秦相吕不韦青睐,委以重任。

李斯虽然在吕不韦门下,但他只是把相府当作一个跳板,他的目的是为了接近秦国权立中枢的那个人。他最想见的人,就是秦王嬴政。终于,在一次精心布置的偶然机会下,他见到了未来的秦始皇,在嬴政面前一展自己才华。

当时的秦王嬴政继承先辈祖业,有一统六国的雄心,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充满重重荆棘的。为了开导秦王嬴政,李斯画了一个饼。

他说,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现在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说出了秦王内心愿望。

没错,李斯的见解是正确的,他很快得到了秦王的赏识,被提拔为吏。李斯劝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国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为客卿。

正当秦王下决心统一六国的时候,韩国怕被秦国灭掉,派水工郑国到秦国鼓动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牵制秦国东进。后来,郑国修渠的目的暴露了。秦国的大臣们一看苗头不对,就给秦王说,六国来秦国谋事的人,大都不怀好意,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工作的,应当下令驱逐一切来客。于是乎,秦王嬴政下了逐客令,李斯是上蔡人,也是一个外来户,当然也在驱逐之列。李斯不想走,李斯他想留,但是,想留留不住。

在被驱逐的路上,李斯觉得就这么走了,以后就再没有机会找这么好的平台施展自己的才华了,不能走,我得给秦王写了一封信,劝他不要撵我们滚蛋。李斯上了《谏逐客书》书,申辩驱逐客卿的弊端。这篇奏章写的非常出色,因此成为一篇千年好公文。

秦王当然也不是一个迂腐顽劣的人,他看了李斯的那份奏疏,权衡利弊,果断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回来后,受到重用,被封为廷尉。

秦国坚持接纳、使用客卿的政策,对其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的迅速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斯的这份奏疏不仅留住了这些客卿,还对秦网罗天下人才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正当李斯如鱼得水的时候,秦王引进了韩国籍法学专业人才韩非。韩非和李斯是同学,他们都继承了荀子的学说。但韩非继承的更好,他在荀况的基础上,把慎到的势,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三者结合起来,并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专制理论。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比李斯大得多。李斯怕韩非能力太强,盖过自己,不利自己的仕途,就四处串通,搞死韩非。从此以后,李斯一家独大,实现了坐享其成的目的,也为秦王统一六国出谋划策,建功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李斯凭借在荀子那里学到的帝王之术,帮助秦王嬴政谋划灭六国的战争。统一后,又帮助秦始皇建立巩固统治的各项制度,展示了出众的才华,受到秦始皇的赏识,其官职也步步攀升,从长史、客卿、廷尉,最后担任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帝国高管——丞相。不仅如此,李斯还与秦始皇结成了亲家,赢李关系可谓是到了空前的蜜月期。

然而,水满则溢,过犹不及。

坦白来讲,李斯经过自己不懈奋斗,已实现了功名富贵。这个时候的李斯已经年近花甲,如果他真的聪明,这个时候就应该告老还乡,回家养个鸟,遛个狗,逮个野兔子,带个孙子之类的。但可惜的是,李斯没有选择停下来,依然高歌猛进。因为他放不下富贵,也放不下权力。迷恋富贵,迷恋权势,最后的结果就是晚节不保,大好前程葬送了不说,还被灭族。

李斯在名利富贵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落得悲惨下场。他所信奉的富贵哲学就是,千方百计保住荣华富贵,保住手中权力。

而这个荣华富贵和手中权力都是秦王嬴政赋予他的,所以,他就必须处处迎合嬴政,最终导致丧失原则,没有底线。特别是在坑儒事件中,李斯一反常态,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不加任何阻拦,听任秦始皇被方士蒙骗,实际上是一种失职的行为。

李斯的彻底蜕变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策动政变,欲改变秦始皇的遗诏,立胡亥,杀扶苏。论当时李斯的地位和权力,远远高于赵高。对赵高的倒行逆施,李斯完全有能力制止。但是他只想保住荣华富贵,竟然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在赵高软硬兼施和威胁利诱之下,李斯终于被拉上贼船。到死的时候才知无计可施,只有顿胸捶足、仰天大哭的份儿了。

后期的李斯已经被权势蒙蔽双眼,他错误的以为,只要跟赵高穿一条裤子,就可以保住荣华富贵。可是他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赵高在杀害了扶苏、蒙恬、蒙毅,杀害了秦国诸公子、公主之后,最后还是把屠刀对准了李斯,他们罗织李斯谋反的罪证,将其投入死牢。在临死的那一刻,他忽然想起了当初在上蔡,他和儿子们牵着黄狗一起去东门野外逮兔的场景,但现在已经不能去了。

人生悲惨至此,也是难以言说。李斯的人生悲剧在于他贪恋功名富贵,不懂得如何停止。在他功成名就之时,完全可以衣锦还乡,而且他也意识到月满则亏,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他太迷恋权力和富贵,不愿意急流勇退,更不愿见好就收,结果成了赵高的帮凶,最后自食恶果。

透过秦相李斯的这一生,他的一切向世人揭示两个道理:

第一,人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时,一定要树立危机意识。越是平坦的地方越要小心暗流涌动,千万不要因得意而忘形。

第二,人生就像开飞机,人们不在乎你飞得多高,也不在乎你飞得多远,能安全着陆才是关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