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肾气丸(45个医案详解运用)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肾气丸

【方药】干地黄八两(24克)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各12克) 泽泻 牡丹皮茯苓各三两(各9克) 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 克)

【用法】上方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味,加至二十五味,日再服(现代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

【原文】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十五)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十七)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三)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十九)

【解说】

本方主治肾气(阳)亏损,命门之火不足之证。命门真阳,有肾间动气之号,《难经·八难》称此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若命门火衰,真阳不足,则变生诸症,不可胜数。夫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故方中以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滋阴以济阳,正如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利肾气鼓生。本方补阴助阳,水火并补,大生肾气,凡肾之精气不足之证,皆可运用。

【运用】

一、腰痛

蒲辅周医案:张某某,男,86岁,住某院。1960年4月25日会诊。患者腰背酸痛,足冷,小便短而频,不畅利,大便难,口干口苦,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大无力,左沉细无力。

脉证兼参,属阴阳两虚,水火皆不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以八味地黄丸加减:熟地9克,云苓6克,怀山药6克,杜仲(盐水炒)9克,泽泻4.5克,熟川附子4.5克,肉桂(去粗皮、盐水炒)1.5克,怀牛膝6克,破故纸9克。水煎服,加蜂蜜30克,兑服,连服3剂。

复诊:服前方,腰背酸痛,口苦口干均减,足冷转温,大便溏,小便如前,舌无变化,原方再服3剂。

三诊:因卧床日久未活动,腰仍微痛小便仍频,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其余无不舒感觉,高年腰部疼痛虽减,但仍无力,宜继续健补肾气,以丸剂缓服。

熟地90克,山萸肉30克,淮山药60克,泽泻30克,熟川附片30克,肉桂18克,怀牛膝30克,破故纸60克,菟丝子60克,巴戟天30克。各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重9克,每服1丸。并每早服桑椹膏一汤匙,开水冲服,连服2剂恢复健康,至五年多未复发。(《蒲辅周医案))1975年版)

按语:“腰为肾之府”,肾阴虚失于滋养,肾阳虚失于温煦,可致腰部疫痛不适。肾气丸并补肾中阴阳,为治肾虚腰痛之良方。

二、水肿(慢性肾炎)

俞长荣医案:陈某某,女,47岁,干部。1974年12月8日就诊。65年患肾盂肾炎,旋即治愈。今春以来经常出现全身浮肿,时起时退。尿检发现蛋白(++)、管型(+),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进步。目前全身仍渤中,腹皮增厚,腹胀,头晕,腰酸,食欲减退,小便频,量少,色深黄,口不干,脉细涩,舌体胖有齿印,质红苔白较厚。血压正常。

予肾气丸加味。处方:熟地(砂仁杵)、淮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牛膝各12克,枸杞、丹皮、附子、车前子(包)各9克,肉桂心(另冲)1.8克。连服30余剂,诸症基本解除,小便多次复检未见异常。(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4)

按语:《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本例腹胀食减,舌胖苔白,其为脾虚可证。然土衰必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聚水,必得桂附之阳,蒸动肾气,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但其舌质红,不仅命火衰微,且肾阴亦受累,因取肾气丸加牛膝、车前子(济生肾气汤)滋阴和阳而助气化,益火生土而开胃关。

三、臌胀

薜己医案:州守王用之,先因肚腹膨胀,饮食少思,服二陈、枳实之类,小便不利j大便不实,咳痰腹胀;用淡渗破气之剂,手足俱冷。此足三阴虚寒之证也,用金匮肾气丸,不月而康。 (《内科摘要》1985:46)

按语:三阳虚寒证其治独取少阴者,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五脏六腑非此不能发也。

四、癃闭

朱士伏医案:陈某,女,26岁。产后3日,小便不通,经妇产科导尿,小便涓滴难下,伴少腹胀满、面色觥白、腰痛如折、恶露较少,舌淡胖,脉迟。

辨为肾气虚寒,气化不利。投肾气丸加味:熟地黄30g,山药30g,党参30g,白茯苓10g,泽泻10g,乌药10g,肉桂5g,熟附片10g。
2剂后小便畅通。复诊时加当归、黄芪,5剂病愈。(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肾气不充,膀胱气化失司,继因产后寒邪乘虚内侵,寒客下焦,水道为寒所凝,水满于脬中,膀胱不利而癃。肾气丸温阳散寒,补肾壮阳,非桂附不能直达州都,雪消春水来矣。

五、淋证

俞长荣医案:胡某某,男,41岁,教员。1975年11月26日初诊。3个月来小便淋急,次数多而量少,夜睡尤甚(每夜解溲10余次),排尿时阴茎微痛,心烦,腰酸,舌淡,脉沉细而缓。

处方:熟地、淮山药各15克、枸杞、丹皮、茯苓、泽泻各9克,附子6克,肉桂心3克(另冲)。1剂甫毕,小便次数显减(每夜仅2~3次),排尿无痛感。因肉桂不易买到,嘱改服金匮肾气丸而收功。(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4)

按语:小便淋痛多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或肾阴亏损,虚火扰及尿窍所致。属肾阴阳两虚型的比较少见。本例因肾阴虚,龙雷之火上炎,故觉心烦;扰及尿道故小便淋急作痛;肾阳虚膀胱气化失调,故小便频;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故治以金匮肾气丸而收效显著。

六、遗尿

朱士伏医案:张某,男,59岁。患脑血栓右侧偏瘫3个月,近1个月来小便失禁,一有尿意即尿床,伴四肢欠温、面色苍白、纳少、嗜卧、大便溏,舌淡,脉迟。用肾气丸增损: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0g,泽泻10g,丹皮6g,熟附块10g,白茯苓10g,桑螵蛸10g。7剂后尿急已能自控。后服肾气丸8个月,二便正常,偏瘫亦复。(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老年遗尿,乃肾气不充,下元虚冷,膀胱失约,不能制约水道。肾气丸补肾壮阳,助膀胱气化,使膀胱固摄有权,开合有度。

七、排尿晕厥

张明医案:江某某,男,60岁。1987年7月15日初诊。患者7年来经常头晕,每排尿时头晕甚,常在小便末昏厥于地,不省人事,少时自苏,醒后感倦怠乏力。曾在某医院确诊为排尿性晕厥,服健脑丸等不效。1月前因劳累过度,致上症频发,伴耳鸣,乏力,小便清长频数。诊见面色觥白,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治宜温阳填精。金匮肾气丸主之:附子10g,桂枝6g,熟地30g,山药15g,山茱萸15g,茯苓10g,泽泻10g,丹皮10g。

服3剂,头晕大减,晕厥次数减少,守方继服20剂,排尿时再无晕厥,诸症尽除。 (中医杂志1995;<7>:410)

按语:肾主水液,司二便,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若肾阳亏虚,髓海不足,清阳不升,上下俱虚,气机不相顺接,则发眩晕昏厥。治疗抓住病机,以金匮肾气丸甘温益气,填精益髓,鼓舞肾阳,使阳充精盛,故诸症得除。

八、早泄

朱士伏医案:仇某,男,26岁。婚后1年,临房早泄,伴面色无华,头晕神疲,腰脊酸软,尿清便溏,性欲淡漠,阳事举而不坚。方选肾气丸加减:熟地黄30g,山药30g,山萸肉15g,蚕蛹30g,蜈蚣3条,附块10g,肉桂6g。14剂后性欲增高,同房时间延长。调治2月,早泄得愈。(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禀赋不足,命门火微,不能鼓动肾气,强壮肾精。肾气丸温补下元,强壮肾气,俾肾之阴阳相济,精气秘守,则早泄得愈。

九、不射精

朱士伏医案:曹某,男,24岁。婚后2个月,性交时无精液射出,同房时间达1h左右,但无性高潮出现,也无射精动作,终因疲惫无力,仰卧片刻反见少量精液流出,伴头晕,舌淡苔薄,脉细迟。

用肾气丸化裁:熟地黄30g,山药30g,白茯苓10g,山萸肉10g,丹皮5g,泽泻10g,熟附块10g,蚕蛹30g,肉桂6g。10剂后有性高潮出现,并有精液射出感。复诊加枸杞子20g,14剂后性欲正常,射精良好。半年后随访,其妻已孕。(国医论坛1994;(4>:9)

按语:肾气亏虚,无力排精外出。肾气丸填精壮阳,阴阳双补,肾气充而血气调,气血调而精髓充,其精可射也。

十、不育

刘琼芳医案:苏某,男,32岁,干部,已婚,74年初诊。婚后多年不育,头昏,耳鸣,神倦,自汗,食少,面色无华,夜卧少眠,性欲减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以两尺脉尤甚,素患慢性痢疾,每夏即发,平素体弱易感。检查精液:量少,80%死精,20 9/6活动力差。

主以温肾补火,阳生则阴长、精成,从本而治,拟金匮肾气汤加味治之。

附片60克,肉桂6克,熟地15克,淮药15克,枣仁15克,茯苓15克,丹皮5克,泽泻6克,锁阳10克,巴戟15克,淫羊藿10克,杜仲10克。4剂后自觉感冒较前减少,饮食、睡眠均有好转。

继续以本方加减治疗一段时间,第二年夏季痢疾未复发,精力渐充沛。继用成药调理,后查精液80%活动正常,20%活动差。不久女方受孕,生一子,现健在。(云南中医杂志1987;(4):41)

按语:肾藏精,主命火,命火为“生气之源”,是生命的原始动力,男性以“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命门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本例属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而影响阴精的化生,元阳的虚衰不仅影响阴精的化生,全身抗病机能也明显下降。故产生以上诸证。治以肾气丸水火并补,以充精气,从本而治,是获良效。

十一、泄泻

俞长荣医案:黄某某,男,30岁,技术员。1973年11月19日来诊。今年2月起便溏,日2~3次,腹中微痛,便后稍减,平时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弦而缓。处方:淮山药、车前子各15克,熟地、山萸肉、丹皮、茯苓各9克,炮附子6克,益智仁3克,肉桂心1.2克(另冲)。连服5剂(隔日1剂),大便成形,余症均减,但仍腰痛。照上方去益智仁,加枸杞9克,五味子3克,服10剂,诸症痊愈。1年后询知,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24)

按语:本例属命火衰微,火不生土,脾失健运。脾主运化,全赖肾阳温煦。命火衰微,脾土失其温煦,如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故大便溏泄;下元虚惫,故形寒畏冷,腰痛,小便清长,舌淡,脉细缓。方中附子、肉桂、益智仁、淮山药、熟地温补肾阳,火壮能生土,脾气旺盛,运化得行,不治泻而泻自止。再用茯苓、丹皮、泽泻健脾渗湿泻火,利前阴而实后阴。

十二、多唾

郑秀岭医案:孟某某,女,21岁。5年来每多唾涎,初未以为病,近唾涎日渐增多,片刻即唾涎盈口,唾于地则成一滩。面色苍白,畏寒怕冷,腰痛不适,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滑,无力。处方:熟地、萸肉、泽泻、丹皮、藿香、佩兰、益智仁各10克,附片、肉桂各6克,淮山药15克,茯苓12克。

3剂后,唾涎大减,又3剂,唾涎症告愈,面色红润,腰痛畏寒皆瘥,1月后随访未再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6;<1):21)

按语:唾涎一症,在临床较为少见。《素问》:“唾属水精,肾所主也,故肾为睡。《灵枢》:“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廉泉,舌下窍也。是肾为水精,从下而上,液虽有五,肾实主之。”肾主水液,肾阳不足,冰无所主,升降失常,水气上逆,故唾涎增多。本方中附子、肉桂、熟地、萸肉、山药等温补肾阳,藿香、佩兰芳香辟浊,益智仁补肾摄涎,故能有效。

十三、咳嗽

李继昌医案:余早年至富民县访友。友留宿,夜阑入寐,闻间壁咳声频频,达旦未止。经询1.9,方知夜咳者乃一年近七十之老妪,病已半载,屡治罔效。余即登门予以诊治。其症咳多甚于夜间,每卧即痰壅作咳,以致难以入寐。咳时气短难接,痰有咸味,虽屡服化痰止咳之药,总难奏效。脉两寸俱大,两尺则微细欲绝。

参其脉证,知此病不单在肺,肾亦病矣,乃肾虚不纳之候。遂以金匮肾气丸加味治之。

附片30克(开水先煎透),上肉桂6克(研末调服),熟地15克,山茱萸6克,怀山药15克,茯苓15克,粉丹皮9克,泽泻9克,炙麻黄根9克,五味子6克。上方仅服1剂,当晚咳即减半,知药已对证,令其再服5剂。并购金匮肾气丸常服,未及半月而愈。(《李继昌~1978:10~11)

按语:久咳气短,甚于夜间,痰有成味,尺脉微细欲绝,此肾虚不能纳气;水泛为痰故也,故用肾气丸补肾虚,加五味子、麻黄根以敛肺纳气平喘。

十四、久喘

俞长荣医案:王某某,男,63岁,干部。1977年2月10日初诊。咳喘近20年,从1960年起逐渐加重,于寒冷季节发作较频。近10余日来咳喘频发,胸闷气急,气短,动则尤甚,以致不能平卧,上楼困难。痰多,含有大量泡沫。舌体较胖,边红苔白,脉短。处方:熟地、山药、茯苓各15克,丹皮、泽泻、枸杞、附子、葶苈子各9克,胆星6克,肉桂心3克(另冲),服5剂。

3月11日复诊:咳喘已显著减轻,胸闷基本解除,痰亦相应减少,但微感口干,仍偶有气短,脉舌同前。上方减附子为6克、肉桂为1.2克,加葫芦巴9克,续服5剂,诸证解除。同年10月询知,咳喘未再发作。(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本例属肾虚不能纳气。年过花甲,肾气早衰。肾为元气之根,肾虚不能纳气,气上逆则为咳喘;胸闷、气急、气短也由肾不纳气之故。肾阳虚,故病好发于冬春天冷季节。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根,肾阳虚,气不化津则水泛为痰,肾虚肺寒所以痰多而稀。方中用金匮肾气丸取其补肾纳气,加葶苈子、胆星取其化痰而助平喘。

十五、眩晕(美尼尔综合症)

王永钦医案:宋某,女,46岁,营业员。发作性眩晕耳鸣,听力渐减2年余,近半年来发作频繁,多则一月数次,少则两月一次,曾在某院诊为“美尼尔氏症”,历治不效。现症:时发眩晕,耳鸣,听力减退,耳内凉楚,手足不温,腰背寒凉,形寒怕冷,白带清稀量多,饮食喜热,喜静厌动,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低下,舌淡苔白水滑,脉沉乏力。证属肾阳虚衰,寒水上逆而发为耳性眩晕。

治以温肾壮阳,散寒降逆,聪耳息眩。药用制附片10克,肉桂1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熟地15克,丹皮12克,山萸肉15克,山药12克,生龙牡各25克,磁石30克,枣仁5克,菖蒲12克,甘草10克,生姜3克,日1剂,分3次服。用药3剂,眩晕停止,耳鸣好转。效不更方,续进10余剂,诸症皆失,前庭功能检查右耳反应接近正常。嘱每晨服金匮肾气丸1丸,连用2月。后访半年未再发。(河南中医1989;(5):7)

按语:肾主水,开窍于耳,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饮上泛于头窍,而致眩晕耳鸣。以肾气丸温肾化水,加龙牡j磁石、菖蒲以潜镇开窍。阳复饮化窍通,则眩晕即止。

十六、晕厥(高血压)

俞长荣医案:林某某,女,43岁,医师。1974年7月5日就诊。去年5月起曾多次出现晕厥,恶心呕吐,经治后好转。1月前又发生晕厥,血压升高,头昏较甚,但无出汗呕恶。近1月来,经常头晕,血压在140~160/110~120毫米汞柱左右,服西药降压剂能一时下降,但又上升,波动较频。伴见心悸易惊,性情急躁,面部微浮肿,食欲尚好,但疲乏无力,不能工作,大便干,唇较干,舌淡苔白厚,脉象细缓。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

淮山药、女贞子各15克,茯苓、熟地各12克,丹皮、泽泻、牛膝、蒺藜各9克,桂枝、附子、仙茅各4.5克。连服20余剂后,晕厥未再发作,血压基本正常(月经来潮时略升至140/110毫米汞柱左右)。食欲、二便均为正常,睡眠尚好,但梦多。偶有胸前紧束感。唇红,舌苔基本正常,脉细缓。仍议滋肾养肝,引火归源。处方:熟地、淮山药各15克,山萸、泽泻、茯苓各9克,丹皮、附子各6克,肉桂1.2克(另冲)。连服16剂,诸症基本消除,能坚持工作。 (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现代医学所谓高血压,其某些症状与中医“晕厥”相似。中医分型有虚有实,虚者属肝肾阴虚,实者属肝火、痰热。本例患者心悸易惊,性情急躁,大便较干,唇干,颇似热证,但舌淡苔白,脉细缓,面浮肿,都属虚寒之象。拟为肾阴下虚,木失水涵,阳不归宅,相火浮越。肾主诸气,肝主藏血,气血交并则为厥;虚阳上冒则为晕。治以滋肾养肝,温阳化气,俾阴以阳长,血随气生,水木相荣,心肾相交,故诸证可得解除。

十七、言謇

曹会波医案:马某某,男,67岁。1986年3月28日诊。言语不清,断续难接,语声低微,近半月来,寐时口角流涎,口中咸味、喜唾沫,纳差,伴手足欠温,下肢酸软,夜尿频发,舌淡嫩苔白腻,脉沉细滑。查:声带微肿,咽后壁有较多分泌物,余(一)。

证属肾阳亏虚,水泛为痰,堵塞窍道。治以温补肾阳,化痰开窍。肾气丸加减:熟地(砂仁拌)30克,山茱萸、山药、远志各10克,茯苓20克,肉桂、附片、泽泻各6克,石菖蒲15克,五味子5克。服药3剂,语转清爽。嘱忌服甜粘腻之物,至今言语流畅。(四川中医1990;<12):13)

按语:肾虚水泛为痰,蒙闭清窍,而见上症,多为中风先兆,用肾气丸温肾水,以石菖蒲、五味子益肾化痰开窍,标本同治,故获佳效。

十八、失眠

俞长荣医案:杨某某,男,60岁,职员。1974年5月9日初诊。失眠近20年,有时腰周围、前胸和后背有热感,躺下热尤甚,热处有灼痛感。头晕,走路有晃振感,眼涩羞明,大便多软,有时溏泄,小便清长。肺、肝、血液、大小便、心电图等检查均正常。处方:熟地、淮山药、茯苓各15克,枸杞、泽泻、丹皮各9克,附子6克,肉桂3克(另冲)。连服10余剂,失眠显著好转,并发症状解除。继以六味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巩固疗效。1年半后随访,睡眠良好,精神愉快。(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3)

按语:本例属阴虚阳浮,心肾不交。肾在下而主水,心在上而主火;水欲上济于心,火欲下交于肾,阴阳协调,水火既济,始能相安无事。肾阴虚,心失所养,故失眠、多梦、心烦性急;虚阳上浮,故见头晕、发热;命门火衰,不能温煦中土,故大便多软甚或溏泄。方中肉桂、附子引浮阳下行于肾中;泽泻、丹皮、茯苓泻其邪火;熟地、枸杞、淮山药补肾阴而收敛精气,使肾火不再上炎则诸症自除。

十九、高热

贾志宏医案:孙某某,男,46岁,教师。住院病人。1979年9月21日初诊。阅病历:1978年5月因患肾盂结石入某医院住院治疗半年余,结石未排,出院后常发肾绞痛。此次发作已旬余,现疼痛缓解,但高热39.3℃~39.8C,七天不退。常规输液,用青、链、红霉素及氢化考的松治疗未效。病人形体消瘦,面色黎黑,外穿棉衣,肤热而形寒,不欲食,头晕,耳鸣,目眩,腰脊疫痛,小便不利而有白浊,尿后便盆表面呈现漂油状物,舌质淡白、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微。

证属久病致虚,肾气亏耗,以致虚阳外越,法当求本治标,补肾固摄。
处方:熟地、茯苓各20克,山萸肉、菟丝子各30克,淮山药15克,丹皮6克,泽泻3克,肉桂、制附子、益智仁各9克,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38.2℃,仍腰痛,小便稍畅,纳增,尿后便盆漂油状物减少,头晕减,耳鸣、目眩如故,舌脉同前。辨证无误,效不更方,前方继服3剂。

三诊:体温已降至正常,精神转佳,饮食复常,诸症均减,舌质较前红润,脉虽沉但和缓。效验已著,毋庸更张,续服上方3剂,诸证消除。惟耳鸣时作。病人要求出院,嘱带上药五剂,减附、桂量各为3克,续服善后。(新中医1984;(11>:17)

按语:本例患肾盂结石年余,数服中药排石,屡用苦寒清利之品,伤及肾气,必损肾阳,以致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而发高热。阳虚为本,虚阳外越为标,此乃“标本俱急”。本复标自去,笔者据“损者益之”之则,立治本以求治标之法,而获“标本同治”之效。

二十、长期低热

俞长荣医案:林某某,女,30岁,工人。1973年4月30日初诊。长期低热(体温在37.3~37.5C间),持续半年以上(有肺结核病史)。口干而不喜饮,食欲不振,月经每月延迟10~20天。舌苔白厚较干,脉弱两尺尤涩。处方:熟地、茯苓各15克,枸杞、丹皮、泽泻、肉苁蓉各9克,附子6克,肉桂心3克。服5剂,体温恢复正常,诸症好转。3月后随访,低热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0;(10):22)

按语:低热的病因很多,本例属肾阴阳两虚。阴虚阳不内守,浮越于外则为热;阴虚津液无以上承,故口虽干而不喜饮;肾阳虚不能温养中土,故食欲不振;肾与冲任二脉关系至为密切,肾虚冲任失调,故月经后期。

二十一、消渴

赵守真医案:王女新琼,4岁。病由吐泻而起,先失治理,后又治不适宜,延至1月而吐泻始已。无何尿多而渴,家人不以为意,几至形消骨立,不能起行,奄奄床第,又复多日,始来延治。按脉微细,指纹隐约不见,神志清明,晴光亦好,唇淡白,舌润无苔,语微神疲,口渴尿多,饮后即尿,尿后即饮,不可数计,肢冷恒喜被温,尿清长,无油脂,食可稀粥半盂,大便好。是病由于阴虚阳衰,不能蒸化津液,以致尿多渴饮;又因病久气虚,故神疲肢冷,已属阴阳两虚之极。差幸能食便好,脾胃机能健运,元气几微尚存,此为本病有转机之重大环节。

此时滋阴扶阳均极重要,如阳极阴生,火能化水,津液四布,病则自已。因选用金匮肾气丸,借以蒸发肾水,升降阴阳。方中附子、肉桂温阳,熟地、山药滋阴,丹皮清虚热,山茱萸涩精气,茯苓健脾升化,泽泻补肾清利,用以治小儿脾泻而成阴亏阳微之口渴尿多证,将丸改作汤服。同时用蚕茧15克,洋参3.5克,山药30克,蒸作茶饮。服药4剂,渴尿减半,至7剂则诸证悉已。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补骨脂、益智、巴戟、枸杞等温补脾肾,调养1月而瘳。(《治验回忆录》1962:100)

按语:吐泻之余,渴饮尿多,不惟阴虚,阳亦衰也。及至形消骨立,奄奄于床第,其病不可谓不危。所幸患儿能食稀粥,大便尚实,此胃气犹存也,尚有转机之望。赵氏辨证精确,用药果敢,丝丝入扣,终至患儿转危为安。实践证明,《内经》“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论,乃至理明言也。

二十二、头面汗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张荣英医案:韩某,男,70岁,1989年5月11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7个月前某医用清肝泻火法治之,服药3剂突然颜面红赤,头汗如注,烦躁欲死,口渴不欲饮,家人急用凉水冲洗头面,方勉强忍耐,1小时后自行缓解。以后时有发作,经西医全面检查,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治月余而无明显效果。刻诊:颜面红赤,烦躁欲死,小便清长,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此为年高体弱,阴阳俱虚,复用平肝熄风汤更伤其阳,虚阳浮越所致。治宜补肾温阳,引火归源。以金匮肾气丸改汤:熟地、山药各30g,油桂2g,附片6g,山萸肉、丹皮各12g,泽泻、茯苓各10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连服3日,诸症皆失。1年后是症再发,患者自服上方2剂又瘳。(国医论坛1993;<4):17)

按语:本案说明了中医“审证求因,审因论治”的重要性,不可一见血压升高,即率用清肝伐肝平肝之品。否则,伤肝损肾,折阳败阴,祸不旋踵。

二十三、阴囊汗出

张荣英医案:常某,男,60岁,干部,1989年12月5日就诊。两年来入睡即阴囊汗出,自认为小恙,未予治疗。近日症情加重,醒后内裤常湿如水洗。刻诊:面色黧黑,腰酸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此乃肾阳不足,阴不内守使然。治宜温阳补肾,以金匮肾气丸改汤:熟地20g,山药30g,山萸肉、附片、丹皮、茯苓各15g,泽泻10g,油桂2g。每日1剂,水煎早晚各1次温服。服药3剂,汗出稍减,余症亦轻,原方继用1周后汗量明显减少,腰酸乏力近瘥。嘱其禁房事,守方治疗,1个月后汗止病愈。(国医论坛1993;(4>:17)

按语:老年肾气渐亏,其体多有不适,切不可因是小恙而失治,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方可无虞。

二十四、尿血(泌尿系感染)

余新觉医案:程某,女,39岁,农民。1986年1月7日以“反复发作性尿血两年余”为主诉就诊。初发时小便带血,血色鲜红,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曾用抗菌素、呋喃垣啶及中药小蓟饮子、导赤散等清热凉血止血之剂,开始疗效尚可,后则罔效,每因劳倦而诱发。刻诊:血色淡红,面色无华,头发不荣,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少,心悸,月经量多色淡,舌淡有齿印,苔白,脉寸关细弱尺微。

脉症合参,乃肾阳虚衰,气不摄血之候。用肾气丸(汤剂)合当归补血汤加味:
附片8g,肉桂5g,熟地、山萸肉各20g,山药15g,丹皮、泽泻各6g,茯苓10g,鹿胶、阿胶各12g(烊化),黄芪30g,当归10g,陈皮、砂仁各3g。日1剂,水煎服。药进4剂,尿血量减,续进上方,加服归脾丸,半月后尿血止,腰酸痛大减,精神转佳,其它诸症均见好转。后用肾气丸、归脾丸、胎盘片善后调治,诸症遂愈。

按语:(原按)《杂病源流犀烛·血尿》谓:“血尿,溺窍病也,其原由肾虚……宜金匮肾气丸。”此例患者体质素弱,且尿血反复发作两年余,病中又过用凉血清利之品,渐致肾阳日衰,下元失其封藏固摄之职,因而尿血反复不愈。治用肾气丸加鹿胶、阿胶,旨在温肾助阳止血;久病尿血及月经过多,故用当归补血汤益气生血,加服归脾丸补益心脾,以增统摄之力;又鹿胶、阿胶、胎盘乃血肉有情之品,可滋补肾精亦“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及“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用。如此肾阳得复,气血渐充,尿血自愈。

二十五、咯血(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刘琼芳医褰:刘某,女,42岁,医生,已婚。咳嗽、咯血三月余,住院治疗诊为慢支炎、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经抗炎止血,雾化吸入,抗痨,养阴润燥等多方中西药治疗无效,咯血不断,时多时少,咳嗽剧烈,微喘,痰量多为白泡沫,带血,放置后分三层,有时整口血痰,以入夜及晨间尤剧,气短无力,面色萎黄,消瘦,纳呆,自盗汗,肢厥,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白,因患者素患结核十余年,虽已钙化,但素体虚弱,系属久病肺肾两虚。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肾阳虚不能化水,以致肺之肃降失职,致使咳喘、痰血日久不愈。

拟肾气丸加味为治:附片30克,上肉桂10克(分次兑服),生地炭15克,淮山药15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5克,枣皮10克,黑姜炭6克。

2剂后,咯血渐减,肢转温,精神渐好转。继服2剂后血止,脉象渐有力,之后以培土生金法,补肾润肺法交替治数月,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而愈,至今已三年余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7;<4>:41~42)

按语:唐容川《血证论》说:“……肾阳不能化水,以致便短,喘咳,痰饮上干,亦只宜肾气丸,从阴化阳,温而不烈……谓失血虚痨,上热下寒,阳浮于外,阴孤于内,唯此方引阳入阴,用药神妙,肾阳虚浮者,此方诚为至宝。”本案与此相合,投之果效。

二十六、吐血

颜乾麟医案:王某,男,58岁,1985年5月18日诊。患胃溃疡于1974年作胃部分切除术,1年后因吻合El溃疡再度手术,但术后病情仍未控制,胃痛阵发,稍累则口吐鲜血,复查胃镜示胃吻合口充血水肿。近1月因劳累过度,以致吐血频发,多则10余口,少则1~2口,迭进云南白药、泻心汤、黄芪建中汤等,效果不显。患者面色萎黄,神萎乏力,胸脘懊侬隐痛,时而恶心呕吐,吐出食物残渣中夹有鲜红血块,大便稀而色黑,手足畏寒,舌淡苔薄黄,脉细软无力。

吐血频发,气随血去,阳气不守,血必自走,治以温肾阳,健脾气。药用肾气丸、香砂六君丸,每次各服6克,1日2次。服药2周,吐血见止,胃痛亦平,嘱继续服药2月而停药,随访2年余,病情未发。(国医论坛1989;<5>:25)

按语:(原按)《医贯》谓:“若有真阴失守,虚阳泛上,亦大吐血,又须八味地黄汤固其真阴,以引火归元。”本例吐血反复不止,遇劳即发,且有神疲、肢冷、脉弱等阴损及阳之证,故投以肾气丸合香砂六君丸,既可温阳摄血,又能救逆防脱,补虚复元,有标本同治之功。

二十七、痛痹

颜乾麟医案:陈某,女,32岁,1987年3月2日诊。患风湿性关节炎8年余,受寒即发,反复不已。两个月前因受凉再度发病,肢体关节疼痛,日渐加重,下肢尤剧,行动不便,遇寒益甚。查抗“0”1250单位,血沉40毫升/小时,粘蛋白4.7毫克%。诊见患者面色苍白少华,两膝关节寒凉如冰,难以屈伸,舌质暗滞,苔薄A,脉沉紧。寒为阴邪,日久必损阳气,阳气式微,阴霾弥漫,气血为之痹阻。

治宜温阳通络,散寒止痛。药用肾气丸,每次6克,1日2次;三七伤药片,每次4片,1日2次。服药1月,患者面色略转红润,自觉周身发热,关节畏寒疼痛见轻,嘱继续服上药2月,关节疼痛全消,活动自如,复查抗“O”、血沉、粘蛋白均正常,当年夏季外出旅游,虽疲劳或受凉,也未发病。(国医论坛1989;(5>:25)

按语:(原按)本例痹证,反复感受寒邪,以致阴寒内盛,阳气受损,经络失于温煦,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治以肾气丸,取其温阳散寒之功,以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效,配以三七伤药片活血通络止痛,两药相使,使阳气充,寒邪散,气血通,则痛痹告愈。

二十八、足跟痛

艾发源医案:孙某,男,29岁,干部。1980年1月诊。行走时足跟疼痛如针刺已有月余,近日加重。查局部无异常,舌脉正常。伴尿量多。秦伯未先生曾讲过:“足跟疼痛……,虽系小病,治宜峻补”。于是嘱患者口服金匮肾气丸(市售)日三服,每服一丸。服完一盒(十丸),疼痛即明显减轻,服完二十丸后,足痛消失,后未再发作。(四川中医1986;(5>:17)

按语:足跟痛补肾者,以足少阴肾经“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之故。

二十九、胁痛

李一立医案:魏某某,男,40岁。1983年9月13日诊。患慢性迁延性肝炎已五年,去年开始下肢浮肿并出现腹水,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腹水。刻诊:精神困惫,面色灰黯,腰酸,两胁隐痛,胃纳较差,手足麻木,腹壁青筋显露,口干欲饮,脉弦而沉,舌红苔薄白。

证属久病及肾,阴阳两虚。治以养阴和阳。药用:熟地、山药各20克,丹皮、丹参各15克,首乌、茯苓、泽泻各12克,附片、肉桂各3克,山茱萸、白芍各10克,鳖甲、牡蛎各18克。共服50余剂,诸症消失。(四川中医1985;(10>:21)

按语:病为“阴损及阳”,故治重在用甘寒滋润之品以养阴清热,“阴中求阳”。

三十、虚劳(阿狄森氏病)

李双贵医案:周某某,男,47岁,干部。1987年7月初诊。患者于1984年2月开始出现形体消瘦,皮肤发黑,神疲乏力,畏冷欲衣,足冷足肿,纳食不馨,曾服中药数剂疗效不显,后到省某某医院检查:17一羟类固醇4。7毫克/z4小时,17一羟皮质类固醇4。9毫克/24小时,诊断为阿狄森氏病,遂转我科治疗。证见形体消瘦,全身皮肤黧黑,倦怠乏力,短气,自汗,形寒肢冷,牙龈灰黑,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而胖,苔薄白,脉沉细弱。

证属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治宜温补肾阳,化气行水,方拟金匮肾气汤治之。处方:熟地、山茱萸各30克,山药15克,泽泻、茯苓、丹皮各12克,桂枝、附子各9克。每日1付,水煎取浓汁频频服用。

上方续服6个月后,患者皮肤、牙龈色泽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精神转佳,纳食渐增。1988年5月于某地某医院复查17一羟类固醇8.9毫克/24小时,17一羟皮质类固醇8.2毫克/24小时而获痊愈,遂恢复正常工作。后以金匮肾气丸长期服用,以善其后;于1988年11月追访,未见复发。(湖北中医杂志1989;(4):31)

按语:阿狄森氏病是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损坏,导致肾机能减退的病变。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色素沉着等。本证乃属中医“虚劳”之范畴,按《素问·至真要大论》:“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热之而寒取之阳”之义,以肾气丸鼓舞肾阳,使“少火生气”,终使沉疴之疾,渐次而愈。

三十一、口咸

艾发源医案:丁某某,女,52岁,农民。1981年5月3日就诊。口中泛咸已有年余,饮水后稍减,须臾同前。伴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畏寒肢凉等。曾在某医院检查,考虑为“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患者形体消瘦,面色苍黄,舌质淡胖,舌苔薄白,两脉沉细。分析:咸味归肾,其性属阴,肾阳虚不能制阴,阴液上乘,故口中作成。嘱其常服金匮肾气丸,日服2次,各服1丸。服用1月后,口咸即除,余症亦好转,随访1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86;<5>:17)一。

按语:成为肾味,口咸不止,为肾中精气内亏,真味上泛所致,故当并补肾中水火,使肾气充盛而愈。

三十二、咸乳

金家隆医案:张某,31岁,石浦二村人。1983年9月21日初诊。主诉:第二胎哺乳4个月,因有事远出,请人代哺,2天后返回自哺,婴儿不愿吮乳,其它婴儿亦同样不愿吮乳。自尝汁,味咸而涩。胃纳正常,亦不偏食。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无臭味,伴有腰酸,腰以下有冷感。诊见神倦乏力,面色无华,目睑松弛。舌质淡、苔薄,脉右关细缓,两尺沉细。

证属脾肾两虚,督带亏损,治宜温补脾肾,升固督带,投肾气丸加味。方用熟地、怀山药、党参、炙黄芪、炒苡仁、菟丝子各30克,炒白术、山萸肉、泽泻、丹皮、升麻各10克,鹿角片15克,附片20克,官桂、柴胡各5各。服药5剂,乳味转淡,带下、腰酸诸恙亦瘥。续进10剂,乳汁恢复淡而微甘,余恙均愈。

按语:(原按)据临床所见,咸乳皆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人乳味本甘淡,今变为咸,肾主咸,当责之于肾。乳房属胃,乳汁之生成,脾胃乃是枢纽,故又当责之于脾胃。肾中之真阳消索,脾胃失却温养,则阴寒内生,运化失常,致使乳汁味变咸涩。《金匮》肾气丸具有良好的温补肾阳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更参以补中益气汤意,以助脾胃。先后二天同调,其病自愈。

三十三、痛经

柳英华医案:王某,女,22岁,1989年6月15日初诊。痛经6年,月经于16岁初潮,每于行经时,少腹坠痛,伴腰骶痛,恶心欲吐,手足冰冷,头面汗出,口服止痛药物,效微;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无凝血块,带下清稀。形体瘦弱,面色觥白,肢体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肾气未充,精血虚少,冲任不调。

治宜温肾助阳,填补阴精,调理冲任。

药用:附子9g,肉桂3g,熟地30g,山茱萸15g,丹皮6g,茯苓10g,泽泻9g,当归10g,白芍15g,益母草30g,甘草3g,小茴香6g。连服3个月经周期,月事正常。随访4年,痛经消失。(山东中医杂志1994;<7>:305)

按语:本例患者,初潮迟、形体弱、面觥白,可谓先天禀赋不足,肾虚精少,天癸不能按期充盈,冲任气血不调,经行之后,血海空虚,无以滋养,不通则痛。肾之阴阳得以充实,冲任则能流通,而有气顺血和,经行畅通,自无疼痛之患,通则不痛。

三十四、经行口糜

曹阳医案:李某某,女,38岁。1991年10月6日初诊。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每于经前1周开始至经期加剧,经净后即愈。经用多种维生素、消炎药治疗无效。曾用中药苦寒清热之剂,口糜反甚。求诊时询得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有血块,1周干净。刻下经行第2天,舌唇和口腔粘膜多处溃疡,饮食艰难,伴面部升火,口干不欲饮,少腹胀痛有凉感,腰以下尤觉凉甚,小便清,大便不实。苔薄黄、质嫩红,脉细弱。

脉证合参,证属下焦真阴不足,阴虚及阳,阳虚则寒伏于下,以致虚阳上浮,龙雷之火上升,假道于胃,病发于口舌。法当水中补火,引火归原,导龙入海。以八味肾气丸加龙牡治之。药用:生地、山萸肉、茯苓、泽泻、炒丹皮、女贞子各10克,淮山药、旱莲草各15克,肉桂2克(后下),龙骨、牡蛎各15克(先煎),炒藕节20克。 ’

先服5剂。并嘱每于经前1周始服上方直至经净,一般服7~12剂。经净后以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加减调治。经间排卵期后加用补阳药。经治3个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经量减少。随访经行口糜未再发作。(江苏中医1993;(5):29)

按语:(原按)本案经行口舌溃疡反复发作3年之久,病初没有注意到与月经有关,在内科、口腔科治疗,常以消炎药、多种维生素等治疗均无显效,又误服中药清热苦寒之剂,势必伤阳;阳虚则寒凝,寒凝则气运不畅,故少腹胀痛。寒逼虚阳上浮,龙雷之火有升无降,火不归其原,虚火蒸腾,心胃受其戕伐,故口糜反甚。故治用八味肾气丸加龙牡引火归原,导龙入海,配合运用调理月经周期法而获效。

三十五、转胞

医案:张某,女,44岁,1975年9月就诊。一个多月前,曾经发现过少腹部觉得胀满,但不痛,溺时不畅,只是劳动时感到不舒,未作任何治疗,大约三天以后,症状自行消失。就诊前夕,脐下胀满急痛,牵引腰部,意欲解小溲以缓其急,溺时点滴难出,胸中烦闷,呼吸促迫,但坐不得眠,然其食欲并无影响,大便正常,舌淡红少苔,脉细弱。脐下急痛,小便不痛,证为转胞。肾气虚弱,水气不化。治以振奋肾阳,温化膀胱之气,气化小便能出矣。肾气丸主之。连服5剂,气化行,小便通,诸证自愈。(湖北中医杂志1979;(1):38)

按语:肾虚虚衰,气化不行,以致“胞系了戾”,而发转胞,其辨证要点是虽脐下急痛但小便不痛、排除了淋证的可能性,又见舌淡少苔,脉来细弱,此肾中阴阳两虚之象,故当以肾气丸鼓动肾气,以复气化之功,则小便自出矣,此《金匮》所谓“但利小便则愈”之本意也。

三十六、不孕

赵三立医案:胡某某,30岁,1981年10月6 13初诊。婚后6年不孕。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性欲淡漠,夜尿频数,大便溏薄,腰腿酸软。脉沉细,舌淡体胖,苔腻。上海某医院诊为幼稚子宫,经多种治疗无效。此乃肾气不足。予肾气丸加枸杞子30克,白术20克,当归15克,续断、党参各10克。以上方为大,随证变化加减,经6个月调治,基本告愈,于次年5月怀孕。(浙江中医杂志1990;(4):181)

按语:肾藏精,主生殖。肾虚则精血亏损,冲任竭绝,无以受精成孕。多见经期紊乱,量少色淡,或月经闭止,性欲淡漠,腰膝酸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等症。以肾气丸培补肾元有良效。

三十七、耳漏

王保来医案:房某某,男,46岁,农民,1989年7月25日初诊。右耳廓肿胀软绵而无硬结,溃破流白色清稀脓液8月余,经西医迭治罔效,而前来就诊。正值盛夏,患者上身穿棉袄,下着棉毛裤。观面色觥白,流出的脓液清稀不稠,无腥臭味。形寒怕冷,无发热,体温36~C,口淡无味,纳谷不香,小便清长,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两尺微弱。证属肾阳式微,命门火亏之候。

治宜温补肾阳,益气排脓。方用肾气丸加味。处方:黄芪、熟地黄各15g,熟附片(先煎)、山茱萸各10g,茯苓12g,牡丹皮、桂枝、桔梗各6g,巴戟天、泽泻各9g,淮山药、鹿角霜各12g,5剂。

复诊:患者脱掉棉袄及棉毛裤,上身只穿两件衬衫,形寒怕冷已除,耳廓肿胀消退,脓液减少2/3,精神好转。依原方改附子为5g,桂枝3g,加当归6g,再服5剂,脓尽口收,恢复正常。(新中医1996;<12>:45)

按语:耳漏一症,《医宗金鉴》称为缠耳,其特征是耳廓肿胀软绵而无硬结,溃破后往往经常流白脓而不能愈合,临床上以肝胆湿热为多见。本案结合全身症状,纯属一派肾阳式微,命门火衰,阴寒凝积之症,故取肾气丸附子、桂枝加倍用量,侧重温补水中之火,肾中真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配巴戟天、鹿角霜补肾督之阳,加黄芪、当归、桔梗益气补血,托脓外出,共奏脾肾双固之效。

三十八、耳鸣(神经性耳鸣)

王永钦医案:杨某,男,54岁,干部。左侧耳鸣半年余,曾在某院诊为“神经性耳鸣”,历服西药不效而来诊。现症:左耳蝉鸣,昼夜不止,自觉耳内凉楚不适,精神不振,腰膝乏力,五更便溏,小便清白,夜尿增多,舌淡苔薄白,脉沉缓,耳部检查无明显异常。

证属肾气虚弱,耳失温养而发为耳鸣。治以温补肾气,养耳熄鸣。

药用制附子9克,肉桂9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泽泻10克,云苓15克,丹皮10克,磁石30克,葛根15克,枣仁15克,炙甘草10克。日1剂,分3服次。用药6剂:耳鸣著减,诸症好转。复用9剂,耳鸣息,诸症皆去。(河南中医1989;(5>:7)

按语:经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中精气亏损,不能上充耳窍,则致耳鸣耳聋,以肾气丸大补肾中精气,并加磁石以止耳鸣,辨治得当,而获佳效。

三十九、鼻鼽

王永钦医案:高某某,男,52岁,科技干部,发作性鼻塞,流涕,喷嚏,反复无常3年余。现症:鼻塞鼻痒,喷嚏频作,流涕清稀如水,连连不已,嗅觉减退,检查见鼻内粘膜淡白水肿,鼻甲肿大。形寒怕冷,虽值盛夏而畏近风扇,近之则鼽嚏不已,冬季发作尤频,腰膝乏力,脊背凉楚,夜尿增多,舌淡胖,脉沉迟。

证属肾阳虚,鼻失温养,寒水泛鼻,遂致鼽嚏。治以温肾益督,散寒止鼽。

药用:制附子10克,桂枝10克,云苓30克,泽泻12克,山萸肉15克,熟地15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苍耳子10克,熟地15克,山药20克,丹皮10克,苍耳子10克,辛夷10克,五味子15克,细辛4克,葛根15克,甘草6克。日1剂,煎分3服。复用药渣熏鼻一次。用治5日,鼻通涕止。复用6日,诸症去。检查鼻粘膜淡红,水肿消失。后以金匮肾气丸调理善后,至今无发。(河南中医1989;(5>:7~8)

按语:肾阳虚衰,水寒不化,上射于肺,泛于鼻窍,致发鼻鼽,温肾当愈,以治其本也。

四十、喉痞

王永钦医案:许某某,女,48岁,教师,声音嘶哑年余,时轻时重,屡治不愈。现症:声音嘶哑,高音尤甚,后音不足,用声多则嘶哑加重,喉音闷涩不利,得温则舒,精神不振,腰膝乏力,检查见喉肌膜淡白,声带色白,运动乏力,闭合不良,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证属肾气虚弱,气不充喉而成慢喉瘩。治以温补肾气。药用制附子9克,肉桂6克,熟地15克,山药15克,茯苓12克,丹皮9克,山萸肉12克,泽泻9克,杜仲15克,淫羊藿12克,黄精15克,诃子10克,甘草6克。日1剂,水煎分3服。用药6日,声嘶好转,自觉身体爽快,精神有增。复治10余日,声音渐复,检查声带恢复正常。(河南中医1989;<5>:8)

按语:足少阴肾脉“循喉咙”,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经脉失于温煦,而致喉痞,故其治当以温肾为法,以其脉证尽现阳虚之象也。

四十一、乳蛾(慢性扁桃体炎)

王保来医案:刘某,男,37岁,干部,1990年2月28日初诊。喉核肿大伴隐隐作痛,时作时止,病程2载。曾经中西药多方医治,疗效甚微,五官科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拒绝,故前来就诊。检查:双侧扁桃体肿大如杏核,表面光滑色白无充血、质软。虽经多方治疗,始终不能缩小,偶感吞咽不利,平素无烟酒嗜好,纳谷尚可,双侧膝关节以下经常感觉发冷,腰疫楚,夜间尿频,舌淡边有紫色,苔白津液尚润,脉沉细而迟。

证属肾阳亏衰,寒痰凝结。治宜温补肾阳,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熟附子(先煎)、山茱萸各9g,熟地黄15g,茯苓、山药各12g,牡丹皮、泽泻、白芥子、桔梗各6g,炒僵蚕10g,生牡蛎(先煎)30g,桂枝、生甘草各5g,7剂。每剂中药服2天,每日服2次,饭后服。

复诊:喉中隐痛消失,吞咽正常,检查:扁桃体缩小1/2,夜间尿频次数减少,舌淡红、苔白。依上方熟附片改为6g,加毛慈菇7g,续服7剂,扁桃体肿大消失,后以金匮肾气丸善后巩固调理,随访未见复发。(新中医1996;(12):45)

按语:乳蛾,又名喉蛾。现代医学称之“扁桃体”。该患者病程长,延误失治,形成慢性扁桃体炎,“肾足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为根本,内寓真阳,肾脏阳气亏虚,则沉寒阴凝之气上干阳位,此为下虚上逆,肾寒上僭之病机。故用肾气丸温补肾中之真阳,配生牡蛎、白芥子、僵蚕及甘桔汤化痰软坚以散结,只服汤药十余剂,慢性宿疾,尽获痊愈。后以肾气丸巩固调理未复发。

四十二、舌痹

潘埙民医案:郑某,男,44岁,工人。1970年12月21日诊。自1968年冬日起,舌麻不仁,言谈欠利。前医以风痰及肝心论治罔效;历时二月,至69年春暖,病自己;69年寒冬“时复”,70年春暖又自解。今正值寒冬,又舌麻不仁,延余诊治。询之,舌麻恒喜温水含漱,以缓麻求舒。渴不欲饮,伴有乏力、腰痛、溲少,少腹隐痛,年仅44岁,然重裘怯寒胜古稀。脉沉舌淡。

揆思斯证,实属肾阳衰弱,蒸津失职,舌系失养。方用金匮肾气丸化裁:乌附片15克,肉桂6克,干姜6克,熟地15克,云苓15克,山萸10克,山药20克,泽泻10克,桔梗5克。仿此方略有出入,迭进7帖而瘳。72年春随访,71年寒冬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83;(5):40)

按语:舌痹又称舌麻、舌自痹。《灵枢》说:“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本例系肾阳不足,既不能蒸化精津上润,舌系失荣,致舌麻不仁,喜温水含漱。(即《灵枢》所谓“肾所生病……舌干……嗌干);又不能气化行水,故溲少;腰为肾之府,肾与膀胱为表里,肾虚则腰痛、少腹痛(即《金匮》所谓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主之”之意)。又冬为肾主令,寒冬阴气盛,舌麻遇寒冬辄发,即唐容川所云:“人身先有偏盛,感天气之偏盛,而病遂作焉。盖本案实属肾虚舌痹,金匮肾气丸诚可温肾助阳,振奋阳气,兼能滋阴生气,使阳气、精津上布于舌,似切中病机,故恙遂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良可概也。

四十三、齿痛

叶益丰医案:李某某,女,48岁。1984年8月6日诊。患者全口牙齿隐痛不休,大小便时齿痛加重,便已仍转为隐痛;时已8个月余,曾多方求医效不显著,后经人介绍延余诊治。时见除上症外,面色觥白,头发干枯稀疏,腰酸膝软,两下肢冷。舌淡少苔,脉沉细尺尤弱。

此乃肾虚齿痛。治宜益肾壮阳。投金匮肾气丸加味。处方:熟地黄30克,怀山药、山萸肉各20克,牡丹皮、福泽泻、白茯苓各15克,淡附片10克,肉桂6克,骨碎补25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5剂,齿痛显著减轻,继服10剂,齿痛消失,续予肾气丸,早晚吞服6克,巩固2月,身体恢复健康。(江苏中医1993;<4):18~19)

按语:肾司二便,主骨,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本案齿痛,大小便时为甚,发疏干枯,腰膝酸软发冷,乃肾精亏虚,肾阳不足之虚痛,故投肾气丸益肾壮阳,加骨碎补入肾固齿而效若桴鼓。

四十四、乳癖(男性儿童乳房发育症)

张占玲医案:罗某,男,10岁,1993年3月5日初诊。近2月来双乳房增大,肤色正常,无寒热。查:双乳房均可触及3cm×3cm质较硬的圆形肿块,边缘光滑,活动尚可,触之不痛。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证属肾气不充,肝失濡养,气滞痰凝,瘀阻乳部。治宜补肾调肝,化痰活血软坚。

方药:肉桂3g,制附子6g,熟地12g,山萸肉9g,茯苓10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丹参10g,郁金6g,夏枯草15g,浙贝母10g,柴胡6g。 5剂后,肿块明显缩小,继进5剂,肿块基本消失。后改服金匮肾气丸,1次半丸,1日2次,如此1个月,其症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河南中医1995;(1>:25)

按语:此症当属乳癖范畴。《诸病源候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又足少阴肾经,上贯胸膈而与乳相连。本病其本在于肾气不充,肝失濡养,导致肝气郁结,痰湿中阻,气滞血瘀于乳部。治疗应以调补肝肾为主,佐以化痰软坚活血。金匮肾气丸温阳补肾,调理肝脾;赤白芍、丹参、郁金、柴胡柔肝疏肝,活血化瘀;夏枯草、浙贝母化痰软坚。药症合拍,疗效较好。

四十五、面部黑斑(黑变病)

戚元勋医案:王某,女,51岁。家庭妇女。1981年5月6日求诊。前额部及两颞侧,发现黑斑已1年,初起有瘙痒感,近来逐渐颜色加深扩大,伴腰酸,膝软,头痛,食欲减,舌质淡,脉沉细。查:额部有2X 2厘米大小,两颞部各有2×1厘米大小,边缘模糊的深褐色色素斑,斑外围似有毛细血管扩张,尚可见弥漫性角化,过度性粉尘样鳞屑,腋、脐等部有色素加深,诊断为“黧黑皮黯”。

此乃肾气不足,肾色外泛所致。治拟温阳益肾。处方:熟地黄3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泽泻10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炮附子5克,桂枝5克,15剂。

药后腰酸,膝软,头痛,食欲减退等自觉症状消除,舌质变红,局部色黑转淡。改汤为丸剂,用肾气丸,每次10克,1日3次。连月艮1月,两颞皮肤由深转淡褐色,范围亦略缩小,连服3个月,面额、两颞部褐色退净,诸症痊愈。(湖南中医杂志1991;<3>:30~31)

按语:本病西医诊断为“黑变病”。患者年过七七,天癸已绝,肾气日衰,腰为肾腑,肾虚则腰酸膝软;肾虚不能生髓,骨髓空虚,故有头痛;肾气不足,肾色外露,致发黑变。当补肾中精气,俾使肾气充盛,其真脏之色内涵,则病自愈。

【补述】

内服肾气丸致过敏案:周某,男,54岁。1989年1月7日以“右肾挫伤,,而收入院。入院时右腰刺痛,弯腰不利,仰卧转侧困难,小便灼痛,舌红苔薄黄,脉弦。尿常规:红细胞(卅),余(一)。经服中药症状逐渐缓解,40天后已能下地较自如地活动。此时逐渐出现腰背部酸胀冷痛,腰脚痿软,双下肢畏冷,双小腿及足凹陷性肿,午后及夜间尤甚,小便清长且频数,舌淡胖,脉沉细等症状。

辨为肾阳虚,予金匮肾气丸2瓶内服,每日3次,每次9克,淡盐水送服。服药1周后双下肢畏冷,双胫、足凹陷性肿等症状有所缓解,但在服药第8天病人突发全身骚痒,起红色斑疹,略高出皮肤,不透明,不流脓,不流水,伴阵发性地出现心悸。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不齐,电轴左倾。嘱立即停金匮肾气丸,并予抗过敏治疗,症状在5天后完全消失。为了证实此过敏系服金匮肾气丸所致,在过敏症状完全消失2周后,再按原法给服金匮肾气丸,6天后又出现了前述过敏症状,在立即停药4天后诸症方失。(辽宁中医杂志1990;(3):23)

按语:金匮肾气丸用途极广,鲜有致过敏者,故录此案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