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式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文 / 灯火阑珊
记得我女儿小时候吃饭很挑食,就是不愿意吃绿色蔬菜。
于是我就吓唬她说:“不吃绿色蔬菜,碗里会冒出来绿色的舌头把你吃掉。”
听完我的话,女儿特别害怕。
所以,每次我给她盛绿色蔬菜和肉,她总是用惊恐的眼神先看着碗里的绿色蔬菜,然后迅速地先把绿色蔬菜消灭掉,再吃肉。
我这句话对她有了效果,于是,每次她不听话的时候,我就会拿这句话来吓唬她。
后来我发现,她看到绿色的东西总是惊恐地避开,这让我感到后悔。
家庭教育指导师郑启涓说过,由于生存能力不足,越小的孩子越依赖成人的保护,就越容易被恐吓和威胁的力量所控制。
吓唬式教育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效果,孩子确实更听话了,但是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负面影响。
接受恐吓式教育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呢?
恐吓式教育,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父母用恐怖的言语虽然让孩子暂时听话,但是却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让孩子从小就产生恐惧、紧张、害怕的情绪,性格逐渐变得胆小、自卑,甚至懦弱。
心理治疗专家彼得莱文博士曾说:“伤痛和恐惧是一对孪生姐妹,是人生命中两个主要的杀手。”
一档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张歆艺对整夜未眠的金瀚说:“你今晚不能不睡觉了,这样对身体不好。”
金瀚居然说:“昨天外面下雨,树林吹得呼呼响,就特别害怕,睡不着。”
很多人都感觉这句话从一个成年男子口中说出来很不可思议。
后来才知道原来金瀚小时候因为贪玩,父亲为了他能早点回家就吓唬他:“小朋友如果回家太晚,地下室就会跳出来一个红眼睛的娃娃。”
从那以后,这句话成了金瀚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孩子小时候就像一张白纸,对事物没有正确的认知,父母灌输什么,他就吸收什么。当父母用吓唬的方式达到目的时,孩子只是迫于害怕而变得乖巧懂事,这样做其实根本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
早教专家林怡在《别以为你会爱孩子》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两岁的小男孩特别顽皮,家人特别头疼,于是奶奶就随口一说:“再不听话就把你放马桶里冲走。”
奶奶的话起到了效果,小男孩很快就变乖了。
每次孙子顽皮,奶奶都会搬出来这句话,结果是小男孩连卫生间都不敢进了。
从表面上看,恐吓式教育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实际上却无形中让孩子付出了更大的代价。
孩子经常遭遇到恐吓会造成内心的安全感缺失,孩子经常感到恐惧会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恐吓式教育,限定了爱的条件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会吓唬孩子如果不乖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将爱限定了条件。
《无条件养育》一书中,将这种行为称为“爱的暂停与撤回”。
孩子得到爱的暂停或者撤回信号以后,会努力变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然而父母用这种恐吓式的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真的好吗?
曾经看过知名导演陈可辛拍过一部名为《三分钟》的微电影。
里面的妈妈是个乘务员,由于工作忙,把儿子托付给妹妹照看。
并且告诉儿子如果不好好背九九乘法表就见不到妈妈了。
恰逢春节,儿子一见到妈妈就开始背诵九九乘法表,因为他怕见不到妈妈了。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这个时候妈妈才意识到原来那句随口一说的话,孩子居然当真了。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曾说:
“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的快乐、条件式的快乐和无条件的快乐。”
大人将爱限定了条件,让孩子在委屈和恐惧中像个乞丐一样祈求那一点可怜的爱。
我们如果爱孩子,就应该无条件地爱他,而不是只有孩子变得懂事才能得到大人的爱。
《无条件养育》中说:“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谁。”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给爱加上限定条件,而是应该无条件地用全部的爱去支持他、鼓励他、爱他。
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生长在阳光下
知乎上有人提问:“父母怎么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出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
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给孩子全心全意的爱;选择一个固定时间点,陪伴孩子;主动找互动游戏,带着孩子在玩中学习。”
培养一个积极阳光的孩子,是每一个家庭都渴望做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