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知多少

说到历史上有名的墓葬,乾陵绝对榜上有名。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是最为璀璨的朝代之一。

乾陵,是世所稀有的一座两朝帝王、一对夫妻皇帝合葬陵,里面埋葬着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关于乾陵的故事,你知道多少?本期让我们一起梦回唐朝!

乾陵选址

乾陵位于陕西咸阳梁山上,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占地面积40平方千米,耗时23年之久。唐代帝陵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关于乾陵的选址,有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唐高宗登基不久,派长孙无忌和太史令李淳风,为自己选择陵寝之地。一日,二人寻视到梁山上,只见此山三峰挺拔,主峰直插天际。东隔乌水与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与娄敬山、岐山相连。乌、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构成水垣,围住地中龙气。梁山乃是世间少有的一块“龙脉圣地”。

长孙无忌和李淳风选好陵址后,回京禀报高宗。袁天罡听说后,极力反对。他对高宗说:“梁山从外表上看是一块风水宝地,但细看有许多缺乏之处:梁山与太宗龙脉隔断,作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后江山有危。若陵址定于此山,陛下日后必为女人所伤!

听了袁天罡一番弘论,高宗犹豫不决,遂退朝不议。武氏听了便给高宗吹枕边风,褒扬长孙无忌,贬低袁天罡。第二天早朝时,高宗传出圣旨,定梁山为陵址。袁天罡一听,仰天叹曰:“代唐者,必武昭仪。”他怕将来受牵连,就辞官不做,出外云游去了。

乾陵营建

乾陵陵园仿唐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千米,陵园周长40公里。它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由内外两城组成,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现乾陵遗存的主要是朱雀门外长长的神道和其两侧的石刻,有两组残存的土阙和石刻114件,石刻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人、石狮等,多用整块巨石雕成,雕工精细,线条流利,气势伟岸,富于质感,反映了盛唐的国威和工艺水平。

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的建筑质量极高,墓道用石条密封,并在缝隙中灌铁水,极难开启。

根据西安文保中心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专家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

地宫的后室设石床,其上放置衣冠、剑佩、千味食及死者生前的喜好之物。前室设有“宝帐”,帐内设神座,周围放置玉质的“宝绶”、“谥册”和“哀册”。另外在过洞两侧的耳室和甬道石门的前后,放置有大量珍贵的随葬明器。

据乾陵《述圣记》碑记载,唐高宗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较完好的一个,具有一般陵墓所没有的独特价值。

无字碑

在乾陵前,有两座石碑格外醒目,一座是高宗的述圣纪碑,上面刻满了字,歌颂了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与其比肩而立的是武则天的无字碑,上面却未刻一字,成为千古之谜。

无字碑,通身取材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98.8吨。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

碑座阳面还有线刻的狮马图,长2.14米,宽0.66米。其马屈蹄俯首,雄狮则昂首怒目。碑上还有许多花草纹饰,线条精细流畅。

对于武则天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一字不镌?主要有三种说法:“夸耀功德”说、“罪孽深重”说、“自知之明”说。

“夸耀功德”说:武则天参政以后,发展科举制度,打击豪门世族;鼓励举荐,提拔文臣武将;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在位期间,政绩蜚然,远非一块碑文所能容纳,留下空碑一座,以示自己功盖过世。

“罪孽深重”说:武则天自知罪孽太大,在自己执政中,篡权改制,滥杀无辜,罪孽深重,无功可记,无德可载,与其贻笑后世,不如一字不镌。

“自知之明”说:武则天一生聪颖机警,执政期间,有积极的一面,如纳谏、不拘资格选用人才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任用酷吏、滥杀无辜等,常做惊人之举,立无字之碑,意在千秋功罪,让后人评说。

无字碑给世人留下了无数猜想,至今吸引着众多考古学者,或许它的谜底唯有打开乾陵地宫,才有可能大白于天下。

迄今为止,乾陵的开掘方案依然遥遥无期,以现在的技术水准,对文物的开掘、保留、保护还存在一定的难题,乾陵中有太多宝贵的文物,如果受到破坏,那将是难以拯救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