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理论的摆渡人毛卫东,你不该这样离去!
编者按:著名摄影理论、翻译家毛卫东于昨日在北京家中离世,毛卫东长期从事西方摄影史论书籍的翻译和出版,策划过大量的艺术展览。值此悲恸之际,「风面」摄影新媒体特邀从事摄影理论翻译和研究的吴毅强博士撰写纪念文章,以感谢他为摄影理论的学术翻译和出版做出的巨大贡献。
毛卫东(1968-2021),摄影©大门
中国摄影理论的摆渡人毛卫东
你不该这样离去!
文 / 吴毅强
图 / 来自网络
著名摄影理论翻译家毛卫东先生突然辞世,悲不自胜!
他是以穷困潦倒的方式离开的,这让我们这些自称热爱摄影和学术的人蒙羞。摄影圈艺术圈有太多一掷千金的展览和项目,充斥着虚荣和浮华,然而我们却无法保证一位扎扎实实为学术翻译抛洒热血的人,能稍微拥有体面点的生活。为众人抱薪者,终冻毙于风雪,呜呼!
从昨天到今天,朋友圈满屏的悼念印证了他为中国摄影作出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说,他的离开,让中国摄影理论的引进、翻译和系统研究起码延滞十年以上,这是摄影界的巨大损失。
毛卫东应该是国内第一个系统地专门从事摄影理论翻译的个人,说他是中国摄影理论的摆渡人,并不为过。他为此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包括生命。我们知道,相对于摄影实践来说,中国的摄影理论是相当滞后的。在整个中国文艺理论界,艺术理论要比文学理论更为滞后(沈语冰先生为此深耕十余年,艺术理论的翻译和研究已有起色),而摄影理论比艺术理论又要再滞后一些。毛卫东曾数次跟我谈起,非常钦佩沈老师为艺术理论翻译做的贡献,他希望可以成为那样的人,为摄影理论翻译奉献力量。但说说容易,真正落到实处者,有几人?他是真正认识到摄影理论翻译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的人,其孤绝一掷之坚韧气魄,实非我等常人能及。
毛卫东从西安去北京后,就尝试开始翻译艺术和摄影类文章。在三影堂担任艺术总监的五六年时间,他积累了丰富的策展经验和西方摄影理论家资源,这些都为他后来的翻译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2014年前后,他离开三影堂,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社长殷德俭,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自此他们的合作为中国摄影理论翻译开启了新时代。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他们出版了大量严肃的摄影理论学术译著。很多书已经成为摄影和艺术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
不过,令人无限悲伤的是,殷德俭先生因为工作操劳,于2018年不幸去世,想来殷德俭先生的离世给了毛卫东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因为同为热爱摄影理论之缘故,毛卫东和我聊天较多,聊手头正在翻译的书和出版计划,也聊对当今摄影出版生态恶劣的感慨,话头一起,就不肯放下。记得每每提及殷社,他都黯然神伤,几个月前他还直言没有从殷社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我更为理解他心头之痛,因为这是他的知音和同道,是为数不多的在这个世界上能给他以温暖和慰藉的人。殷社一走,他内心的苍凉可想而知。意想不到今天,毛卫东也随他而去,他俩携手开启的摄影理论翻译黄金时代戛然而止,这是何等唏嘘!
总的来说,毛卫东亲自翻译或者参与翻译审校的译著大致分两种,一种是艺术家访谈、展览图录等稍微通俗一点的写作;第二种就是比较纯粹的摄影学术理论。第一种比较代表性的是《摄影对话录》,书里除了对摄影大师们的深度采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几位理论家的访谈,比如赫尔默特·格恩斯海姆和博蒙特·纽霍尔,为我们还原了藏匿于理论背后立体生动的理论家形象。还有一本是《照片秀:定义摄影史的重要展览》,它通过一些具体的摄影展览勾勒了摄影史的基本形状。
当然,我觉得毛卫东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第二种,也就是他对摄影理论的系统翻译之上。在毛卫东之前,我们读到的摄影理论基本上停留在《世界摄影史》等通史类的简单介绍,很少能见到专门的摄影理论著作,甚至不知道摄影理论为何物。而仅仅依靠阅读通史,是没法真正展开有效的理论研究的。摄影来自西方视觉文化土壤,他们对摄影的研究经过近两百年的沉淀,已经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但遗憾的是,因为语言和视野的局限,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摄影理论,仅为冰山一角,远不能窥其全貌。而我们如果想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都要建立在对这些既有基本文献的引进和翻译之上。
所以,毛卫东的摄影理论翻译对于中国摄影理论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我国对西方摄影理论的接受过程。我们开始接触到西方摄影理论是在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尽管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在1993年就有了中译本,这本书也成了后来几乎所有摄影理论研究的起点。但这本书是作为本雅明的作品之一引进的,而并非专为摄影理论引进,所以这本书首先是在艺术和传媒领域被研究,摄影界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到2000年之后,才陆续接触到罗兰·巴特的《明室》(2003年)、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2005年)、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2007年)、《另一种讲述的方式》(2007年)等摄影理论,这些书尽管都极具原创性,但大都站在哲学和文化史的角度来谈摄影,也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摄影理论。对我们读者来说,总有隔靴搔痒挠不到痛处之嫌。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毛卫东的摄影理论翻译鬼使神差般的出现了。他良好的理论嗅觉和无与伦比的行动力让他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他一直在私下里积蓄力量。因为出版的各种艰难(从版权谈判到内容审核,简直太难了!),他把自己积累的一些重要的翻译文稿自筹经费打印成册,无私分赠给摄影师和研究者(当然这也更进一步加剧了他经济上的拮据,一直到最近我们还在聊怎么样可以找到一些赞助来延续这个译介,很遗憾,我也没帮上什么忙)。比如他在2014年开始创立了《摄影文论丛刊》,经常刊载一些重要摄影理论家的理论文章。其中有一篇爱尔兰理论家萨宾娜·克利贝尔的文章《摄影理论简史》,读完让人拍案,兴奋不已,因为它几乎勾勒了从摄影术诞生至今,摄影理论发展的历史,这不就是一张理论地图吗?循着它,摄影理论的轮廓就一目了然了。在后来跟他的聊天中我了解到,果然,毛卫东的系统摄影理论翻译工程就是以克利贝尔的文章为蓝图来制定的,他说他是从美国艺术史家埃尔金斯主编的书里找到这篇文章的,而埃尔金斯就是给沈语冰先生提供西方现当代艺术理论翻译蓝图的那个人,牛!
他进入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后,一系列重要译著在他的组织下陆续出版。《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为什么是艺术摄影》、《黑白摄影的理论:黑白摄影在中国》、《如何判断摄影作品的真实性》、《重组的眼睛:后摄影时代的视觉真相》以及刚出版的《历史照片的解读》等等,这里面我认为最重要的理论译著是乔弗里·巴钦的理论三部曲《热切的渴望:摄影概念的诞生》、《更多疯狂的念头:历史、摄影和书写》、《每一个疯狂的念头:历史、摄影和书写》。巴钦在这个系列中以考古学的方法追溯了摄影概念诞生的原初语境,并进而指出了摄影本身在物质和文化之间的一种摇摆性,为我们对摄影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理解框架,可以说是非常切合当下实际的一本书。另一本是弗卢塞尔的《摄影哲学的思考》,它完全不同于一般摄影理论的写法,整个就是一个漫长的关于媒介本体的全景式思考,深刻论述了摄影作为一个媒介装置与人发生关系的历史,并给出他的应对策略。可能是他的写法太过另类,美国的主流艺术和摄影理论几乎还没认识到它的学术价值,但它的思想价值已经毋庸置疑。毛卫东说他还在翻译弗卢塞尔的另外两本书《进入技术性影像的宇宙》和《写作还有未来吗?》,如果翻译出版,弗卢塞尔的影像三部曲就完整了,可问题是,我们还有机会看到吗?
值得一提再提的是,随着殷社的离去,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的变故,毛卫东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坚持做翻译,用朋友圈的评论“他是在用生命做翻译”来形容毫不为过。只是,我们却没法为这样的人寻得一个安身之所,讽刺吗?就在两个月前,毛卫东跟我说有另一本重要的理论译著已经在出版社,可以先发给我看,希望我能写一个书评,但在出版之前不能透露任何信息。毛兄,我已经看完了,一定会写一个书评,您放心吧!
当然,毛卫东翻译了那么多书,而我们对这些理论的阅读和吸收又是相当滞后的,很多人买了书之后就束之高阁,再不理会。他作为译者,完成了他的任务。是他赋予那些摄影理论原作以生命,让它们在中文语境下能生根发芽,蕴育更多的生命与希望。虽然毛卫东先生已去,但他的生命不限于肉体存在;他的生命的范围,未来可以由中国摄影理论的发展历史来决定。他的译作不仅仅是在传递内容,他和他的译作都进入了“生命延续的享誉阶段”。
其实,对他最好的纪念,就是阅读他的译著。这样,他九泉之下,当感欣慰。
涝疫多灾、时局诡谲之年,毛卫东先生是参透了世界,还是参透了人生?竟然就此诀别!
老毛,你知道吗?我们这些受益于你翻译成果的人,欠你太多,你不该这么离开的!你身后留下的巨大空白,可能我们需要很多年才能填补得了了。有空你就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你那无比热爱的翻译事业吧!
长泣~~~!
摄影©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