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教授的呼喊:救救历史建筑!
“我们住的小区叫杭大新村,它初建于解放初期的五十年代。绝大多数是二层三层的小楼。当时是专为照顾杭大的教授们而建的。里面住过一大批当时全国有名的专家学者。因为是浙江知识份子最集中的居住小区,故环境设计、房屋造型都特别讲究。古树名木、奇花异草把整个小区装扮得郁郁怱怱。每逢晨昏,鸟雀争鸣,宛然一个世外桃源。七八十年过去了,尽管住户十去其九,但如此清静的环境,依然引得众多其他小区的居民把这里当作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最近听说市区两级有关部门正准备对小区进行改造,我不知道改造的方案怎样,但如果把杭大新村也作为一般的城中村那样去改建,实在太令人遗憾了。不要以为这仅仅只是拆了几间旧房,其实它湮没的是文化、是历史。杭大新村的建造,当时就是新中国对知识分子关怀的具体体现。它是浙江教育史的重要内容。居住在这里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每一个人都可以单独为他们建一个陈列馆供后人瞻仰。难怪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他们的学生都会到杭大新村来寻找先生的故居,来重温做学生时到先生家聆听教诲的情境。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深厚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小区,作为政府部门不能视而不见!前人留下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千万不能犯当年拆北京老城的错误了!你是杭大校友,能否通过你的渠道,把我这样一个老杭大老师的一点想法传达出去。如有成效,则不仅是我个人的意愿,可能也是所有杭大人、所有浙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份心愿。”
一位80高龄的老教授,怀着对杭大新村的深深感情,写下了这些情真意切的文字,令我非常感动。40年前,我在杭州大学读书时,就经常来杭大新村的老师家请教学业。绿阴如盖下的一幢幢小楼,令我记忆犹新。汤老师告诉我,这里曾经住着词学大师夏承焘、敦煌学家姜亮夫、先秦文学专家王驾吾、古汉语专家蒋礼鸿、元明戏曲专家徐步奎、中国第一代化学家王进、著名数学家陈建功、著名心理学家陈立、著名作家陈学昭、陈企霞、文艺理论家蔣祖贻、解放前任我党市委书记的林琼等等。正像汤老师说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资格建一个陈列馆供后人瞻仰。我非常赞同汤老师的意见,应该把杭大新村改建成以教授学者故居为主的历史文化陈列场所。
这让我想起两件事情。
浙医大校址铭文石和远处的红楼
一是前不久在延安路嘉里中心看到的浙江医科大学校址铭文石。创建于1912年的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与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大学。2007年1月,原浙江医科大学校址被全部拆除,建设成商业综合体嘉里中心,仅校园东南角保留了始建于1909年的红楼(现为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和一块校址铭文石。铭刻于杭州人和所有浙医大学子心中的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烟消云散。
破旧的历史建筑白傅路5号
二是半年多前偶然经过我曾经住过的湖滨白傅路5号,赫然发现那里已经成了罗莱夏朵湖边邨酒店的一部分。杭州市政府立的“杭州市历史建筑”石牌已经被打破,巷子里污水横流。此地原是国民党少将吕民贵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花园别墅,被称作“隐庐”。2008年被杭州市政府确定为“杭州市历史建筑”加以保护。没想到我们这些杂居其中的“72家房客”迁走之后,这里居然成了宾馆。
如今的罗莱夏朵湖边邨酒店
杭州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迹遍布全城。在几十年建设进程中,已经有不少历史文化遗迹被破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毁灭一处历史遗迹很容易,但要重新找回来却难上加难。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再也不能让历史文化遗迹毁在我们手里。
也许汤老师和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但还是有必要一起来呼吁,救救杭大新村这样的历史建筑,让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得更好!
附注:杭大新村照片为董海楠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