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举目江河源——源文化丛书代序

近日,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学者、作家文扎先生主编,著名图书设计师吾要先生担任图书设计的源文化丛书发行。源文化丛书由著名作家于坚的《在源头》,王剑冰的《江源在上》,杨勇的《发现三江源》以及我省作家古岳的《冻土笔记》、文扎的《问道三江源》和唐涓的《江源栖居》几本书组成,作家们从不同角度观照了“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本期“西海人文地理”公众号特选发源文化丛书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素享“万里长江第一县”的美誉,以前多番路过,限于乘车往返于青藏线,连过境游都算不上,直到2017年8月,总算身临其境。这首次到访,是为参加该县举办的简称为“三节”或“两节一会”、全称为“第三届全国嘎嘉洛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区水文化节和嘎嘉洛文化旅游节”,节庆活动包括集体观摩“源文化”系列展示,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目演出、嘎嘉洛婚庆大典等等;分组活动的各嘉宾群体,包括来自北京和周边省区的格萨尔研究专家、三江源国家公园三大园区的管理者、内陆帮扶单位的企业界人士;出席节庆活动的还有作家团队、文化传媒团队,盛会之后还将进行以“源之缘,诗性的长江”为题的采风活动。

嘎嘉洛是古地名兼氏族部落名,相传为史诗英雄格萨尔王妃森姜珠牡的出生地,让“嘎嘉洛”一词重新绽放,既是将当地传而承之的游牧文化整合进来,为本地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旅游名片,同时也作为格萨尔史诗研究的代名词。从嘎嘉洛文化到源文化,于我而言皆为初闻初识,感觉新鲜,联想到这一节庆活动内容的多元综合,可谓一头连接本土文史,一头连接当代热点:时尚的旅游广宣、超前的国家公园建设,总之,一踏进这个相当边远的县城,原本的高海拔纯牧业县,给我的第一感觉竟然是“信息量好大啊”!

随后,我便见证了这套源文化丛书的策划过程。作家团队聚集在县城以外大草坝上的一顶帐篷里,多位丛书作者在场,看来酝酿已久,此为最终面议:落实各人承担的选题、确定完稿时间之类具体事宜。虽多为文科人士,但无论来自青海内外,长期关注源区生态和民生,无一不是厚积薄发,尤其看到兼备地质地理学背景的杨勇参与其中,他可是自1986年举步长江源起,就一直在青藏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探险的学者,所以我当时就在想,这套融自然与人文为一体的丛书读本,稳了!

这套丛书的发起者是文扎先生,不仅如此,听说他还是嘎嘉洛文化和源文化的倡导者,当然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此前我同文扎先生素未谋面,不过并不妨碍我们一见如故,他正是我寻访的独具乡土特质的文化名人,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代言人,他对家乡故土的风物风情珍爱极了,且满怀了感恩之情,哪个地方有了他们,便有福了;所承载其上的文化面貌,也会随之生动起来。难得的是,文扎先生并未止步于守望守护,而是与时俱进,孜孜矻矻致力于开拓创新。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回响来自方方面面,你看当下,就有这套以“源文化”为名的丛书得以出版问世,当是实体化了的回响反馈。

源文化的内涵还在深入探讨中,可能需要补充完善。但就其本义而言,是知性的,更带感情,这感情里包含着乡愁,更洋溢着豪迈之情。你看治多县境内外,北部有昆仑续接巴颜喀拉的群山叠岭,西部是知名度颇高的可可西里荒原;沿着长江上游通天河溯源而上,是唐古拉山脉,那里是长江和澜沧江的源头所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流经治多,治多的藏语含义正是“江源”,“源文化”实至名归。

有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背景依托,辅以时代背景——坐拥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在筹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这些年里,生态意识被空前激发,影响到文学界,虽说本土文化原生态天然地契合于现代环保理念,文学创作自带生态环境意识,不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求索探讨,但是近年来在青海,自然文学、生态书写还是被空前强调,生态书写研究紧随其后,2019年在西宁举办青年作者培训班,巨幅标语正是“深耕黄河文化,厚植青海故事”;青海省作协甚至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常设“自然文学创作基地”……这些都是唯青海才有魄力和能力展现的文学风景。所以说,青海不仅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领先于全国,在生态文学写作方面也是率先垂范。就这一意义而言,源文化丛书的出版并非孤立现象,可视为生态书写的一次良好示范。

尽管终于脚踏实地拜访过治多县城,终究还是一过客。回想很多年前,每每沿青藏公路109国道翻越唐古拉山口,春夏秋冬走过。这座了不起的山脉,不仅是青海、西藏的行政区划边界,在自然地理方面也是相当著名的分水岭:按照以北以南的源点流向,成为内流河或外流河。从唐古拉山脉发源的长江与澜沧江,可作为教科书式的现身说法。同属一座高原,多年里我对青海充满向往,不时有所涉笔:20世纪90年代采写过可可西里科考、在可可西里为保卫藏羚羊牺牲的治多县英雄杰桑·索南达杰;进入21世纪以来,持续了解有关三江源多项生态工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等等;写过流经横断山区的澜沧江,甚至为长江、黄河的演化史写过小传……如此常怀崇敬之情,以至于为本文所拟题目,需要用到“举目”,意在无论自然造就还是人为努力,青海始终令我仰望。

三年前在治多县城外的帐篷里,就有动议让我这个虚长几岁的人作序,盛情难却,虚应下来。丛书即将面世,首先祝贺诸位辛勤笔耕的作者们,道一声“辛苦”。当真要我兑现,那就重在参与,只好写下片段感想和一份感动,忝为代序。 2020年10月于北京 (作者/马丽华)

(0)

相关推荐

  • 2021年“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专列首班列车正式发车

    中新网西宁4月30日电 (李江宁)"'大美青海 生态旅游专列'的开行,将串联起青海湖.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昆仑文化.河湟文化等众多的生态.民俗和红色文旅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产业形式 ...

  • 生态玉树丨山之宗:江源望岳

    共青团玉树州委  ▲青山,是长江蜿蜒的臂弯 格莱尼玛 摄 ▲石峰高耸入云 ▲昂赛大峡谷雄伟的石山 ▲山峦下的牧野 ▲措池远望可可西里山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姚斌 张多钧 摄) 溯流直上,从黄河 ...

  • 【行游天下】青海省

    行游天下第一期我们介绍了位于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然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游历祖国各个省级行政区,那我们就先来认识西北地区的五个省区吧,西北五省经常被合称为"陕甘宁青新", ...

  • 名胜|青海·三江源

    与江源的每一次亲近,都仿佛听到了一种召唤.肃立于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鄂陵湖畔,极目望远,烟波浩渺,水天一线.刹那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贲张了血管,沸腾了血液. ...

  • 又是蛇!青藏高原三江源出现新蛇种,为何我国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如今随着我国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各地的生态环境也是越来越好,出现了很多动物回归自然的情况,一些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处在稳定恢复的阶段.譬如亚洲象由30多年前的185头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头.秦岭四 ...

  • 马丽华|​​我家那口子

    哈哈 丝路新散文 siluxinsanwen 白 1 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 我家那口子  涛涛,是我的爱人. 十六年前,我成了他的媳妇,听见他的家人都称呼他涛涛,我也就一直这样称呼,感觉很亲切,好 ...

  • 名家散文:《茶马古道史话今说:马丽华》

    茶马古道川藏行之一茶马古道史话今说:马丽华 随着现代公路的开辟畅达,那条仅供骡马牦牛驮队行走其上的千年古道已然沉寂了差不多半个世纪.今天我们对于"茶马古道"的重提.重走.重新张扬, ...

  • 名家散文:《老拉萨历尽沧桑: 马丽华》

    老拉萨历尽沧桑: 马丽华 至迟在两千年前,拉萨河谷还保有森林与沼泽的生境,大昭寺就是在以土填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上世纪80年代该寺维修,气象学家还惊喜地发现,更换下来的梁柱确为建寺时的原木,并从其年轮 ...

  • 吾要:源文化丛书设计理念

    青海玉树文化学者文扎主编的源文化丛书,集中展现三江源地区丰厚的自然与人文富矿,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文化举措.而我2018年受文扎主编之邀做源文化丛书的设计,是一种特别的缘分.我是玉树人,所以,对这套丛书 ...

  • 源头活水不断 源文化再创新高——《源文化丛书》如期面世

    8月22 日,由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学者.作家文扎主编的<源文化丛书>在青海玉树市结古镇举行了首发仪式.<源文化丛书>由著名作家于坚的<在源头>,王剑冰的<江源 ...

  • 邓小南 杨立华 余辉 江湄: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三联·新知大会第三季 提问历史,想象未来 第三场 宋人风雅: 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现场+直播,信息请详上方海报 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人文精神.极有教养.极富审美的朝代之 ...

  • 江肇焜.王文耀.张丽华《描金凤·濮州会董》

    江肇焜.王文耀.张丽华《描金凤&#183;濮州会董》

  • 首次亮相 ▏马秀华禅文化摄影新作

    马秀华禅文化摄影新作 马秀华  撰文 /摄影 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寺院这个特殊场所,几乎全年不得开放聚众.禁止举办大型法事活动.僧团组织严格遵守执行,坚守道场.关门自修.但这对我的禅文化摄影创 ...

  • 马秀华佛文化摄影新作 禅路

    马秀华佛文化摄影新作 禅 路 马秀华 / 摄影/ 配文 夜茫茫 ,夜长长 本无无明,执念迷障  路漫漫,路长长  寻寻觅觅,佛在何方 一盏灯,一枝香  放下执念  猛抬头  佛在前方  人人皆知,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