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论语漫言‖013. 司马牛之忧

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都是子姓,貌似孔子还是宋景公的叔父。

孔子看似孤身一人,其实当时已是天下闻名的圣人。孔门弟子三千,能文能武,既有颜回、子张、子夏、伯牛、仲弓这样的治国能臣,也有子贡、公西华这样的外交能手,更有子路、子有(冉求)这样的武将,而子贡还是富甲天下的商界巨贾。孔子和其弟子,实际上是各国国君都既忌惮又想利用的一支重要力量。
宋景公当然也是这样的想法,宋国处在大国之间,为四战之地,本身又很富裕,是一只为各大国所觊觎的“大肥羊”。宋景公看到孔子来了,很高兴,想把孔子师徒留在宋国,使诸国忌惮,不再受大国的欺负。
于是,宋景公准备出城迎接孔子。桓魋却怕孔子师徒来后会取代他们,在宋景公面前阻拦,甚至不经宋景公同意,带领人马去杀孔子。结果孔子被赶出宋国,宋景公怏怏不快。这就是后人经常提到的“伐树于宋”。
《史记》载:孔子过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桓魋伐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遂之郑。
孔子说:“天生下我,大德在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但实际上孔子那时候确实比较危险,“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这是孔子最倒霉的几件事。
参照何新《圣·孔子年谱》,“伐树于宋”这件事应该发生在公元前493年,即鲁哀公二年,孔子时年59岁。
早在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公子地、公子辰等人觉得在萧不安全,又去了郑国。郑国和宋国之间原来有一带隙地,郑人为他们造三城,供他们居住。
宋景公和桓魋认为这股力量迟早要成为宋国的大患,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宋景公让向巢去讨伐他们。《左传》:“宋向巢帅师伐郑。”向巢初战取胜,不想郑国出兵将其包围。第二年,桓魋领兵增援,也被郑军包围。桓魋力战不能取胜,只得逃回。郑军把宋军占领的地方全部收复。
桓魋打了败仗,但由于他的增援让向巢得以安全撤回,宋景公没有责备他的失败,倒称赞他救向巢的功劳。桓魋恃宠,更加骄横,以为自己的封地鞍不如薄(亳)地(今商丘城北),便要求宋景公给他调换成薄地。宋景公不悦,认为薄地是宋国殷商祖庙的所在地,不能给他。但为了安抚桓魋,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给了他。但桓魋的胃口却越来越大,并不知足。
宋景公也感到桓魋有悖逆之心,欲除之。景公让夫人突然邀桓魋赴宴,准备乘机杀掉他。桓魋未及宋景公派人来请他赴宴,却以答谢宋景公把七个城邑并入鞍地的名义请宋景公赴宴,准备在宴席上杀宋景公。但此计被宋景公识破,君臣之间,已势同水火。
公元前481年,宋景公与侄子皇野商议,先把桓魋的哥哥向巢诓近宫来,直接问他,“我把桓魋宠坏了,桓魋要杀我。我想命皇野领兵讨伐桓魋,你意下如何?”向巢下拜,跪地不起。皇野趁机对宋景公说:“君王须和左师盟誓,桓魋的事不能株连左师。”宋景公就对向巢说:“此事不牵连你。”向巢这才说:“桓魋忤逆主上,是宋国的祸患。臣岂敢不唯命是听?”皇野向他讨要兵符,向巢就把兵符交给了他,皇野便带兵去讨伐桓魋。
桓魋的弟弟子颀得知消息,奔告桓魋。桓魋要杀进宫去。子车劝阻说:“不可。臣子攻打公室,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只能是找死。”桓魋逃往曹国叛变。宋景公派向巢攻打曹国,讨伐桓魋。曹国的百姓知曹国因桓魋遭难,对桓魋群起而攻之。桓魋又逃亡到卫国。
向巢怕宋景公的誓言靠不住,便逃到了鲁国。宋景公派人请他回来,但向巢不敢回来。
事到如今,司马牛也不能待在宋国,把封邑和玉圭交还给宋景公,去了齐国。子颀、子车也马上逃离,桓氏兄弟在宋国一个都不剩了。
桓魋虽然跑了,但一个成语典故却留了下来。“宋君亡珠,殃及池鱼”,就是他的故事。
在桓魋任宋国司马期间,卫叔疾奔宋,做了桓魋的家臣,送给桓魋很多美珠。宋景公得知后,就找这个宠臣要。桓魋恃宠而骄:“他是投我来的,送给我的宝贝为什么要缴公?”结果,景公派人去抄家,也没有找到,只好逼问桓魋把宝珠藏到哪里去了。桓魋说:“扔到鱼池里了。”宋君也不干呢,也开始“使性子”,下令抽干鱼池的水,但最后也没有找到。
“两口子”闹别扭,池子的鱼却因此遭受无妄之灾。成语“池鱼之祸”或“殃及池鱼”,即由此而来。(《吕氏春秋·必己》)
桓魋逃亡到卫国,公文氏攻打他,向他索取夏后氏的玉璜。桓魋给了公文氏别的玉,就逃亡到齐国,陈成子让桓魋做次卿。
司马牛又把封邑交还齐国而去到吴国,但似乎司马牛也受到了哥哥的连累,到吴国后,吴国人讨厌他,他就回到宋国。晋国的赵简子召唤他去,齐国的陈成子也召唤他去,最后,在途中死在鲁国国都的外城门外,阬氏把他葬在丘舆。
(《左传》: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而桓魋死在齐国,网上有资料显示,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洞山村的桓山西麓有桓魋墓,又称桓魋石室,但也有人考证为北洞山楚王墓的王后墓。苏东坡有《苏轼游桓魋墓歌》,云:
桓山之上,维石嵯峨兮。司马之恶,与石不磨兮。

桓山之下,维水弥弥兮。司马之藏,与水皆逝兮。

苏东坡说,这家伙的恶,像石头意义无法磨灭;这家伙藏的宝珠,却和流水一样消失了。
有这样的哥哥兄弟,司马牛当然既忧且惧,《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司马黎耕,宋人,字子牛。牛为性躁,好言语,见兄桓魋行恶,牛常忧之。”那句“人皆有兄弟,我独亡。”正是对这种境况的无奈和感慨,有这样的兄弟,还不如没有,因为他们迟早带来的都是灾祸。
不过,后来的成语,“司马牛之忧”,一般用原意,意思是家中没有兄弟,孤身一人。

202107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