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的南瓜有多大(原创)

作者于小燕,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社区报》《中国审计报》《检察日报》《甘肃日报》《山西日报》《教师报》《大河报》《大众日报》《小小说选刊》等报刊杂志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三十多万字。新浪博客:酒泉于小燕的博客,博客认证   头条文章作者。个人微信号:jqyxy6,个人公众号:于小燕的农家生活中秋的南瓜有多大于小燕小时候,我家种着十多亩地,那时候,父亲还活着。地里种着粮食、蔬菜、瓜果。房子后面还有八分自留地,也种着蔬菜瓜果。按说已经种的够多了,父亲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上地,忙活到中午十一点过才回家。做着吃过饭稍微休息一下就又上地,一直到月亮高挂燕雀归巢才回来。可是父亲回来,喂完牛出去爷爷奶奶家坐一会儿,进门就又忙活开了。忙活什么?忙活他的“家庭小花园”!在我们的院子里,父亲辟出一小块空地作花池,栽种着一池攒草。每年夏秋之际,攒草长得比人的膝盖还高,开着金色的花,摇曳着碧绿的叶子,等我们采摘它。但我们都不愿采摘它,因为我们喜欢它的丰润完美,不愿看到它的残枝。我们宁可闻着它的花香入眠,看着它的花瓣由淡黄变得金黄又变成橙红色,最后变紫变干,而不愿吃它。看着它,从它身边走过,我们的心,熨帖而舒服。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端着碗或者在饭后,在下雨后的清晨,在落日的黄昏,总会有人走到花池边,蹲下身,看它又长又绿的叶子,看它绽放的风姿,看蝴蝶怎样引诱它,蜜蜂又怎样依恋它。花池的一边,种着百合。那是一种像蒜而不是蒜的东西。生长时间很长,产量很低。花池的四角都种着苹果树,长了好几年,只结过七八个苹果。要说收益,说真的,这个花池虽然占了我们几乎半个院子,父亲也没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它却真的从来没有为我们家带来过丝毫实质性的收入。倒是屋前的廊檐上,长着好几棵南瓜藤,年年都为我们奉献几个甚至一二十个金灿灿的南瓜。务习这个花池和那几棵南瓜,几乎占据了父亲所有的下班时间。他用碗口粗的几棵白杨木,在屋前搭了一个结实的架。每年春天,赶头我们发现,就已经有新鲜、旺盛的的小苗子从土里钻出。长到一尺高,父亲就用细麻绳拴在南瓜藤细嫩的枝头上,牵引着它向廊檐上爬去。到了夏天,家就像一个小小植物园,攒草开花了,苹果花也开了,百合从土里钻出来,探啊探的看着。南瓜藤爬满了架。每当从地上回来或者饭后,父亲就一脸的欢喜,一脸的惬意,一脸的悠闲,拿一把麻绳或者晒干泡棉的马莲,站在南瓜藤下,把南瓜秧绑在木头架上,或者编一个麻绳兜儿,一头兜在南瓜上,一头挽在木头架上,怕南瓜太重了,南瓜秧经不住。等过不了几天,南瓜又长大了一些,先前的“衣服”有点小了,父亲就喜滋滋乐淘淘的又给它重新做一件儿。毕竟父亲高中毕业后,因为成分高,没有别的路,曾经一度想过去学裁缝,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学成。看他给南瓜做衣服的认真欢喜劲儿,我想,父亲如果做裁缝,也是个好裁缝。有一年,一颗南瓜天赋异禀,竟然长到两只足球那么大,父亲用捆麦子用的草绳,给它做了一个结实的座儿。它就像一位南瓜皇上,整个秋天,都端坐在它的宝座上。那时候的南瓜,不像现在一棵秧上只能结一颗南瓜。那时候的南瓜秧非常强劲,长到最后,能有十几岁孩子的手腕粗,劲小的人,拿镰刀都割不断。院子里头顶上能看见的地方,就能结三四个大小不一的南瓜,房顶上看不见的地方,也能结一两个。满共种七八棵南瓜苗,最好的时候,可以收获二三十个南瓜。当然,这是总数。南瓜刚刚老过来,一般就开始吃和送人了。等到中秋时节,家里能有五六个南瓜,就算是好事。而父亲总会在秧上留下两三个最大最好的,等到中秋过,等到寒霜至,才摘下来,留下过年做南瓜烧壳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