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默练术初探,妙在把武术和道家丹功融于一体

太极拳也称阴阳拳,它是以弧形的运动轨迹来体现“万变不离其圆”的哲理。而太极的内涵可以引伸到道家的阴阳八卦图形上,表示阴阳两仪不停旋转,以示万物间的平衡。

练家深知:太极功夫的形态招式,讲究神领气行,体随气移,周身贯气,达到内外兼修。只有周身血脉通畅,内气才可按意识流向身体任何部位,方可触之发之。

记得吾师李云龙先生曾给学生们讲过一个故事。他年轻时拜杨澄甫的高徒张钦霖为师,学练杨式太极拳。其师张钦霖授徒很少盘拳架子,只看他脚踩中门,双手掤圆置于腹前,立如泥胎,丹田起伏鼓荡,似有吞云吐雾之势。弟子们甚为不解,待师在讲述拳经之时,便上前讨教其原由。

钦霖师说:“习拳必先行其形体,练就筋骨皮血脉的功夫,叫以动态笃静寂,神归气位(指丹田),气动而意行力到,皆为形体静而执动也。”李云龙老师传授龙门派玄牝气功初级功就是意念演练太极拳。云龙老师功室墙上挂有一幅对联:一动一静互为根,动生阳来静生阴。由此得知,只有阳中取阴、阴中求阳的生运象,才能聚集能量,抗击防暴,延年益寿。

本文侧重探讨意念默练太极拳的方法、要求、感受,若有不当之处,愿与太极拳友商榷。

意念练太极拳也称太极拳默练术,即在大脑呈现练太极拳的影象,简称“默练功”。练习“默练功”必须具备纯熟的太极拳功夫和功力,在演练太极拳全过程中体现固有的拳套风格,保持良好的拳式呼吸体系,门派不限但以传统太极拳套路为好。总之操练时应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象太极拳谱描述的那样:“似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处处见虚实,拳拳合太极。”

练习“默练功”时,身体采取立、坐(盘腿)、卧姿势均可。首先令躯体依次放松,由脚而腿而膝,再腰再背,后脑,然后肩、肘、手等部位。待全身整体充分放松后,便可产生“静思遐想”的竞技准备或持念状态,呼吸随之保持相对平稳自然呼吸阶段。当内三合集聚于腹腔丹田处时,由元气开始始动,气血似将贯往四梢(指手指、脚趾末端,毛发和牙齿等),或流注于腰背、胸腹、膀臂、臀髋、膝肘……

拳经内功心法曰:“真气储于丹田,运气结引通贯周身,须持诀、咒而激之。”具体练法;手搭握固双鱼眼指诀(即左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相互对扣锁环交接),在腹前布成阴阳太极循环气场,随着丹田内气鼓荡、共鸣产生共振,类似次声波,渐听丹田处发出,喉部颤抖(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吐出摩、托、莎、呢、嘶、嗦六字之音。默念六遍,诵过之后,自能感到腹间肚皮抖动发热,气球上下伏动不止。

此刻,音频振荡于丹田与膻中穴之间,形成上下气场融汇,心肾二气相抱,真精自聚,无气自潮。出现内丹功的抽铅添汞、坎离交媾、降龙伏虎之势。刹时真气经关元、过会阴、攀凤尾、升风府、人百会,令泥丸发热,与气交融而化琼浆,从上腭落下,沿鹊桥、流膻中,复落气穴。运行日久,心性灵通,窍窍含光,光明洞彻。忽见紫气升腾,身溶虚寂,若复行拳,招式纯熟,周身舒畅,飘飘然于太极拳拳乐之中,美不胜收。

这时呼吸要随着意识中的打太极拳的进程而吐纳调息,用以支配拳架呼吸运动。方法为上吸下呼,内吸外呼,开吸合呼,随着思绪的专心致志,气血周身刃游,获得开奇经通八脉,驱逐四肢百骸阴霾之气的太极拳功效。

动静两宜练太极拳,将在心神吐纳统一的定格中,完成内功的修持,让举手抬足的骄姿,在昼夜循环不息的阴阳场中,交相生辉,水乳交融,潜移默化的拳式呼吸,由浅入深升华到胎息。性命双修必将拳乐体酥、心泰神安、智慧日生、体化无形,迎来身心涅槃之改变。

其实动态运动中的太极拳术,已经属于内家功夫修炼的一种重要手段,沿袭至今得到后人的肯定和验证。而静态即外静内动中的太极拳术,应该说技高一筹。

就其健身而言,意念中的太极拳术比现实中的太极拳术练起来要优美得多,可随心所欲地调动支配气血,循经走穴,从而更加深了潜意识和内气的沟通,达到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活血化瘀的作用,尤其对慢性痼疾的康复,会起到积极的自疗效果。

“默练功”,实质上就是一种独特的修炼气功的方法,妙在武术和道家丹功珠联璧合,维妙维肖,又不易出偏差。特别是对练静功难以入静者或功力难以提高的人,“默练功”无疑是套绝好的功法。

我们提倡动静同修,日月相辉,从大宇宙场的宏观世界中看,我们不是正在练太极的两个“眼”吗?阳中练阴,阴中练阳,才能使生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好象一部运转良好的“永动机”,延年益寿,一定会变为现实。(张章)

(图片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