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场,活的是质量
(2018-07-01 22:49:26)《庄子·知北游》里有句话:“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与天之长地之久相比,人的一生即便如此短暂,但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人类却还要常常感叹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伤春悲秋,徒添烦忧。这不前段时间有书的专栏题目叫《生活七景,人生百态》,专门建议人们在走不下去的时候,去这几个地方看看。认为生活百态,人生七景,这七个生活中最常见的地方,一定能带给人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和力量。七个地方分别是:医院、菜市场、24小时快餐店、奢侈品店、火车站、民政局、头等舱。
其中第一个地方是医院。当你觉得人生艰难,就去医院转转,的确是个好主意。文中说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这世上,恐怕没有比医院更能洞悉人性的地方,医院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大千世界里的人世百态。而因为工作关系,不管我有没有感觉人生艰难,事实上天天就在医院。三十年来的工作经历和阅历,尤其是现在的工作场景,让我对生命的脆弱和坚强、人性的善恶、人情的冷暖有着更多的观感和慨叹,对健康的追求、生活的质量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念。
也许医院是最能见证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的地方。我的门诊办公室在三楼,不一定什么时候正给人看病时,突然会有一阵嚎啕大哭的声音传来,我知道一定是一楼的急诊科又有病人来不及抢救就离世了。而ICU(重症监护病房)门外是我每天从病房到门诊、从门诊到病房的必经之路,病人家属的那种焦虑、急切、无奈、木然的眼神和表情总让人心生感慨。也许,下一秒就有人被推出来转入普通病房,家属的脸上写满了得偿所愿后短暂的兴奋和轻松。医院是生门,也是死门,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许在这里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东野圭吾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久病床前无孝子”,“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也许极端的例子并不多见,但人在患病生活不能自理后,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煎熬和无助时,才最能感知人心的温暖与凉薄。而在一个有久病重病人的家庭面前,那种影视作品里温馨感人的画面也实属少见。况且人性本复杂,有时候很难用善良和邪恶来简单概括;情由有不同,很难用对错来武断评判。比如在明知亲人将不久于人世时,是选择竭尽所能的治疗,还是选择顺其自然让亲人早点安然离世,也许是这个世上最艰难最痛苦最拷打人心的决定。一个最初在我们科住院期间诊断出颈髓肿瘤的病人,曾在上海两次手术,辗转郑州、徐州,正规的、不靠谱的治疗都用过了,她丈夫明知最终的结果,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直到人财两空。也有人给他出主意,呼吸机少用一段时间求得心安就停了。如今病人在ICU上呼吸机已经两个多月了,每次见到她丈夫都是游移、木然的表情,而她怀抱几个月孩子的女儿则是坚定的眼神。病区里一个癌症晚期的病人,丈夫对治疗永远不置可否,她的儿子则一遍遍诉说自己的种种委屈和不易,艰难地决定着什么治疗、什么药物用,什么不用。而另一个几乎处于植物状态四个多月的病人的妻子,对丈夫来到我们病区后病情有所好转,脸上难掩的是欣慰和喜悦,她说:“他能多活一天,就是我们能相陪的一天,伺候他我根本不觉得累,我很高兴能照顾他。”有人说,此时的家属也许怎么做选择都是错。我告诉同事,不要轻易评价病人家属的表现和选择,我们对他们做的应该是沟通和尊重。对病人我们能做的只有:“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比起对“优生”重视的深入人心,人类显然对“优逝”关注的过晚,虽然目前美国大部分的州已通过了自然死亡法,人们可以通过签署生前预嘱,按照个人意愿选择病危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护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或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命的“优逝”和生前预嘱的理念。而“优生”和“优逝”之间,则是我们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最应该活出意义和质量的人生时段,每一个当下的时刻才是我们更应该好好珍视的时光,每一个当下的生活质量决定了我们一生的生活质量。所以,还是让我们牢牢记住尼采的那句话吧:“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