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宴:魏国此人偷学诸葛亮兵法,用高科技武器阻止了鲜卑的崛起
文/桓大司马
在秦凉之变闹腾多年之后,司马炎终于破格提拔名将马隆前往镇压。马隆只带三千兵出发,却准备了两件高科技武器。
第一件,改良版偏箱车。
在开阔地带作战,骑兵向来很有利。虽然这时候马镫是否发明还在存疑,近身搏杀的重骑兵也不怎么流行,骑兵还没有后世那种坦克般的冲击力,但在开阔地上依靠机动力和骑射,把步兵围起来当牲口猎也不是玩的。
但步兵也不是吃素的,从战国后期匈奴骑兵逐渐强大开始,战车就是步兵防御骑兵的利器。中原军队在战车上装上长枪、鹿角等阻碍骑兵接近的设施,再蒙上坚韧的兽皮或盾牌抵挡骑射,然后把战车首尾相连,保护军阵,阵中的步兵则用弓弩从战车上的射击孔还击,往往令骑兵无计可施,大吃苦头。
中原一方若是名将带兵,进行有计划的反击,还可以取得辉煌的战绩。赵国名将李牧曾利用战车配合步兵作战,全歼十万匈奴骑兵;西汉名将卫青在漠北之战中也倚仗战车防守反击,以少胜多,大破匈奴;三国时代,大汉丞相诸葛亮面对魏国优势骑兵,也曾使用战车遏制成功,连续发起多次攻势。
据《晋书》记载,马隆的偏箱车就是按照诸葛亮传下来的八阵图制作的。
当年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查看蜀军营垒,惊叹他是天下奇才,自然老实不客气地把八阵图抄了去。马隆在洛阳当侍从武官,官阶虽然不高,但有机会接触这些核心资料,当然也就学了。可见成功没有偶然,有心人总是会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
而且马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学诸葛亮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学他的思考方式。诸葛亮的目标是收复中原,其阵法主要还是着眼于平地作战,而这次凉州平叛,地形复杂,在开阔地带可以用诸葛亮的法子,但到了险要地带,还得加点料,于是马隆在偏箱车上头又设计了个可以装人的木屋。
这样,在开阔地带,就给偏箱车装上鹿角,围成营垒,阻止鲜卑骑兵靠近,那些黄忠型的特种兵则在车阵中发射强弓硬弩,进行屠杀。到了险要地带,军队无法列阵,射箭难以形成规模,就让特种兵钻到车上的木屋里,在高处观察形势,自由射击,形成交叉火力,继续屠杀。关键这时鲜卑骑兵还只能挨打,没法还手,回敬过去的箭都被木屋挡住,造成的伤亡微乎其微。
有了这种改良版的偏箱车,只需要率军往前碾过去就行了,你不来挡道,我就打通凉州,里应外合,让你没有立足之地,滚回沙漠;你来挡道,在哪儿挡,就在哪儿灭,就是夹击我也不怕。秃发树机能诱敌深入、前后夹击的策略就此破产。
第二件,磁石。
虽然可以平推了,但秃发树机能击败胡烈、牵弘后,曾经夺取秦、凉二州的大量军用物资,即使经过大败,嫡系部队依然穿着晋朝边防军的精良铁甲。
铁甲的防御力是很高的,只在偏厢车里射,伤害肯定不太理想,而近身搏杀,穿铁甲的一方也会占优。为了让铁甲的作用降到最低,马隆祭出了第二件高科技武器——磁石。
虽然磁性很早就被发现,但除了堆在宫里防备身怀利刃的刺客,还没有直接在交战中使用过。大量磁石产生的巨大吸力,可以让穿铁甲的鲜卑兵无法动弹,而马隆的部队早就准备好了配套的装备——武库中很珍贵的犀皮甲,不会受磁力的影响,防御力比铁甲也不遑多让。
你会埋伏,难道我不会,马隆这一路上除了碾压,也会挖坑打埋伏,专业性完全不比秃发树机能差。他经常先在战场上布置很多磁石,再把鲜卑人引诱过来,结果鲜卑人动弹不得,只有挨刀的份。
更妙的是,鲜卑人没玩过磁石,不懂得磁性,吃过几次亏后,居然把马隆看成了神人。野蛮人好勇斗狠,什么人都不怕,但对神还是很怕的,于是斗志瓦解,纷纷投降。
河西鲜卑造反这么多年,心还是很野的,一时的安定并不怎么保险。既然学诸葛亮,索性学全套,有道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还得让他们像诸葛亮征服的南蛮一样彻底心服,最好是又敬又怕。这样大的难题,以诸葛孔明之才,尚不免兴师动众,劳神费力,却被马隆用磁石轻松解决了。
学诸葛亮而学到精髓,在姜维之外,马隆不愧是诸葛亮的第二位传人。更为难得的是,他并非诸葛亮亲身传授,而是完全靠自学领悟,得到孔明的真传。诸葛孔明如若复生,能遇见如此英才,也当欢喜不尽,倾囊相授。
接下来的战争没有悬念。鲜卑人对马隆的战术基本无解,而且以为他是神,怕得要命,马隆一路平推上千里,把秃发树机能的防线打了个透穿,直杀到凉州治所武威,造反欲望本来就不怎么浓厚的各部大人纷纷归降,共计一万多户。
按说回过头去消灭秃发树机能也不是难事,秦凉之变可以就此平定了,但在马隆看来这还不够,他还要给河西鲜卑内部种下几十年的仇恨,让他们再也无法一起搞事。
于是他命令河西鲜卑各部与晋军一起杀向穷途末路的秃发树机能,秃发树机能无计可施,只能尽起精锐,孤注一掷,寄希望于发生奇迹。大战之下,秃发树机能对马隆的战术依然无解,何况还有了解他战法的本族兄弟帮忙,跑都跑不了,这位职业搞事人终于被斩杀于阵前,结束了折腾的一生,搞事的一生。
河西鲜卑各部经此一役,与最强的秃发部结下血仇,终西晋之世,再也无法团结一致,兴风作浪。直到一百多年后,秃发氏才趁着中原乱局再度崛起,建立十六国之一的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