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7年第52期(总156期) 史话沧桑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四)

明清科举与安顺举人、进士及其它(四)

——丁武光

生员出学,除考举人外,还可通过考选送国子监深造。明清两代,国子监为中央官学, 是设立的最高学府。入选者称贡生。在清代,贡生又被称为“明经”。学成肄业后可选贡任官,这同样是士人入仕的正途。

清代国子监大门

明洪武十五年(1382)十一月二十九日,普定知府者额到朝廷朝贡,洪武皇帝朱元璋谕之曰:“当谕诸酋长,凡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受业,使知君、巨、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他日学成而归,可以变其土俗于中国,岂不美哉!”。十七年(1384)六月九日,“者额遣其子吉隆及下属营长之子阿黑子等16人到京城入太学(国子监),洪武皇帝令朝廷赐给他们裘衣、靴、袜等生活用品”⑧。此为贵州送贡入监最早的记载。

生员选贡主要有五种方式:即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安顺生员通过以上方式考选入监的贡生亦不少, 尤其是清代, 从地方到中央朝廷一以贯通, 分布面广,涉及社会各层面,直接带动府(卫)县一级科举的推行。

岁贡:洪武初立国子监, 令各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入监, 以备官选,此为岁贡之始。岁贡亦有定额,洪武二十一年(1382),定府学一岁一人,州学二岁一人,县学三岁一人。之后,规制渐至完备, 嘉靖四年(1382),定府学一岁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一岁一人。此后至明末未变。清顺治元年(1644),题准直省起送贡生,府学一岁贡一人,州学三岁贡二人,县学二岁贡一人。康熙元年(1662),又令府学三岁二人,州学二岁一人,县学三岁一人。终清之世沿此为例。安顺府州县亦如此。道光七年(1827) 安顺府属郎岱厅(今六枝郎岱)新置厅学, 次年奏准其三年一贡, 但需办学十年后方准出贡。

“五贡”中岁贡人数最多, 且多在食廪十年以上,数次乡试未考中者。出类拔瘁的人物不多。安顺岁贡档案民国初曾大部毀于火, 故考之无据, 难述其详。

拔贡:明代即以施行, 但无定制。入清后, 朝廷规定,在岁试中列名一二等生员中选品学特优者入国学。初定每十二年举行一次,雍正、乾隆间曾短暂的改为六年一拔,乾隆七年(1742)又改为十二年一拔。贡额亦有定制,顺治朝始就规定,府学二人,州、县、厅学各一人。拔贡可直接选官,学成后经考选,特优者可充作知县, 一般补教职或作吏员任用。拔贡拣选, 历来视为“五贡”中最优者。其中不少人贡后仍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有的再赴会试得中进士。

安顺有拔贡的记载, 最早见于明嘉靖、隆庆年间, 出平坝卫黃宇、黄裳兄弟。黃宇为嘉靖三十四年(1555)拔贡, 后又于万历四年(1576)丙子科乡试中举。历官云南呈贡县知县、广南府知府、广西浔州府知府。十二年后, 隆庆元年(1567) ,其弟黄裳连为拔贡, 后参加万历丙子、已卯、乙酉三科乡试皆列副榜,选云南定远知县。黄氏兄弟对安顺的影响甚为深远,之后,在明晚期至清初期的历史记载中,一批以拔贡出学的安顺士子,以一生的修为名列史志, 为后世所铭记。如安顺梅维台(梅月三子)、平坝梅运昌、黄运宁、黄都、陈祥士(陈法祖父)、黄皚等。

清代康熙朝之后, 从生员中考选拔贡渐成定规, 在安顺郡邑选送的拔贡中,不乏有为之士。这些青年才俊从安顺走出,以此为人生进取的第一个台阶, 之后或再考举人、进士,或直接走上仕途。即便返归故里,这些人在地方上皆有很高的威望。如雍正十二年(1734)拔贡吴视, 后为永宁(今关岭)第一个进士, 开一邑风气之先。到了道光十七年(1837)其裔孙吴寅邦再选拔贡, 后聘为《安顺府志》总修。也有学成后直接选授任官的, 如安顺周锡光、普定董玉卿,同为光绪十一年(1885) 拔贡, 学成后初为小京官, 后周锡光升刑部主事, 董玉卿升户部员外郎。

清末拔贡中, 任可澄( 时名文鑅)曾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贡, 后又于二十九年(1903) 中举人, 三十年(1904)取中书。辛亥之后, 任可澄成为贵州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人物。其他如嘉庆十八年(1813)永宁州的修武谟、咸丰十一年(1861)镇宁州的任秋元(后改焕奎)、同治十二年(1832)安顺的黄明(镜虛)等,均有先为拔贡的历史。这些人在安顺都曾有过程度不一的影响,在此不一一表述。

优贡:明代偶一行之, 但无永例,亦无优贡之名称,坐监也无优生之说。清代顺治朝始,以省和学区为单位三年一选,由学政会同督抚考试,大省不过五、六名,中省三、四名,小省一、二名,任缺无滥。贵州属小省仅二名。同治朝之前, 贡生肄业不能象拔贡那样直接选官,故应考之人甚微,同治二年(1863)朝廷议准, 可通过朝考擢拔授职, 考场设在保和殿,一二等特优者以知县、教职录用。光绪五年(1879) 安顺人黄桂清(后改桂鋆)拣选优贡后, 朝考列二等, 授平远(今织金)学正。后于光绪八年(1882)考中举人,次年连捷进士, 官至都察院御史。在清一代, 安顺优贡不多, 有记载的仅16名。因三年一考且一省仅取二人,影响面并不大。

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据府、州、县学岁贡常例,除岁贡外,加选一次作为恩贡。清特许“乡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清代安顺恩贡考选计有36次, 档案多被烧毀,所选人员构成情况大体与岁贡相似。

副贡:明代偶有乡试副榜准贡的记载, 但未形成定规。清代顺治朝始,即诏令各省乡试副榜送国子监深造, 是为副贡。康熙十一年(1882), 朝廷议定,乡试每正榜中额五名, 设副榜中额一名, 仍准贡送监。自此, 贵州一省按正榜解额最多时计每科可取副榜八人作为贡生。副贡虽为乡试落榜者, 但仍是生员中的佼佼者, 入监后仍可再考, 有的考中举人、进士, 更多的选授本省学官, 返归后办学育人,造福乡里。如宋儒灏(后改名劭谷)曾为嘉庆五年(1800) 副贡,后中举人,进而中进士,成为朝廷要员。

郭临江(石农) 乡试未举,同治九年(1870) 选副贡。他数十年立足本土, 开馆授学,门墙桃李可谓称盛。在晚清文人中, 郭石农是著名书法家、诗人, 著有《浓花野馆诗抄》、《思南吟草》、《黎峨吟草》等。晚年出任安化县(德江县)、印江县教谕。

郭石农手书  郭堂贵提供

明清两代, 除通过乡试、会试取文科进士、举人外,还有与之并存的武科进士、举人的考选,这同样是科举制度的组成部分。

明洪武元年(1368)立武科,二十二年(1389)立武学, 令各省应试,此为武科之始。然不出于勋臣子弟。成化十四年(1478)设武科会试六年一举,乡试三年一举。正德十四年(1519)复定会试三年一次。嘉靖初, 再定合省乡试规制。崇祯十年(1637) 始令府州县卫设武学生。提学官一体考试,之前应试者皆卫所子弟, 自此破除此界限。

贵州武科乡试名数, 明代已不可考。清代沿用明制, 仍定三年一考, 与文科同年举行。贵州解额康熙二十三年(1684)取二十名,后光绪朝增至二十三名。

安顺有武科进士的记载, 最早见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普定卫(今安顺)阮士奇、安庄卫(今镇宁)鲁礼(一作鲁仲礼)中武进士, 明代所记仅此二人。天启元年(1621)平坝卫人黄衷畅乡试考中武举人, 此为武举之始(阮士奇、鲁礼未见武选举谱)。

清代自康熙五年(1648)始, 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 科举终止, 会试、乡试的记载未予间断。按民国《续修安顺府志》“武选举谱”记载, 安顺出武进士16人,其中明代2人,清代14人;出武举人249人,其中明代3人,清代246人。

安顺素有“滇喉黔腹”之称,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历来为军兴之地, 明代四卫留戍,旗军数万,代有建功立业者。清代先是云贵总督署置于安顺,总督半年在云南曲靖,半年驻安顺。后云贵分署,贵州提督镇于安顺,历任总督、提督中有“状元”四人, 分別是:

张文焕,甘肃宁夏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四十二年(1703)出任大同镇总兵。在进剿噶尔丹时,三战皆捷,以功升提督。康熙五十二年(1713)出任云贵总督。

马会伯,甘肃宁夏人。康熙三十九年(1670)武进士,授头等侍卫。四十五年(1706)授直隶昌平参将,累迁云南永北总兵。五十九年(1720)师入西藏,西藏定,叙功,加左都督。雍正三年(1725)任贵州提督。

刘荣庆,江苏泰州人。乾隆四十九年(1784)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历任江西南昌镇总兵、九江镇总兵、直隶宣化镇总兵、山西大同镇总兵等。道光二年(1822)任贵州提督。

秦钟英,陜西榆林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历任广西提标前营游击、山西老营营参将、直隶河屯协副将、贵州安义镇总兵,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贵州提督,至咸丰元年(1851)卒于任上。

另有军功保举者,如郎岱厅赵德昌(贵州提督)、赵德光(贵州提督)、镇宁州林自清(云南提督)等,皆为咸同年间重要的历史人物。

终明清两代,安顺各属精壮子弟与俊伟武生,从武者不乏有为之士,以军功立名者甚多,但因明代无志承, 所知者寥寥。清代虽有记载, 但民国初裁撤提督行辕,档案移存县府, 概付之一炬,故人名虽见于志,详情已不可循。

清中叶以后,科举弊端日显突出。光绪二十七年(1901) 朝廷下兴学诏,三十二年(1906)诏令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废除。之后,安顺再无科举的记载。

(2017年清明于安顺银泉路寓所)

(完)


⑧引自《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

曾任贵州提督的武状元张文焕像

· 作者简介

丁武光: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贵州省红楼梦研究学会副会长、《红楼》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安顺市黔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屯堡文化学会副会长、安顺市作协顾问、市收藏家协会顾问、市蜡染协会顾问、安顺市政府督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