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亮:偷西瓜

指导阅读

提升写作

偷西瓜

乡村少年,我说的是1980年以前,虽然没有如今的孩子这么多貌似丰富多彩好看好玩“益智”的东西,其实一点儿也不缺乏乐趣,一点儿也不“不素质”,而是恰恰相反。

比如现在50岁左右的人,少年时经常做、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偷西瓜。

这个“偷”,严重不到法律上的“盗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男孩子与生俱来的恶作剧,或者为了表现自己的大胆与智慧。

1985年“人民公社”解体之前,也就是所谓“大集体”时代,所有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都是国家或“集体”的,因此果园、菜园自然也是“生产队”的。

虽然也是为了解馋,但是最大的快感与成就感,不在于最终的吃,而在于“偷”的过程和刺激。我这里说的“偷西瓜”,也并不限于偷“西瓜”,而是包括所有的瓜果梨枣之类。

当然最好玩儿的,还是“偷西瓜”。

“生产队”的西瓜,一般种在靠近水湾、水库,或者河边的某一块半砂半土之地。因为西瓜个大、生长期集中,需要充足的水源。也正是这些水湾、水库,为我们“偷西瓜”,提供了绝好的天然条件。

那时还没“发明”大棚种植,也还没有“毒西瓜”,都是有机肥的露天栽培,吸着自然的风,浴着自然的雨和自然的阳光,绝对环保健康。沙瓤(ráng)的西瓜啃一口,那叫一个舒服!

叶子略显稀疏的、绿油油的西瓜地里,一个个滚圆的大西瓜,舒适地躺在被夏日熥(tēng)得烙脚的地里,怎能不让“馋虫”在孩子的肚里翻跟头?

从心理学上讲,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西瓜是公家的,又不是谁家个人的。再说,老辈人不是经常说嘛,“瓜果梨枣,谁见谁咬”,偷个西瓜也不算“偷”。

后来读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这才知道秀才早就说过:“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也确实,我们这些“人民公社”的孩子,“拿”几个自己“生产队”的西瓜吃,能算“偷”么,不就是看瓜的老汉“没看见”?

通常的过程是:选一个万里无云的晴天大晌午,午饭之后,狗一定是趴在树荫里热得吐着舌头呼呼喘,男蜘蟟一定是为了爱情烦躁地在树上“知知”叫,旷野里一定是不见一个人影。

必须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是:看瓜的老汉,正在草棚里光着脊梁摇着蒲扇打盹,或者已经半晒半睡,迷迷糊糊了。

尽管不是去抢银行、劫运钞车,但“偷”西瓜也是有技术含量的。

我们四五个十几岁的孩子(人数不宜多),光着因为下湾(游泳)而被晒得油滚滚儿的脊梁,穿着肥大的长裤(那时都穷得没有短裤,更没有内裤),用从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里学来的办法,从毫无遮拦的较远处,或者高及膝盖左右的玉米地里,匍匐前进,运动到西瓜地前。

听听看瓜的草棚里,阒(qù)无声息,最好是传出雷鸣般的鼾声,就证明下手的机会来了。非常迅速地,大家褪下裤子,就地扯一根瓜秧,把两根裤脚绑结实,然后继续匍匐到西瓜地。

不管(也不懂)熟不熟,西瓜只要大就行,手忙脚乱地往裤筒里塞。一般三四个西瓜就撑满了,然后再就地扯一根瓜秧,绑住裤腰,准备撤退。

往往是,正准备撤退,或者有人刚开始撤退,瓜棚里传来几声咳嗽,很夸张、很威严,看瓜的老汉出来了!

而且,很显然是已经听见,或者恰巧看见有人在偷西瓜!

这下坏了!大家顾不得光着腚,也来不及猫腰,更不再匍匐了,不知谁大喊一声“快跑啊”,就慌忙站起来,有的抱着,有的拖着,聪明的孩子就把装满了西瓜又已经扎紧的裤子套在脖子上,四处作鸟兽散。

总是会有倒霉的被抓住。不是因为跑得不快,而是犯了路线错误,没有向水湾方向跑,反倒一迷糊自投罗网,甚至撞到了老汉的怀里。

当然被逮住的很少被打,一般都是被老汉讻(骂)一顿就算了。讻的内容,主要是心疼臭小子们糟蹋了不熟的西瓜。

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成功逃脱。最佳的逃跑方法和路径是:脖子上套着装满西瓜又扎紧的裤子,沿着瓜垄向水湾方向跑。

不管看瓜老汉追上追不上,到得岸边,纵身一跳,借着水的浮力,一下游出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看着在岸上跺脚的老汉,我们大声笑、大声喊。

于是,本来寂静的乡村水湾里,就响起了一阵胜利欢呼:

下定决心(去偷瓜),不怕牺牲(摘下它),排除万难(搬回家),去争取胜利(吃上它)!

这本来是当年非常流行的《语录歌》,被得意忘形的我们“篡改”了。用那时流行的一个词儿,也算“活学活用”吧。

作者:张庆亮

潍坊市关工委五老志愿者宣讲队长。教育教学专家,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发明的“汉字脑”教/学法,引爆“颠覆性的教/学革命”,适用于中小学生(幼儿)、教师、家长,被誉为“当代字师”。不超过15天,小学中年级学生即可欢乐掌握小学段所有汉字及知识,高年级掌握国家规定的8105个汉字。中学生4节课可掌握中考高考必考的实词、虚词。

赛作文 ∣ 真语文,真厉害
(0)

相关推荐

  • 你见过把话说满的人的后果吗?

    有一位老人爱说大话,总是把话说满,不留余地,不给自己留一点退路,结果闹出很多笑话. 这位老人已经八十多岁,我们称呼他为老张吧!老张常常把话说满,虽然年岁大了,还是那个脾气,没有一点改变. 下面就说一件 ...

  • 董明吉:【偷瓜往事】(散文)

    作者简介 董明吉 董明吉,1957年出生,家住夏朝大禹建都的地方--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禹王乡禹王城村.早期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现打工于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爱好美术.摄影.写作,曾在省市县报刊杂志上发表作 ...

  • 【西瓜的故事】/ 薛文德

    西瓜的故事 薛文德- 夏季,西瓜是最好的解暑水果,而每到这个季节,不由我想起小时候和西瓜的一些故事. 那时,农村物质生活比较贪乏,孩子们一年到头吃不上几次水果,只有暑期里的西瓜,对孩子们具有最大的诱惑 ...

  • 民间故事之水鬼的迷惑

    晚上七八点,十三的月亮不算圆,王小明窝在瓜棚里看瓜,不远的大桥下不时的传来均匀的拍谁声,隐约能听到儿童的嘻闹声. 王小明是个心细的,他明明记得那条临尽西瓜地头的大路上已经好几个小时不曾有人经过了,更不 ...

  • 小说连载《走出黄土地》第10期

    <走出黄土地>小说连载第10期 作者:任来虎 十九 大鹏和奶奶摘了不少杏子后,就准备到邻村去卖. 出了村口,大鹏看着田野里生长茂盛的玉米,长势非常喜人,田野边一条南北笔直的小道上,路旁野草 ...

  • 散文 《乡村轶事二》

    夏日的一天特别长,单就午饭后歇晌的那段时间,就长的没有尽头,这是我们最想要的时光,老师以为我们在家,家长以为我们在学校,嘿嘿......今天从家里一出来,小桃就嘱咐我们不要走西坑沿儿那边,因为大人说那 ...

  • 【金小说】夏野丨偷瓜

    文学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夏野,原名景盛存,56岁,山西夏县人,喜欢文字工作,曾担任小报记者.山西省群众文化协会理事.夏县作协理事.从八十年代至今几十年过去,无论职业如何变换,笔耕不辍,曾发表小说 ...

  • 【大荔故事】王凌琴:洪善村有个“瓜老汉”

    洪善村有个"瓜老汉" 文/王凌琴 在大荔县苏村镇一带,流传着一个"瓜老汉"办图书馆的故事. "瓜老汉"是苏村乡洪善村年近八旬的老党员曹发庄, ...

  • 张庆亮:爱上骑行

    爱上骑行 张庆亮/文 坐了些年公车,开了些年私车.公车私用的时候不多,私车公用的时候不少.年逾半百,忽然觉得应该自我口头表扬一次:不惑之年,开始"懂事儿"了. 主要表现在,就像抢劫 ...

  • 张庆亮:接鱼

    指导阅读 提升写作 接鱼 张庆亮/文 鱼是个好东西,不仅猫爱吃,大部分的人也爱吃. 最早吃鱼的是人,最会捕鱼的当然也是人.从据说六七千年前的老祖宗伏羲氏,教会人们结网捕鱼以来,人类捕鱼的手段越来越高明 ...

  • 每周试玉(233)|嘉宾【陈廷佑 张庆凯 江岚 王海亮】

    前 言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 ...

  • 每周试玉(253)|嘉宾【肖三羊 归樵 张庆凯 王海亮】

    前 言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 ...

  • 「张庆东」|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个人云展览

    [张庆东简介] 张庆东,字巽风,祖籍山东临邑,辽宁抚顺生人,现居沈阳.斋号自乐居.巽风草堂.品读斋.双拾楼.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 ...

  • 每周试玉(231)|嘉宾【张庆凯 刘鲁宁 独孤食肉兽 杨雪窗】

    前 言 周刊所载,玉耶石耶,评以试之,故名"每周试玉".<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玉润光华,申发将利于欣赏:玉瑕微疵,点到或益于成器.诗 ...

  • 【张庆宇】小猫十三

    小猫十三 福清市实验小学五年四班  张庆宇 指导老师:王俊英 十三是一只猫,它是我捡来的. 暑假的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公园骑车.玩着玩着,突然我们看到草丛中有一团白色的东西,就像是一个白色的垃圾袋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全国首届“亲情杯”诗歌大奖赛入围作品展:张庆芳

    母亲的手 张庆芳 妈妈老了 妈妈的手有些变形了 骨节突出 指甲弯曲 妈妈的手有些粗糙了 青筋鼓起 肉皮干涩 小时候很喜欢妈妈的手 总是能把我的辫子编出各种花样 总是能吃到变着花样的各种莜面 总是能把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