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所谓“玄德”到底是什么意思?

老子曰: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自古儒道不分家,很多人表示不理解。

因为就两家思想来看,儒家很明显偏向于入世,目的是要“王天下”,实现天下大同。

而道家思想处处透露出“守弱”、“无为”、“无争”的味道,明显是出世思想。

但其实,透过两家思想的表象,对其本质加以深究就会发现,其实它们的内核是一样的。

比如就本段来看,首先“载营魄抱一”,“营”旧注为“魂”,也就是人的精神。

“魄”指人肉体的生命活力,而“载”就是承载,也就指我们这个身体。

人完整的生命存在包括我们的身体,以及其承载的精神力量和生命活力。

但我们大部分人其实都不完整,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身体疾病,生命活力的减弱。

亦或是繁杂思绪、情感波动导致的精神系统的紊乱,如焦虑、抑郁等等。

所以老子这里提出“载营魄抱一”其实就是一个回归生命完整本位的原则,要身神合一,这也是一切养生、修身的根本。

后世道教中“性命双修”的原则其实就来源于此。

而之后“专气致柔”,身体和精神重合之后,就要将结聚的精气炼达到至柔的境界,调动和调和身体本有的生命能量。

之后“涤除玄览”,“玄”就是“道”发用的境界,“览”就是镜子。

在前两步做到之后,向内打扫干净内心,也就自然生出通达天地的道智成就了。

截至这里,老子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三步修身的法门,这其实就与儒家所谓“明明德”是一个意思。

而对比来看,老子这三步修身法门,恰恰与儒家《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功夫次第异曲同工,其目的都是为了使人自我超越,获得智慧,也就是“内圣”。

而养气这一点,与孟子善养的“浩然之气”也是非常相近。

当自己超凡入圣之后,按照儒家的要求就要运用获得的智慧去“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而老子其实也一样,他提出: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真正大智慧的圣人治国爱民,看似无知无为,实则是大智的体现。

例如汉高祖刘邦,一介地痞出身,没读过书,跟项羽打仗屡战屡败,可谓真无知也,但最终天下却归了他。

为什么?

因为有人帮他,他曾经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最多十万。他又问韩信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说我多多益善。

后来韩信感觉自己说错了话又赶忙解释说我带兵多多益善,但陛下您统将多多益善。

后来刘邦自己也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说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不如韩信。

但“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所以我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所以他失败了。

所以,其实刘邦这个人真的没什么本事,但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优点,那就是善听谏言,善于用人。

这便是“无知”大智的典型体现了。

而之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天门”用哲学立场解释即天理,形而上的道。

而用道教立场解释,“天门”就是人头顶百会穴处,据说修道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天门打开,人便能通达天地之理,获得智慧。

这与佛家所追求的“般若”其实是一样的。

不管从哪个立场解释,最终都是“无雌”。

“无雌”即是雄,也就是刚健、通达的状态。然后便能“明白四达”,为而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了。

这种状态其实便是儒家推崇的尧舜之治,正所谓“唐虞揖让三杯酒,汤武征诛一局棋”,上古尧帝、舜帝时期,天下大公,公权禅让坦坦荡荡,毫无私心,这正是老子所推崇的无为之治,儒家所倡导的“大同社会”其实也就是如此状态。

而到了后世,人心坏了,上古时期的优良德行已经丢失,人们全都在运用武力、计谋争夺权力,这就是典型的背道而驰,故而后世各朝各代也最多不过几百年时间,且往往充满着战乱与纷争。

最后老子总结: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玄德”就是最高明的德行,是“道”在人伦世界的具体体现。

怎么样才算“玄德”?

“生而不有”即是不占有,是大道无私的体现。

“为而不恃”,做事不自恃功劳,这是不争的表现。

“长而不宰”不人为加以干预,这是无为的表现。

顺应天道,具备了“无私”、“无争”、“无为”三点,便是“玄德”。

所以,其实道家思想的出世态度只是表象,出世与入世的界定并不适用于道家思想,因为道家思想格局非常广大,入世与出世都不过“道”在不同时位的具体体现。

只要把握住道,那么无为亦是有为,有为亦是无为,一切浑然天成,不落痕迹。

这也就是老子智慧的高妙之处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