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
脑转移瘤,是成人当中最常见的颅内肿瘤。
脑转移瘤在颅内肿瘤中的占比,远远超50%。
体部恶性肿瘤当中,10~30%的成人和6~10%的儿童,都会出现颅内转移。
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正在增加,原因有二:其一,MRI检测小转移瘤的能力有所提高;其二,全新的治疗措施,能更好地控制住脑外疾病。
最常引起成人脑转移的原发性肿瘤,是上皮细胞癌。
包括:肺癌、乳腺癌、肾癌、结直肠癌、黑素瘤。
同时,前列腺癌、食管癌、口咽癌、非黑素瘤性皮肤癌,较少转移到脑部。
儿童最常见的脑转移瘤来源,是肉瘤、神经母细胞瘤、生殖细胞肿瘤。
死于肺癌和死于乳腺癌的患者中,脑转移瘤的发病率分别高达64%和21%,有研究这样表明。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脑内转移的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这可能是因为全新的治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曾几何时,氟尿嘧啶,是转移性结直肠癌唯一可用药物。
而现今,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的使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6~7个月提高至24个月以上,有报道认为)。
但是,结直肠癌脑转移的发病率仍然较低,在一项病例系列研究中只有2.3%,且通常是晚期表现,患者大多都有其他部位的转移,特别是肺部。积极治疗后的结局仍然很差很差。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脑内转移的总发病率为16~20%。但是,某些分子亚型发生脑转移瘤的倾向是增加的,包括:存在EGFR突变、ALK重排、HER2突变者。
发病机制
最常见的脑转移机制是血行播散。
转移瘤通常正好位于灰白质交界处,此处血管细小,使得肿瘤细胞能成功扎堆滞留。另外,
不同的原发肿瘤可能倾向于脑内的不同区域转移。例如,
盆腔(前列腺和子宫)、胃肠道和乳腺的肿瘤,更常转移至颅后窝,
而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在所有区域呈现均等分布。这种差异的原因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头痛
40~50%的脑转移瘤患者会出现头痛。存在多个病灶或颅后窝转移性病灶时,头痛的发生率更高。虽然经典的清晨头痛少见,但该症状高度提示脑转移瘤。
77%的此类头痛类似于紧张型头痛,9%类似于偏头痛,14%类似于其他类型。
头痛通常位于双侧额部,但病灶同侧更严重。在约半数的患者中,头痛是最严重的症状。
与紧张型头痛相比,32%的脑肿瘤头痛患者在弯腰时头痛加重,40%出现恶心或呕吐。
增高胸内压的动作,可能也会加重头痛,如,咳嗽、打喷嚏、憋气动作。
可能提示头痛患者存在脑肿瘤的特征包括:
①恶心、呕吐、头痛特征不同于以往、
②神经系统检查结果异常、
③随体位改变而加重。
→轻偏瘫是最常见的主诉,除头痛之外。
→认知功能障碍
30~35%的患者主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障碍、心境或人格改变。
→癫痫发作
10~20%的患者主诉新发癫痫发作。癫痫发作几乎只与幕上疾病有关。
→脑卒中
另有5~10%的患者因脑卒中而紧急就诊,原因包括:转移瘤内出血、高凝状态、肿瘤浸润、压迫动脉或肿瘤细胞栓塞。
黑素瘤、绒癌、甲状腺癌、肾癌的颅内转移,特别容易引起出血。
影像学检查
增强MRI,是诊断脑转移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特征包括:
多发、边界清楚、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大片儿的血管源性水肿
活检
脑转移瘤诊断存疑时应行活检。
乳腺癌患者,存在以硬脑膜为基底的单个病变时尤其难以诊断,因为他们的脑膜瘤发病率增高。
肿瘤下脑水肿和病灶边缘不规则,可能会提示硬脑膜转移瘤而非脑膜瘤。但可能需要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才能明确诊断。
原发灶不明的肿瘤
活检证实存在脑转移瘤,但原发灶不明的患者,应将肺部作为评估重点。60%以上的此类患者有原发性肺癌,或来自其他原发肿瘤的肺内转移。
其他较常转移至脑部的癌症包括:黑素瘤、结肠癌,而25~30%的脑转移癌患者的原发灶不明。
1/4~1/3患者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发现原发部位。
其他患者在影像学诊断中应首先行胸部CT扫描,因为CT可显著提高肺肿瘤的检出率。后续也应进行腹部和盆腔CT扫描以及骨扫描,以确定转移的范围。
PET,有助于此类患者的检查,可识别原发肿瘤,或发现其他更易活检的转移灶。
转移瘤数目
来自乳腺癌、结肠癌、肾细胞癌的颅内转移,更常为单发瘤;
而肺癌、恶性黑素瘤患者,更有可能发生多发性转移瘤。
治疗
针对某些患者中,激进的局部治疗(手术、伽玛刀)都能有效缓解"脑转移癌"患者的症状。
最强的提示生存期较长的因素包括:好的体力状态、年龄<65岁,已经得到控制的颅外疾病。潜在的肿瘤组织类别和基因分型,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预测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已经涌现出了更加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
针对大部分脑转移癌患者,手术和放疗仍然是最主要的方法。
那些一般状态很差的、或因为肺癌等脑外疾病而预估的寿命较短的患者,则必须依据患者个体倾向性、转移癌带来的负担和可获得的其它全身治疗手段,而必需进行个体化的选择:或全脑放疗;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或支持治疗。
几种针对预防和减缓全脑放疗后神经认知障碍的策略正在研究当中,鼓励患者加入到此类的临床试验中。我们建议在全脑放疗期间以及之后的6个月服用美金刚治疗 (Grade 2C)。
尽管在此种场合中,美金刚的效果比较普通,但是因为此药耐受良好,且在全脑放疗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治疗中,一直还没有更好的神经保护药物替代美金刚。
复发疾病的治疗选择包括再次放疗,特殊患者可给予手术治疗,以及全身治疗。
改善症状的治疗,对所有脑转移癌患者都至关重要。皮质类固醇应当用来控制瘤周水肿。
瘤周水肿
围绕脑瘤周围的血管源性水肿,明显了加剧了患者的病残程度,
要联合其它措施一起进行治疗这个水肿。
应当评估瘤周水肿的体征和症状,以确定患者是否需要糖皮质激素。影像检查上显示的水肿的程度,必须与临床症状一起来解释,并不是所有的水肿都需要治疗。
建议使用皮质类固醇来治疗瘤周水肿。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症状性瘤周水肿的主流药物。这是因为,地塞米松效力很强,且缺乏盐皮质激素活性,从而通常作为首选。
①中~重度的脑水肿的患者,通常地塞米松的初时剂量是10mg,继而4mg/次,每日4次;或8mg/次,每日2次。小剂量地塞米松(4~8 mg/日)可用于轻~中度症状的患者。
②大多数无症状的患者不需要使用类固醇,尽管,有大量脑水肿的患者需要临床判断,特别是当抗肿瘤治疗有可能使水肿恶化,以及存在着后颅窝肿瘤时。
为了减少并发症,随后的剂量应当修改至最低的必要剂量来控制症状。减药成功的可能性和逐渐减药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潜在肿瘤的状态、同步的治疗、类固醇治疗的持续时间。
③使用糖皮质激素带来的潜在的并发症,需要得到恰当的关注,例如,口服洛赛克来抑制过多的胃酸分泌。
那些对类固醇无反应,或产生了类固醇相关并发症的瘤周水肿患者,使用贝伐单抗可能有用。
具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在等待地塞米松起作用时,需要采取额外的措施(例如,甘露醇等)来降低颅内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