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慎檀:《道德经》第二章释义
今天我们来讲一下《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里,主要是在讲美丑、善不善等的相互对立。有和无是上一章提到的道的有和无的状态,对应客观世界的存在和不存在,发生和未发生等。
具体来说,“盈”是充满,在这里头引申为互相的对立和依存。“音”是指发音最初的声音,“声”是指发音之后的余音,音声相和,就是音声的相应,也引申为相互对立和依存,“恒”是经常的普通的持久的。这一则实际上是《道德经》的辩证思想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他举了那么多的例子,以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等等,都是在讲它们的相互对应的关系和互相的转变。
这里头要特别注意的是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以自己的心意为原则,一定要去做什么。是根据客观的情况,需要做什么,该如何做,如何做的好,就如何做,而不是我非要怎么做,我一定要为了什么做而做,所以才有后面会提到的无为无不为。
再有一个点,是行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不是说没有语言的教育,而是不依赖语言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说的言传,更要有身教,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带动作用等等,就是“教”,一定是不仅指望着言。这个里头所有的美、恶、善、不善,在中国古代哲学里它叫“两边”,一定是要超越两边,而行“中道”,才是真正的中国的智慧思想!
再有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万物作而弗始。弗就是不的意思,万物作而不始,是指不刻意的去产生。因为按着《道德经》的思想,一切的产生都是有他自己的转变。所以圣人不会去刻意地产生什么,发动什么。但是当事情来了的时候,圣人会把它向好的方面引导。所以才是作而弗始,也就是说去做,但是却不是主动挑起。生而弗有,养育他但不认为这是自己所有。为而不恃,我去努力的做了,但是不把它作为一种倚仗凭恃。所以才会有后面的功成而弗居。总之这里头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体现了圣人的无我思想。
好,今天我们的国学经典每天读就先读到这儿,我们把这一节再一起读一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温馨提示:由于我和徐老师第一次合作发布这种音频作品,难免在剪辑、调音上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地,盼见谅。微信公号“丹阳论道”自即日起开放投稿,文章言之成理者皆有薄酬,另:文章赞赏全部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