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 艾玛《虚掩之门》
《虚掩之门》 艾玛著.
团结出版社
2020.7
王芳在散文、小说、诗歌、随笔、杂文、短章……等各种文体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可以说是样样出色。
——张学亚
透过艾玛文字的感性外层,我看到的是她的个性与神性之间始终保持着透明的关系。具体说来,每每读她的文字就好像目睹草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儿,在晨光中曼妙灵动地起舞。无可否认,那是一种优雅怡和得“切近”性灵的“静穆”之美,这美是属于神性的。
——首夏《剔透的心灵资质——读艾玛》
初始只认为艾玛的散文别具一格,境阔不失深度,执情而不浅浮,后读诗歌也才道:好!或者亲近自然一直是艾玛内心的款曲,也只有深深的迷恋者才能把自然界的灵性纳于心湖。轻轻一击,一湖诗潮泛起。
《词语的角逐》《奠葬》《饥饿的季节》《图像与往事》……掩映着艾玛青春的心迹:有忧郁有隐忍有追求有失落,更见艾玛爱的深沉与其对世事、人性的洞灼,悲悯,以更大的包容才能为一切赞美、祝福,为生命的本真不断谱下动人的乐章。
——林华轩《木棉的春天》
第一次看艾玛的文字,便觉她的文字大气浑厚,绝无矫情。她的诗并不如她的散文流畅,却不乏光彩,某些闪耀的意象的力量,如擦肩刹那的惊鸿一瞥,须臾间让你动荡、惊骇。被她那些文字及音乐抚过的冬野,便藉以这十几个字春意俨然……
——远音《艾玛的麦田 》
有一种枯萎的黄叶,因秋风而扑落,而虚掩的门,也必定因春天而陡然洞开。四季轮回,繁花过后,千帆过尽,我愿,不舍这最初的回眸。
——花飞雪《读艾玛诗歌有感——有一种声音引领我穿越尘埃》
艾玛,本名王芳。毕业于师范院校,曾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后辗转于媒体与教育行业之间。一个行走在人生边上的人。“漫步于幽林之中,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探究的问题”“人必老,没有追求和思考者,更易老,老了更是无边的苦恼,上帝撒下拯救苦恼的种子,比方艺术”。写作,为其苦受其荫,而其犹未悔。
哲思独语的芬芳——读王芳散文有感
沈阳大学 张学亚
王芳可以算作当年较早的文学“网红”之一。正如她在散文中写道的那样:“网络,是这世界不小心介入的一片树叶,整个世界原始秩序由此彻底打破,生命固有的形态发生各种迁移。”“我内在安静凝固的生命元素急剧膨胀,清澈奔涌,一碧辽阔。”(《落入静之湖畔的一片树叶》)“网络”如同一片树叶落入王芳人生的长河里,改变了她的人生状态,而她自己也犹如一片树叶,落入网络文学创作的大海,在里面尽情冲浪。王芳在散文、小说、诗歌、随笔、杂文、短章……等各种文体中自由自在地翱翔,可以说是样样出色。仅仅读她的散文,你就会感觉到她充满哲思的芬芳和追寻理想的光芒。
王芳是一位头脑清醒、善于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作家。她对这个奇妙的世界充满了疑问。当她拿起笔来认识这个世界时,已经长成了一位愤世嫉俗的文学青年。世界是怎样的?在王芳的眼里是这样的:“我没有走过世界,我是一只纯粹的井底之蛙。我这么容易把一片井口大的天看作整个世界,容易把一片面包看作饕餮美宴,容易在一份笑容里茂盛滋长自己充盈的快乐。”《我是如此贪恋这个世界》。世界是偌大的,让我们看不到边,望不到头,更无法理解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可是有时候世界又很小。这个辩证关系,王芳也是在生活的磨练中逐渐认识清楚的。她说:“世界虽不在这里,世界却在我心中,在异龙湾心中。异龙湾的各民族兄弟姊妹将以澎湃的激情,纯真无染的快乐在呼唤世界。它要告诉世界,告诉战争,告诉饥荒,告诉灾难,告诉一切不平等,一切恩怨争斗:世界原本不是那样,而是歌,是舞,是爱,是美,是快乐,是自由,是大同和谐。”(《我是如此贪恋这个世界》)这就是她对世界的认识,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对世界美好的期望。“看清这世界,然后爱它。”——罗曼罗兰的博大是让人们站在高处俯瞰世界。(《云南初冬印象》)
对生命个体来说,看清世界,认识世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王芳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具有“从低洼处潜进生命的河谷”的能力,因此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她能够感知“奔波挣扎的人群的苦难,感知一切自然单纯本真和谐的生命逐渐消亡的无力”(《云南初冬印象》)。要爱这个世界,就应当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她说:“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再次站在生命的起点扣问。因为爱!因为不能不爱啊!”(《落入静之湖畔的一片树叶》)至此,王芳对世界的思索让我们看清了世界,也认清了自己的社会责任。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讲“三观”,如何认识世界,对待世界,就是三观中最重要的世界观。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是在世界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在《一面破碎一面春光》《愚昧之死》等多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的世界观都做了独特的阐述。
一个作家善于思索,对于她的文学创作是十分重要的。王芳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也会让我们受到启发和教益。
“生命该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这是我一直困惑而为之探寻的人生难题。这是一个尽情展现自己生命个体的时代,海涛喧嚣,人声鼎沸,我有些迷乱,我却始终将自己静置于隔岸观火的岸上,坐在生命的原始地带,守本真心,守着一份素朴,看周遭人情变迁,世事流转,想从中体悟出生命本质的意义来。”(《生命的堤岸》)“生命的本原是什么?这是哲学家的命题,我深悉不透,只知道在穿越世俗的简与繁,穿过物质的繁华与喧腾,人性的倾扎与忙碌,历炼过生命的煎熬与苦痛后,为寻找一种真情真性真质量的活法。”(《生命的堤岸》)
追求理想人格,是有良心、有思想的文人最起码的本色。王芳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叩问,不止一次撞击她自己和读者的灵魂。“这时代物质繁荣了,为什么我们的心灵反而却脆弱了?”(《论生命》)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怎样才无愧于生命?每一次思考和探索,王芳都会给出自己独特的答案:“活着,生着,就是何其美好的。最重要我们是否活得本真,自然。性定菜根香,心安茅屋稳,不管功利纠纷,爱恨情仇,世态炎凉,我们在积极入世之外,也应该有一份淡然的出世之心。”(《论生命》)“活着,作为,成就,关爱别人,关爱生命,没有理由轻视生命,也没有理由自绝。只有真正的博大,才可以洞见真正的生命的美好。”“强大,弱小,都是生命的本原,都可以释放生命最自然的光彩。”(《论生命》)
王芳类似的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对生命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和社会的分析,都是独到的。她告诉人们,生命的原本就是为寻找一种真情真性真质量的活法。“生命常常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便又是春暖花开。健康美好豁达明朗地活着,关爱生命,关爱别人,关爱人生,胸襟明亮坦荡博大,如此活出生命的绚丽多彩,方是生命的本真。”(《论生命》)王芳在散文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显示出她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强大。在(《虚掩之门》《思绪飘飞》《晨跑抒怀》《生命之禅》《云南初冬印象》《漫步大屯海》《生命之荒》等诸篇中,王芳对生命的思考愈加深入,答案也更加清晰。
王芳曾经离开美丽的故乡红河,应邀在省城报社做文字工作,她锐笔担当,才华横溢。正是远离故乡在外拼搏的这一段独立的生活,历练了她的心智,磨炼了她的意志,使她在风雨中成长起来,犹如一个破茧冲天的蝴蝶,再次展开了她美丽的翅膀,展翅高飞。这期间,她曾在寻寻觅觅中孤独面对自我,深刻思索人生,于是,便有了许多揭示人生的答案,为人追求人生理想指出了方向:“我们的生命穷尽一生寻找两个家园的归属:一是社会群体的归属,一是自我灵魂的归属。”(《被遮蔽的人生》)
世界纷繁,有光明也有阴霾,我们的人生应当先搞清楚自己是谁,其次是应当做什么。搞清自己是谁,是自我灵魂的归宿,搞清楚应当做什么,是社会群体的归宿。“当这两种身份得以完美契合时,人便实现了幸福的价值归依。”(《被遮蔽的人生》)虽然人生并不处处如意,不如意之处十有八九,该怎么修正自我,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对人生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她告诉人们:“原来,一切的不快乐,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被阴霾遮蔽,被蒙尘!阴霾与阳光,枯草与鲜花,丑恶与美好,构成这世界。世界,万象丛生,万物缤纷,何至于我们的心灵狭小到容不下一粒尘埃呢?”(《生命之困境与破茧而出》)
读到王芳人生理想的叩问、思索和回答,我们看到,经历了工作的磨炼,经历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她变得更加清醒,更加坚强了。她攀上了思想境界的高峰,眼前出现一片平原,她心胸更加广阔,也更加宽容,更加乐观了。她懂得了,“每个人的人生只属于自己,不管你曾经怎样繁华过,热络过。世事迷乱,一切皆是过眼云烟”(《人生,这场盛宴》)。王芳在收获丰硕的文学创作之中,也完成了内心灵魂的涅槃和确立了正确人生观。成了能够真正把握自己人生命运,义无反顾追求人生理想的强者。她自觉地热爱人生,自觉地用文字担当社会责任和构建自我形象,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便有了今天这样对人们有益的诸多文字。
自然界养育万物,周而复始。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自然,一切生灵将会怎样生存?人类是万物之首,当然也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当我们心情郁闷,情绪低落时,看看花,看看草,自然万物会给人们以心灵的慰藉,抚平灵魂的创伤。王芳生长在美丽的云南红河岸边,她热爱家乡,热爱自然。她经常漫步在红河岸边,享受大自然魅力的洗礼,她能够从中得到启示、灵感和动力。“弥天漫地的阴霾从天空厚重地垂下来,笼罩着天与地。四处的树木,花草却依然青翠碧绿,甚至灼热盛开的花儿还在草丛里、树荫上竞相斗艳着。枯荣兴衰,在大自然中成为常态的生存状态。那么,人世间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这大自然怀抱中的一尘一埃,我们为什么只看到阴霾的沉重呢?那离离原上依然碧绿的小草,正彰显着怎样不屈的生命,怎样生机勃勃,不畏严寒的坚韧与顽强!”(《生命之困境与破茧而出》)
王芳对自然的领悟是胜于常人的。她写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堂,常常是我品味生命富足的来源。这其中,没有一颗淡泊平静之心,无以从繁华喧嚣充满争斗的物质世界中品出自然,生命的个体趣味,品出那一份悠然见南山的丰腴与富足。”“人要时时从自然中悟得生命之趣,方能解脱尘世的牵绊与困扰,蓦然回首,会突然惊觉那个置身于排挤竞争,被物质利益逼迫得尖锐琐碎的自己是多么愚昧可笑,多么面目可憎。”(《生命之困境与破茧而出》)
在与自然交流中,她不断品味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同时也在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我从习惯于安静沉思到了习惯于不停歇地行走,以此来摆脱生命的空洞灵魂的孤寂,摆脱世俗的负累,以此来印证生命存在的多样性,无限存在的可能性,以此来延展生命丰富多彩的轨迹。亲临大自然,用心灵府邸寻找一种灵魂家园的东西,在大自然苍茫浑厚博大的内涵里,深深感到人的卑微和渺小,在大自然纯净怡人的景致里,徒然悲悯人心的狭隘与琐碎。在大海边在高山顶上在蓝天下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我们狭隘的心胸豁然开朗而无限博大……”(《生命之困境与破茧而出》)至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勤于思索、不断探寻的、自觉接受大自然洗礼的清醒的灵魂。她对自然界特殊的审美感悟,正是她把思想哲理和内心情感融为一体的结果。
王芳的大脑仿佛是一台哲学机器,除了对世界、对生命、对灵魂和大自然充满敬畏的思考和探索之外,她对人性心理的探索也是深刻的,全面的。
王芳曾经在寺庙附近租了间房子,偶然好奇的闯入,竟引起她无限的思索。
“庙堂里居然坐满了来朝拜的人,很多人看上去都是富有学养之人,穿着佛衣在庙堂里穿梭,口里念念有词,手里端着经书……”“我举目看去,几个和尚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男孩,什么让他们这么年轻就遁入空门?”“这个小小的寺院,远离城市,却终日香火兴旺,朝拜之人来来往往,烟火不绝。”“看着和尚们年轻并一脸淡然和安详的神色,身后红尘滚滚而过。佛与俗世只是一线之隔,在出世与入世之间,你是谁?”(《红尘》)
如今市场经济铺天盖地,就连以往清净的佛家净土也喧嚣起来。即便是在入世和出世之间,人性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人之生命中必然的孤独,许是人生就需要一些留白,而不至于太繁冗太负累太拥挤……人生才会留有多少意境与况味……另一种孤独则是因了自身内心与灵魂的充沛与丰腴,而实在不需太多外来的喧嚣涌入,自己主动选择的孤独。如此细思,孤独并非可怕也并非不是美的。”(《漫步大屯海》)
在王芳探索人性心理的时候,她对人性的孤独现象做了CT透视,她由一座寺庙、一些年轻的僧人和络绎不绝的香火这个所谓出世的人群,来探索和思考孤独的意义,她指出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人性心理的孤独都是不可避免的,是必然存在的。不是被社会需要的孤独,就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孤独,孤独是各种各样复杂人性为适应社会而存在的。“人心,是这个世界最单纯又最复杂的东西。古贤云:人心唯危,道心惟微。有时来自人心的力量要比任何武器有杀伤力,它甚至可以使人生瞬间崩塌。”(《一面破碎一面春光》)
在对人性心理的思考中,她特别关注对人性中的女性、爱情、婚姻进行剖析,而这种探索是十分有现实意义的。
王芳在对人性的探索中,从爱情、婚姻这几个方面出发,讲述了森下君和女孩的爱情故事,婷的故事,英子朋友的故事等几个女性的故事。她讲到了爱情对人生性格形成的影响:“爱情的力量是何其伟大,它让女孩在那一年承受生命,担当苦痛,坚忍地创造生活,从一个幼稚平庸的生命进入了另一种神圣光华的生命进程,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与情感的洗礼。”(《人性中的女性》)
“崇高和有价值地活着,成了女孩生命的最终信仰和追求。”(《五一随想》)
“有人因为真爱而丰富了一生,有人因为错爱而孤寂一生。”(《喧腾如寂》)
在《更具人性的女性》这篇中,作者对女性进行了讴歌和赞美:“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如果没有女人,这世界是否还尚存着爱的火与希望,世间是否会是干涸的沙漠。”(《人性中的女性》)在王芳笔下,女性最能体现人性中的真善美。而她自己就是女性中出色的一位,她是一个不停思考和探索的女性,她用女性细腻、温柔、严谨、聪慧的心灵,对人性、女性、爱情、婚姻以及什么是幸福都做了探索,让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清晰。
王芳散文对文学艺术的思索,是她感悟艺术的独语。当她从失去母亲的悲伤阴霾中走出时,她就坚定地重新拿起了创作之笔。她说:“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再次站在生命的起点扣问。因为爱!因为不能不爱啊!”(《我是如此贪恋这个世界》)因为对文学艺术深沉的爱,对文学艺术的崇敬之心,给了她勤奋耕耘的力量,她将文学艺术的种子撒向人间广博的土壤,收获了累累硕果。她说:“我为什么热爱文学?因为我爱这世界。”(《我是如此贪恋这个世界》)
王芳是个勤奋的耕耘者,她清醒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写了大量的散文、短章、小说、随笔等等,给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生产出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在谈到文学艺术的意义时,王芳说:“这一点点艺术的力量无可抵挡地直破心门,让我的思绪回到遥远青涩的青少年。撞击人灵魂的美是可以牵动一个人千丝万缕的记忆的,让那些掩埋与尘封的岁月,那些生命历炼过的感动浮出时光表面,唯那些真切闪烁的灵魂之火让生命显得丰腴饱满且可贵,生出活的价值和意义。”(《虚掩之门》)“我喜爱文学,文学是人学。我不希望社会进步导致人性的变异,人情的冷漠,心灵及情感的扭曲,精神家园的沦丧。我期望真、善、美。期望人与人之间真诚,互助及关爱,其乐融融,没有仇恨,声杀以及绝灭。”(《幸福,快乐,并行走着》)
王芳不仅热爱文学,对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也是颇有研究的。她知道艺术之间有相通性,可以互相启示,互相影响,互相衬托,互相融合。她写道:“无论古典还是现代,无论民族还是西洋,音乐给予我美的熏陶,给予我情感的补充,是广阔的,丰富的。在一切乐器中,我喜欢民族的笛的婉转,萧的幽远,埙的苍凉浑厚,古筝的典雅。在西洋乐器中,我陶醉于钢琴的细腻清悠,也喜爱小提琴的悠扬,缠绵悱恻。”(《穿越林海的幽深峡谷》)她不仅能够听懂和欣赏音乐舞蹈语汇,还指出了文学同音乐的关系:“音乐与诗歌一脉相承,它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左右了我的诗歌写作。或者说,我很多诗歌都是在旋律中完成的,完成了我对自然,对爱,对世界广阔而丰富的想象,孕育了我丰厚的情感。”(《穿越林海的幽深峡谷》)她把自己对文学艺术的人生体验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并且指出了音乐的教化作用:“音乐是人类精神艺术这盘盛宴中一道佳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唯音乐无须解释直达人们灵魂。优秀的音乐一定是根植在生活的土壤上的,不朽的艺术依然是透过表层穿越伟岸。浮华而绚丽,媚俗作秀的只是流星,让你营养不良的更是瞬间即逝……”(《关于音乐艺术》)
至此,我们对王芳的散文创作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看到了一个大概的轮廓了。当然这里所提到的只是她文学创作的一小部分。她的诗歌、小说、杂文、随笔以及短章《思路花语》更是引人入胜,精彩飞扬,文辞灵动。可以说她是一位比较成熟、比较全面的作家。她的作品总是能够让读者获得启示、鼓舞和力量,她给读者一场文学艺术的盛宴,让读者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品味无穷。
一篇好的散文,不仅仅是满足于对现实的叙述,还应当站在时代思想的巅峰,对社会问题做出深刻的思考,并且给出自己实践体验的独特答案。王芳的散文,就是这样的美文。她对世界、社会、人生、生命、幸福、人性、女性、爱情、婚姻、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诸多艺术课题,都进行了广泛的、充满哲理的思考和探索,她的思索完全是自觉的,来自于社会现实的。她的体验是深刻的,独特的,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充满了真善美。
当今的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当人们满足于经济落实的期待时,理想贬值、梦想破灭,各种现象的“人的异化”,使很多人迷茫、感伤,甚至丧失自信。人们在迷茫的同时,也在深入的思考;而文人则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铁肩担道义”的情怀。改革开放多元化的思潮,为人们面对现实的思索开阔了视野,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王芳愤然挥动她力透纸背的劲笔,把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广阔思索真实记录下来。王芳说:“喜欢一个作家,首先是他呈现出的丰富多样性,独特性,是他灵魂广博的思想天地,富于自由独立的创造性。打破一切常规,站在独立自由平等的人格状态下的创作,给人们与社会带来血液、营养以及启示。”(《关于写作》)王芳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创作出自己独特话语的作家。多年来她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同其他文体相比,散文是一种无固定模式的文体。它不必考虑诗歌的韵律,戏剧的情节和矛盾冲突,小说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是作者最能够自由发挥的宽松写作,真正好的散文不是散文作家费心写出来的,而是从笔下自然流淌出来的。王芳的散文就是如此。
2019.10.20.于沈阳
散文辑
002 /落入静之湖畔的一片树叶
004 /漫步蒙自红竺园文化走廊
006 /生命的堤岸
009 /沉重、庄重,愿万家同欢
012 /逃逸
015 /拾遗
018 /菲及她的木楼
021 /被蒙蔽之现实
023 /遗世的诺地卡
026 /虚掩之门
029 /人生这场盛宴
032 /桥香园之醉
034 /风之华,静默
036 /我是如此贪恋这世界
039 /雨中的前生今世
042 /水在说
043 /生命之困境与破茧而出
047 /湖畔美丽的童话
048 /临安临安
051 /声音
052 /没落的生机
054 /更具人性的女性
057 /温暖逐次盛开
059 /被遮蔽的人生
062 /思绪飘飞
064 /论生命
067 /三月的红河
069 /个旧的阴山
071 /云南初冬印象
073 /生命之禅
076 /生命之荒
078 /穿越林海的幽深峡谷
080 /多么怪异的世界
082 /醉千里——异龙湾花腰民族歌舞节抒怀
084 /轻描淡写
085 /世外之境
087 /幸福,快乐,并行走着
092 /如此夜壶
094 /秋风凉
095 /破裂的瓷器
097 /风,沙子
099 /喧腾如寂
102 /纸片
104 /英格玛英格玛
105 /从这里到那里
108 /繁华背后
110 /关于鸟的印象
112 /不死鸟
113 /幸福的真谛
115 /北地
117 /关于音乐艺术
119 /漫步大屯海
121 /读博杂记
124 /唯留“残痕”在人间
126 /杜尚的简约主义
128 /焦点
130 /碎片
132 /语言,诗性,朴素性
134 /从萧红想到的
136 /为什么不能言败
138 /矛盾构成的时代
140 /写作状态
142 /都市人的脸和少数民族人的脸
144 /权利意志——虚妄与疯狂 彼岸真理
147 /片段
150 /电脑时代的语义象征
151 /愚昧之死
153 /写博有感
155 /哈哈镜:大话物欲时代人欲
157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159 /一种英雄情结的历史使命
162 /一封旧书
164 /关于写作
167 /诗歌的窘境与困境
171 /梭罗:大自然的圣教徒
176 /短章
思路花语
186 /思路花语
短小说辑
209 /救援
211 /流年安详
218 /那一季风华
230 /怀想那个叫雷锋的男子
诗歌辑
235 /低下头去
237 /旷野之光
240 /断章
243 /写给毕业班的孩子
245 /游牧
248 /光的诗篇
251 /词语的角逐
254 /一种姿势
256 / 这场相遇
257 /回归
259 /雕刻
261 /晨歌
262 /关于云南
264 /写在五四青年节
265 /原野
266 /遇见
267 /短诗三首
269 /自然之歌
271 /终结与开始都一起疯狂茂盛生长
273 /多事之秋
274 /暮歌
275 /旅途
277 /梦寐
279 /聆听鸟鸣
280 /诗人
281 /秋雨吟
282 /诗性,朴素性
283 /朝圣
284 /诗学·以孩子之名
285 /虚无之身
286 /宁静之书
287 /旅途
288 /赠海涛友
289 /在雨中
292 /图象与往事
296 /蓝调
298 /无岸之心
300 /向上看,花瓣
302 /非政治语系(组诗)
307 /青海青
309 /竖琴刚刚奏响
313 /迷信
315 /在世界之外
316 /美丽的红河
318 /赠友人郭玲
319 /秋收赋
320 /故乡
321 /被一朵花唤醒
322 /春天
323 /漫步者
324 /草原牧歌
325 /写意
326 /断章
329 /楼兰曲
330 /零乱的足迹
332 /哈尼新娘
333 /五月之歌
335 /力量
336 /致远山君
337 /哭母亲
339 /后记——拯救苦恼的种子
落入静之湖畔的一片树叶
静,首先是一首诗歌,其次才是哲学。我在红河安静了很久,像冬眠蛰伏的动物。我的生命在娴静恬淡中凝固了很长世纪,如置身世外,遗世独立。这样的静态生命由诗歌进入哲学,静观天地与人世。
直到远方朋友的到来,直到一件件令我错愕的际遇的到来。命运、际遇,瞬间改变生命固有的形态。澄澈之湖转眼波涛喧嚣,一碧青草转眼杂乱无章,一切固体形态成为四处奔涌的流体……
我由安静的文字,壁上的画,瓶中的花,笼中之鸟,闲静的琴,滞留的湖,转眼变成沸腾的河,奔流的泉,振翼的鹰,流动飞跃的旋律……
诗人晏榕说:一片树叶的介入会使整个世界发生变化。他说,这是一种秩序。
一些树叶在这个炽热的夏天落下,世界急速发生变异,一切静止有序的秩序正渐行被悄然打破。移动,流动,飞升。思想,文化,艺术,意识形态与物质世界,这飞速急变、丰富多彩、旁杂繁陈的世界秩序发生惊人的转化。我看到万物生息,自然交替的舞蹈、音乐。我内在安静凝固的生命元素急剧膨胀,清澈奔涌,一碧辽阔。网络,是这世界不小心介入的一片树叶,整个世界原始秩序由此彻底打破,生命固有的形态发生各种迁移。
我容易安静,我一直坚守安静。可我听到了滔滔江河的声音,我的欢笑与我的言词如高山流水喷薄而出,如碧绿的草,澄澈的湖,碧蓝的天,萌芽的种子,满大地撒播。我居然不知道我也可以这样斑斓多彩,成为火,成为鹰,成为奔跑的无缰之马,成为奔腾的泉水,成为一望无垠的草原……
我曾经拒绝成长,拒绝这树叶的介入,世界的变化,对外一直充满坚强的抵御,我一直对裂变充满敏感的疼痛。我在世界丰满茁壮的生命形态中看到自己的羸弱、残缺。这个来自远方的青年如脱缰的烈马,从这个城市飞跃另一个城市。生命与激情的色彩,世界的踪迹,在他孱弱的身躯上炼狱般锤打,在他不羁的灵魂深处煎熬磨砺。这个焦灼迷惘的青年像一片树叶不经意坠入我平静之湖,纯净凝滞的生活秩序被打破。我睁开眼睛,不小心看到另一个自己,不小心看到世界,焦灼而纷繁变化的世界,眼里满是波澜壮阔。
从远方落下的苦难,从天空坠下的亮,从湖底升腾的火,从历史穿越而来的夜,从草原卷来的沙……,因一片叶子的介入,他与我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异,生命秩序的转移,生命的交响乐、交响诗从谷底升起。
我们曾经颠沛流离,苦难辗转,曾经大化沧桑,曾经历练而千疮百孔,却终将要因为对生命的敬仰敬畏,对精神高冈的仰望而挣脱苦难的羁绊,洞开天地。
生活的海涛依然喧嚣,我曾经从这个城市辗转到那个城市。我溺进生命的河谷,低头沉吟。我知道我其实一直静待着一些树叶的落下,这宁静之湖由此渐起波澜,泛起生命之光,生命之河因这片树叶的坠落而纷纷交汇,奔腾前行。
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再次站在生命的起点扣问。
因为爱!因为不能不爱啊!
这贫瘠的生命薄壤,因为爱,而辽阔;因为爱,而书写;因为爱而起身飞舞,承受荒凉与苦难;因为爱而喜悦这万物生息,纳宇宙变幻,四季更迭;因为爱而超越凡身的庸俗,抵达灵魂的饱满,精神的殿堂;因为爱,生命从安静纯净到奔腾涌动,丰腴饱满,万象更新,万物生息!
2007年7月4日昆明草就
梭罗:大自然的圣教徒
我们在这拥挤的世间寻找什么?在千年文明驯化的囚牢之外,是否还有更纯真自由的天空?我们正被铺天盖地的现代科技电子信息套牢,被消费主义袭裹着奔跑,肢解着身心。何以得救?如何得救?“在某个更为热情的季节,心灵世界会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一掠而过,在春天或秋天的想象里,一些思想乘着翅膀而来,但当我们抬头仰望时,却觉察不到思想本身的任何实质,我们长着双翼的思想已经变成家禽,它们不再长翅翱翔……
在那些欢歌盛宴里,在众声喧嚣、竞争的洪流中,谁真正逼仄地看到自己的原形,只不过是一只颓萎的家禽?这个酷热而焦躁的夏季,我坐在竹亭最安静的一角,头顶四角天空,散漫地读完了亨利·大卫·梭罗的《心灵漫步》。几乎任何一个艺术家都会涉及到自然,脱离了自然,任何艺术都是干瘪的行囊,所以自然激起艺术家们原始的创造力与生命的激情。纯粹的自然主义则把自然这一主题深入到人类文明的哲学高度,泰戈尔歌咏般对自然的吟唱,惠特曼气势磅礴的自然写意,齐美尔对自然的哲学界定,都曾经无限广阔地烙印在我灵魂深处,一呼一吸都长满自然的绿色,那是生命更广阔的延伸,我确信,我是靠着这些自然情怀在现代的钢筋水泥、高楼城墙中滋养生命的。
而读梭罗,却是第一次这么沉静而接近原始的荒蛮,第一次空杯而无条件地接受他。甚至,他许多异于这世界的妄言妄论让我惊得有些坐卧不安,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思想如一只蛮悍有力的手剥落了我身上一切现代的伪饰与虚空,我在这散漫、宁静、四处漂泊不羁的野人身上找到了知音之感,仿佛潜伏在灵魂深处那些梦境正被他轻易揭开,并层层叠叠展现于他的笔端。我就这样踏上他的轻舟,步着他恣意而漂泊的足迹而去,穿越北美洲的原始森林,广袤无边的大草原,涉过河流,山川,瀑布,由世界的东方朝世界的西方而去,朝密西西比河,俄勒冈州走去……
我原来是一只潜伏了很多年的野兽,生命里有着奔腾的血浆与山泉,有朝一日,会义无反顾地奔向密林与旷野深处。
“我想阐述自然的奥秘,相对于人类的自主与礼俗而言,自然是绝对自由与狂野的。”漫步一词可谓意境悠远,中世纪时期,乡间流浪的闲散者,打着前往圣地的幌子,在村里乞讨,后来孩子们喊:“来了一个圣徒,一个漫步者,一个朝圣者。”还有另一种说法,漫步源自圣地一词(没有彼岸或家园),梭罗将漂移不定的漫步者称为第四阶层,在教堂,国家和人民以外,带着永恒的探险精神,决不回头。——准备将“不朽的心灵”作为遗物。梭罗一生都在漫步,乡村,公路,森林,都留下他的足迹,他把漫步看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其必备因素是悠闲,自由,独立。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买到的,它只源于上帝的眷顾。“一个美好的清晨,他走进翠绿的丛林,鸟儿婉转动听的啼鸣回荡在耳畔!”而那些整日将自己限制在商店或办公室的人,让梭罗感到惊讶,惊讶于这样的忍耐力让他觉得几乎接近道德的冷漠。“试想,一个为保持健康举哑铃的人,竟没有去追求远方草原上潺潺的泉!”梭罗一句轻淡的嘲笑,却似一斧利刃从自然深处劈向人世的荒诞愚昧。
从小径,村庄,河流,一路漫步而去,路线向西方敞开,地平线上美丽的风景,那广阔的狂野与自由,一路激起梭罗对人生对世界文明的思索,从东方前行,去了解历史,学习艺术和文学,追溯人类进步的阶梯,走向西方,如同带着进取心和冒险精神走向未来,如同诗人曼奴、摩西、荷马一样,带着人类的文明走向自然与历史的纵深处。大西洋只是遗忘河,跨越它,便有一个机会将旧世界及它的制度忘记——这是一个漫步者充满诗意与朝圣般的英雄主义的抒情。
站在密西西比河河畔,梭罗穿越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而探索未来,并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荒野,是世界的保留地。西方文明,起源于荒野。我记得云南的诗人于坚在《丽江的荒》一文中也写过:其实荒是一种最有力量的东西,世界在开始的时候,是它的荒,最强烈地给予人类关于原始,关于永恒,关于存在的启示。于坚试图透过丽江的原始人文与自然景观的逐渐异化来诠释对原始生命的深层思考:荒是世界的母亲,而世界是荒的墓地。
梭罗崇尚一切狂野的自然的事物,他认为,生命在于狂野,最富有生机的是最狂野的。他是一切现代文明的叛离者。“文明的煽动,困惑和混乱,让我们感到压抑和窒息,我们似乎不适应这里的空气,每一分钟都像死亡了一般。”任何精细的装饰物,都会很快让梭罗感到烦恼和厌倦,他指引你走向沼泽,走向荒野最深不可测之处。而这里有大自然的力量,正是生命最富生机最接近美好之所。“你的精神提升了,你变得坦白,诚恳,热情而思想单纯。”
一个城镇被拯救,不仅因为其中正义的人,更因为有树木和沼泽围绕着它,这样的城镇更适合滋养诗人和哲学家。
“希腊、罗马、英格兰这些文明国家从远古的原始森林存续至今,只要土壤还未耗尽,他们就会延续下去。啊,人类文明,一个国家能有多少期待呢?如果有植被的土壤被耗尽,它只好被迫用先人的遗骸滋养土地。诗人用自己多余的脂肪维系生命,哲学家则用自己的骨髓延续生命。”
十九世纪的梭罗并非在制造危言耸听的炸弹,他的预言正在二十世纪的今天逐渐演绎成为现实.
《哈姆雷特》《伊利亚特》中最引人深思的是野蛮的自由与狂野,这正是所有经文和神话中真正愉悦我们的,就像野鸭比家鸭更灵活更美丽。
梭罗将天才视为一道野性的光芒,像闪电,偶然劈开知识的殿堂——而不是人类炉火里微弱与苍白的光。
大自然的野性之美激发梭罗对人类文明的想象,他认为使文学保持活力的,是奇异的想象,质朴的活力而永不衰竭,如希腊神话之所以比任何文学流传更久远更有活力,只因为它根植于富有原始荒蛮而独具野性和创造力的自然。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梭罗预言,唯有保留狂野风貌的美洲文学会激励世界诗歌的发展,狂野的事物,超越时间和进化的进程,它们是智力最庄重的改造。
“我们最宽广,最狂野,最富变化的母亲——大自然,她的美无处不在,而我们很早就从她的怀抱中脱离出来,进入社会。——一种被教化的文化,一个迅速走向僵硬的文明。”
而我们,只是被这僵硬文明复制的一个个精致僵硬的模具。
“我们吹嘘的所谓知识,只不过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的幻想,掠走了我们实际无知的优势,我们所谓的知识通常是我们真正的无知,多年坚持不懈阅读报纸——除了一堆报纸,自然图书馆还有什么呢?有时,我想对这个传播有益知识的社会说——去草原吧!你已经吃了这么长时间的干草,已经足够了,春天带来了碧绿的嫩草,牛群天性使然在五月奔赴乡间大草原,尽管我听说,一个怪异的农夫仍然把牛关在畜棚里,常年喂食干草。通常,这个传播有用知识的社会就是这样对待牛的。”
如此惊世骇俗却直指人世的观点,与美国散文家特纳提出的“我们正被自己的知识所毁”相似。“我们现在的文化是肤浅的,科学已经把我们的道德的超自然基础撤除,全世界都似乎沉迷在一种紊乱的个人主义中,而那种个人主义则反映着我们性格的支离破碎,我们正以空前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忙忙碌碌,但是我们究竟是往何处去,能否在那里为我们受困扰的灵魂寻得任何幸福快乐?我们自己也茫然不知,我们正被自己的知识所毁,那些知识已使我们陶醉于自己的力量,如果没有智慧,我们是不会得救的。”
梭罗与特纳都是那劈开人世的光芒,这光芒一定过于灼烈而让人类产生不适应症,但我们相信在天空和大地的广袤里,一定有着比我们梦想更多的东西,如同太阳穿过迷雾。
“于是,我们朝着圣地漫步,直到有一天,太阳比任何时候都辉煌,也许偶然的,它就会照进我们的心灵深处。伟大,觉醒的光芒如同秋日的河岸一样温暖,宁静而璀璨,它会点亮我们的整个人生。”
梭罗毕生都用朝圣者的姿态捍卫着大自然的美,启迪着人类生存的智慧。
而我深信不疑,任何铁笼都关不住鸟儿飞翔的欲望,人类只是一个偶尔迷路的孩子,他最终会回归自己的家园。
2010年6月11日。蒙自草就
救 援
雪弥天漫地覆盖了苍穹。狂风卷集着乌云,由天际呼啸而来,树林与山峰在寒风中瑟瑟颤抖,万物都瑟缩在洞穴深处苟延残喘,呼吸微薄。上帝要这世界灭亡,必先让这世界坠入万恶的深渊。
一座雪峰轰然崩塌,以决绝的姿势覆灭着树林。树林吱吱哑哑喘息,挣扎,轰响。无望的枝丫无措而挣扎着伸向四野。一串凌乱旁杂的足迹蜿蜒交错地延伸至一个洞穴。洞穴里发出阵阵呼号,将夜片片撕碎。漆黑的四野闪出一点点蓝光。“呜,呜,呜……”一串弃婴般无助的哀鸣弥漫在黑夜里,在这寂静的密林深处鬼泣般骇人。这声音来自一匹孤寂的狼。它身披白雪,在洞穴四周踱来踱去。灰色的毛在黑夜里发着赤目的光,幽蓝的眼睛狰狞地闪烁着火焰,充满愤怒、哀怨、无助。像要与寒冷的冰雪与狂风作一场殊死搏弈,以求一丝存息。但是它没有,它只兀自在洞穴周围来来回回盘旋,游走,反来复去,像寻找什么,或是遗失什么。它转而又匍匐下来,使劲啃刨着洞沿的岩土。土层一点点剥落,坠落下去。
死寂的洞穴里间歇不断地传来几声低低的哀鸣,嘤嘤的虚弱声转眼便被寒风席卷而去,淹没得无边无际。这匹倔强的狼重又立起,来回游走,发出尖锐的号叫。撕裂了寒夜。它突然显得暴怒,焦灼不安。跪下,立起,来回踱步,发出凄冽的号叫,周而复始重复着这单调的动作,却始终不离洞穴。
它抖动着被冻得发紫的皮毛,雪飒飒从身上落下,它的皮毛重又闪烁着银白色的光。它继续低下身,匍匐在洞沿,用前爪,用尖俏的嘴巴啃刨洞口的泥土,洞里的呜咽不断蔓延在雪夜里。狼的前爪开始渗出血迹。它无力地将身子往洞口挪移了一下,吃力地将前爪和头颅重新伸向洞口。它终于看到一双沾满泥巴的虚弱的前爪攀缘着伸向它,这是它的公狼,在大雪之夜,携母狼肆意奔跑中,不小心坠入了猎人设置的陷阱。
这双爪子吃力地想抓住来自洞口救援它的母狼的前爪,几次攀缘,终又坠落下去,溺入绝望。洞内与洞外的呜咽声此起彼伏,持续不断。雪纷纷落下,将这凄冽的哀嚎漠然淹没了去。
母狼不放弃努力,重新将身子慢慢往洞口移,试图再接近一点洞内挣扎和充满期待的公狼,它想尽了各种办法,用嘴咬住攀缘上来的公狼的前爪,用自己的前爪死命掐住,并往上拉扯。它粗重地喘息着,口里的气息如白烟焦灼地弥漫。洞穴太深,洞里的公狼身体笨重,再次坠落下去。母狼呜呜地哀嚎着,显出了空前的疲劳与无助,眼里焦灼与愤怒的光虚弱下来。
“砰”一颗子弹利箭般从密林深处飞梭而来,击中母狼的前额。它还未来得及挣扎和呻吟,头颅便沉沉地垂落洞沿,血液水一般流入洞口,一点一点滴在伸向它的公狼的前爪,并逐渐向四周浸透开去……一丝热气白烟般袅袅消逝在苍茫的雪夜里。
呜……呜……呜,洞口传来几声公狼衰竭的哀嚎,凄冽般穿破冰冷的黑夜。不远处传来一阵吱吱作响的皮靴声,猎人从密林深处钻了出来,幽黑里闪着狡黠的光,他将母狼沉沉地拎起来,又重重地摔在雪地上,看了看洞内挣扎哀鸣的公狼,发出战利者嘿嘿的狂笑……
雪越来越急,夜越来越深……
词语的角逐
一 词语的角逐
我需要仰望
才可以看到天空
密集的词语铺天盖地
以飓风的速度席卷而来
黑压压的云
肆意狂吠的乌鸦
在话语的森林里角逐中突奔
我轻易沦陷
不小心就落难
左右冲突
身陷囹圄
我以歌唱者的名义
寻找童真 处女之身
寻找泉水的源头
和一片水草最初的栖息之地
二 为爱作证
我保持喑哑
在这繁华的城市
一匹瘦弱的马的形象
为你坚守一片甘林
而饮尽最后一滴水
聒噪的鸟笼
话语的羽翼纷纷折断
铁皮鼓
藏着每一个闭口不愿提及的你
固执永不喧哗
三 请试着打开
打开这花蕾
打开这虚掩之门
打开这即将汹涌奔流的河
打开一切虚无
打开博尔赫斯的镜子
打开每一首音符飞跃的门阀
打开所有的我及夏花的灿烂
四 洪水
别向我哀伤
释放一只鹰的孤鸣
释放洪水
滔滔海天淹没我
淹没我仅存的羸弱
对于这世界
我缺乏足够的勇气
即使衰败已成定局
我仍以天空的姿势光照土地
一种姿势
一
我尝试以一种清澈的姿势飞翔
慢慢所有的面孔都生疏起来
在无人熟识的地方挖掘山泉
种植一片花园
安静地说一些不属于这世界的语言
唯有你可能感受到的优雅
你所熟悉的生活过于混乱粗糙
城市上空密布灰尘
人们千年来习惯在烟雾下过往
即使我试图抚摸
也触不到灵魂彼岸
我坚持这种姿势
看他们摇头
看他们迷醉轻笑
看他们吐口水
从我身边面无表情
走过
二
还有音乐和书籍
这仅剩余的价值
摇滚交响
关于激情和神话
都在沉睡。
越来越单纯
越来越惧怕
这世界过于繁华。
三
我因谁而来为何而去
终生为寻求这个答案
而永无答案
归去来兮
念天地悠悠
依在你窗口
并不怆然
聆听鸟鸣
你如果听到清晨鸟儿的鸣唱
就知道生命是如何从沉睡中甦醒
不错
这正是我们驻足于此的原因
留恋仰望久久徘徊
却无从寻觅她的踪迹
她俏皮婉转倏忽没了踪影
阳光照耀于大地之上
草尖上的露珠晶莹跃动
愉悦与爱恋穿越心间
这穿破阴霾与黑夜的啼鸣
欢快清脆如竹笛之乐音
她们招来更多的同伴
老人与孩子们成群随着她起舞打转
高声欢唱
不错
这正是我无限爱恋尘世的原因
图像与往事
一
如果山外有风
你不必惊慌
有一种破石的温柔
沉静得
令这世界痛楚
白驹过隙之处
你我总不经意擦肩而过
谙哑没有歌唱
只有孤独眺望着孤独
从没有拥抱过的温度
以文字穿越肺腑
一片错乱的目光
晶莹如露珠
跌落在心灵的叶片上
二
你一定有柔韧与深邃的感伤
否则为什么销声匿迹
凌乱的长发 决绝的姿势
悄无声息的奔走
与这世界隔绝的音符
你曾长久地停留在哪里
又从哪里寻找亘古遥远的怀恋
北方的春天与南方的歌喉
那些千年传说与被遗忘殆尽的事物
我只是在不经意中想起你
想起你如同想起这残破的岁月
时光的断章 日落与黄昏
那么悠远 沉淀 不堪重负
三
三月的彩云南
没有春花的烂漫
没有孔雀展翼东南飞
没有三弦与月亮的欢歌
只有呢喃
一些含糊不清的语绪
像子弹击中心脏
像雨从头上漂泊而下
从繁华地带
穿越芭蕉林
顺水落下
落下来
古老的祖先遥远的咒语
忠贞的誓言遗古的神话
蘑菇房上袅袅炊烟
潺潺不息的水车
铜鼓舞卷起岁月的尘埃
四
依在水边的女子
从每一片花丛中寻觅遗失的芬芳
那些脆弱的往事与鲜艳的青春
原始的马与奔跑的记忆
满天的桃花曾经在头上盛开
满世界的幽深被炽烈灼穿
满头的长发随风肆意舞蹈
田埂上种植着我们赤足的欢笑
我尝试把这远古最朴素的图象
当作彩云剪裁下来
装饰在你游子褴缕的衣上
为你慰贴与抵挡风寒
五
那繁华中的偌大寂寞
不经意碾碎了现代的哀伤
哀伤载不动滚滚喧嚣
喧嚣里沸腾着璀璨的谎言
荒芜的心盛不下笛声的清澈
盛不下葫芦丝的柔情百转
山寨里飘来的歌落满了泪水
年迈的阿妈不停歇地呼唤
别忘记回家的路
春 天
这城市美得让人心醉
夜从头顶垂下来,像一帘幽静的幕
把尘世外的污浊全然遮蔽
河水从身边安静流过。叮咚叮咚。谁在耳旁捣鼓着动人的童话?
我独坐在夜穹的树荫底下。享受和煦的风,浩淼的夜空。
满夜空璀璨的星。四围簇开的花。
想,这就是富饶。
思想对我说:每一片土地每一滴水皆是神赐
爱情对我说:时间流逝,而我在这里。
音乐对我说:尘世如灰, 我是每一条涓涓之河,穿越崇山峻岭与你相遇。
孩子对我说:他们争吵,而我微笑。
诗歌对我说:永驻你心,并与你舞蹈。
拯救苦恼的种子
在生活的大潮中翻滚摸爬,沉沉浮浮,在人生的路上苦苦追索,坎坎坷坷,终因了对文学的精神皈依,而使得灵魂在风雨中得以栖息、抚慰,未至夭折。从一个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个自然主义者,在对大自然的深情广阔热爱中,灵魂得以安宁、启迪,重获对人世的热爱。朋友去去留留,走走散散,人生的盛宴潮起潮落。有深情感动,有悲欢离愁,有相援相守,有背弃冷漠,要感谢文学,对我的不离不弃,方使得我于困境中得以仰望阳光,于迷雾中守得云开,于平凡人世中,洞得生命的天地。
未有建树,只有成长的痕迹,这些文字都是成长中留下的,仅作留存。某种意义上,这仅仅是自己在闲赋时间之余留下的一些无用之物。它有少年不谙世事的轻狂,有青春的理想与迷惘,有对人间真情的深情怀想,有对自然的热爱与歌咏。它们只是自己内心无可遏制的心灵火花。
这个集子本在十多年前就预备出版的。出版合同都已经签订,但终因种种原因流产。许多未曾谋面的文友也在当年就饱含热情为我写就这些阅评。文集没有出版,一直对热忱支持我的文友们深感歉疚。现在,感谢《湖北作家文丛》专辑约稿,感谢《读者·读点经典》的柳雁阳老师,让它终于有缘问世。让这颗倍感歉疚之心略感安慰!
要感谢我青少年时期的挚友乔茜,虽然她远在深圳,与我暌隔20多年未得相聚。但是:“王,提起笔来净化这肮脏纷乱的人世,你能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些光辉的语言仍然像永恒的光芒,照亮我贫瘠的生命,照亮我的一生,使我永无歇止地行走在书写的路上。虽然某种程度上我也许辜负了这份崇高的期望。
要感谢沈阳大学教授张学亚老师,《沈阳青年报》主编清水僧老师。与文字相遇,以文字相识,更以文字得到远方的恩师多年殷殷深情的关爱与鼓励,尤其深深感谢的是,年迈的张学亚老师不辞辛劳不顾身体的疾病,以深厚的学识与精彩文笔为我写下这篇评论《哲思独语的芬芳》。
感谢辽阳的首夏以丰沛的热情,精彩深厚的文笔,为我写就这篇精彩的《剔透的心灵资质》,她的渊深学识,掩不住的才华,甚至她长期于人海中的沉默,都让我为之钦佩,思念与叹惜。
感谢消失无踪的远在美国的涯岸轻愁朋友,也就是写就《木棉的春天》一文中的林华轩先生,没有你的厚爱,就没有这篇文论功底深厚的评论,十多年前你就为艾玛写下这篇精彩文评,今天才得以让其问世。而你却早已消失在我的世界中,消失于茫茫人海,无从寻觅,内心的愧疚、感激、抱憾都深如海。愿上帝会将此信息捎递给您,让我不安的灵魂得以稍许安慰。
感谢杭州的小斐,多年来给予我精神的鼓励与灵魂枚大深处的理解!
感谢未曾谋面的朋友远音、花飞雪,一起用深情而文采并茂的文字,为我留下精彩的阅评,为这些无用之文字添姿生色,着墨生辉!
感谢网络,让我认识许多才华横溢的文友,让我们于茫茫人海中却枚大灵魂处相通,感谢每一个从我身边经过的人,给予我鼓励关怀的亲人朋友,感谢于茫茫人世中彼此互放的光芒,照亮这贫瘠的生命与灰暗的生活。
因了文字,生命像一条河流,穿越了荒原、沼泽、荆棘,生命之林葱郁茂盛,馥郁芬芳起来,因此顿悟,文学并非是简单的手工活,它虽静默无声,清寂孤独,却终成为它的热爱者至死方休的生命纠葛,它记录生命,人生历史。在一个功利而物欲化的世界,它无足轻重亦无实际功用,但它却成为了一个书写者人生的终极价值与意义。“人必老,没有追求和思考者,更易老,老了更是无边的苦恼,上帝撒下拯救苦恼的种子吧,比方艺术!”(吴冠中)如果说文字有什么意义,也许这是它最后的意义。
《湖北文学》季刊
主 办:湖北省文化艺术交流协会
编 委:王育潮 汪子为 陂北
李韧 柳雁阳 胡人锋
秦风 雪域探客 蔡茂
张新平
刊名题字:方英文
主 编:柳雁阳
副 主 编:蔡茂
特约编辑:彭可 桂龙飞
编辑部主任:张晓莲
编辑/版式:晴川 小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