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得更聪明?

本文共有 52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这个标题可能看上去有点标题党。

不过我希望你耐心看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日常生活中,你的身边一定有过这样的人:

看待问题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重点和本质;

思维特别敏捷,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总能很快提出解决方案;

总是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出的点子,提出新的可能性;

……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聪明呢?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力比较高吗?

尽管智力的确有很高的遗传相关性(0.8左右)(T.J. Bouchard, 2013),但这并不意味着「聪明是天生的」。

很多人容易混淆「智力」和「聪明」。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高的智力,只是意味着你在记忆、理解和调用信息时,速度更快罢了 —— 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聪明」。

就像你长得高当然对打篮球有优势,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NBA,你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才能打篮球。

实际上,除了一部分最前沿的科研工作之外,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挑战和任务,并不需要我们具备多么高的智力。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

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方法和训练来实现的。换言之,「聪明」,事实上是一项可习得的技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5种聪明人普遍具有的特征,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方向。

1. 有序的思维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聪明人」的特征,那我会选择这个词:有序。

假设我们把大脑比作一个仓库。那么,可以这样理解:

聪明人的「大脑仓库」,它的容量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大,储存和调取物品的速度也不一定更快,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它拥有一套高度有序的、成体系的仓储方式,从而可以实现:

1)在相同的空间里存放更多的信息;

2)调用信息时能够更高效地找到对应的内容。

仅此而已。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大脑在处理问题时,会采取一个根本性的策略,就是:先整体,后局部。

什么意思呢?展开来说:当大脑面临一个新场景时,它会从记忆里调取「整体上」跟这个场景最相似的情况,再着重去关注两者那些不同的地方,最终提炼出一套应对方案。

这个策略就叫做「模式识别」。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国际象棋专家跟新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大脑中储存着成千上万的棋局,每当碰到一个局面,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当前的局面对应哪个棋局」;而新手缺乏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孤立地思考和计算当前的局面。

另一个例子是:为什么有些人解题更快?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计算速度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模式」,可以快速判断出「这个题目跟哪个类型最接近」,从而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本质。

所以,对于一个思维高度有序的聪明人来说,当他遇到新问题时,大脑是这样的:先找出最接近的模式,再对这个模式进行参数微调,来适应当前的局面。

反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的思维是碎片的、无序的,那么大脑就只能把多个碎片拼凑成一个整体,再对这个临时的整体进行微调 —— 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1)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在整体的拼凑上;

2)拼凑的过程往往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彼此冲突和矛盾的。

举个例子:2018 年发表在《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发现:跟普通人相比,聪明人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更简洁、更有序,从而使用的效率更高 —— 这被称为「神经效率假说」。(Genç E et al., 2018)

见下图:上面是普通人的大脑,下面是聪明人的大脑。

可以看出:下图的神经元连接,实际上比上图是更少的。那它为什么会更有效呢?原因就在于:它的神经元连接更紧密、更像一个「整体」,从而可以避免大量无谓的能量和时间浪费,快速地提炼出「模式」。

我们可以把智力大致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所说的智力都是指前者,也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但实际上,对于「聪明」而言,后者可能更加重要。

因为流体智力是有上限的,大约在20多岁达到高峰,随后保持平稳,到了老年才下降;而晶体智力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对我们的作用也更大。

因此,许多「天才」总是会在20-30岁之间提出突破性的理论和创见,这是高智力者的特征。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去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 而这,就是晶体智力的范畴。

也就是如何优化知识的储存和架构,使得它更加有序,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调用。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更有序的大脑呢?

可以参考:

思维之熵

如何保养好大脑?

另外,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整合。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可能是阅读学习,可能是实践反馈,可能是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最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只顾着「收集」,而从来不去「整理」。

这种情况下,你的信息储存,就是高度碎片化的。所有来源、所有时间、所有领域、所有优先级的信息被杂乱地储存在一起,这样自然难以持续,难以被利用起来。

因此,我有一个践行了十几年的习惯,就是不断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把碎片信息重新梳理成整体,比如:

关于某个主题,我都知道什么?我积攒了哪些关于它的知识?

关于某个知识,我能够如何把其它的知识点跟它建立联系、创建连接?

关于某类情境,我都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实践?总结出了哪些方法论?

这是使得大脑变得更高效、更有序、更「整体」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2. 发达的前额叶

有序的思维,确保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能够更高效地作出分析和思考。但大多数时候,除了这一点,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和干扰我们的思考能力。

那就是情绪。

熟悉投资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在投资中,特别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多么强的思考能力,而是你要能够克服你的情绪 —— 无论是对赢的贪婪,还是对输的恐惧。这样才能做出更加理性、更加长期的判断。

不仅仅是投资,其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明明知道了道理,但到了关键时刻总是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你被情绪夺走了大脑的控制权。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大脑中有两个部位在不断地争夺控制权,一个是前额叶皮层,另一个是杏仁核。

前额叶皮层是我们的控制和注意中心。它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

而杏仁核是我们的生存和情绪中心。它特别敏感,又特别活跃。当你遇到危险、失败和损失时,这些情境就会被杏仁核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当你面临相似的新情境时,它就会活跃起来,从中调取出对应的记忆 —— 从而,使你感到恐惧、愤怒和焦虑。

它的使命只有一点:让你远离危险,越远越好。

因而,如果你被它所挟持,你就很容易作出种种短期有利、但长期不利的决策,偏向于保守、安全和「不行动」。

这一策略在远古时代是好的,毕竟遇到危险可能就把命丢了。但到了现代,由于恐惧而停下脚步,很多时候只会导致我们错失良机,停滞不前。

因此,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知道要做什么,就是不去行动」的坏毛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杏仁核告诉我们:行动了,可能会有坏结果。

什么样的坏结果呢?比如受伤,耗费资源,遭遇不确定性,短时间内表现和产出降低……诸如此类。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皮层跟杏仁核是互相抑制的。杏仁核活跃时,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从而使得你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地思考问题。但反过来,当前额叶活跃时,杏仁核也会被抑制,从而使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思考。

这就为我们的「理性思考」留出了空间。

因此,一个聪明人必备的素质,一定是足够强大和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只有当你遇到挑战时,能够第一时间激活前额叶皮层,来抑制和平复你的情绪反应,你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理性、有效的决策。

那么,如何锻炼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呢?

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说:用得越多,它就越发达;用得越少,它就越弱小。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就需要在生活中多去锻炼它、使用它,让它不断变得更强大。

比如:

多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中有专门负责社交的部分。也就是说:社交需要依赖于前额叶,而反过来也能强化前额叶。

多阅读系统的、复杂的文章和书籍。这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的集中能力,强化前额叶的功能。

产生情绪时,不要立刻行动,而是先接纳情绪,先思考,再行动。

我们对大脑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它的训练。如果你经常任由情绪主导你的行为,你就相当于在不断告诉杏仁核「你是对的」;

反过来,先思考,再行动,就是不断在强化前额叶的控制权限,让它变得更有经验。

只有把控制力和有序的思维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做出真正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3. 更高的认知空间

什么是认知空间?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台」。更高的认知空间,意味着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思考素材」。

要注意把认知空间和工作记忆区分开。尽管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恒定的4个单位(Cowan, 2001),但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塞进」这4个单位,让大脑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素材。

具体而言,认知空间意味着什么呢?

1)把信息进行压缩编码的能力。也就是让每一个单位的信息,具备更高的信息量;

2)把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能力。也就是让这段信息更不容易被大脑清理出去。

举一个例子:假如面对一个问题需要考虑10个因素,那么,高认知空间的人,就可以同时思考和处理这10个因素,去注意、发现和考虑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从而更容易从整体入手,找到一个更优的答案。

而低认知空间的人呢,他无法同时处理这10个因素,只能先处理1-5,再处理6-10,再处理1-5跟6-10的关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就很容易丢三落四,忽略一些细节、要点,以及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可能也会发现:这实际上,也是影响记忆力和思维有序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压缩」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也就意味着:

1)信息之间的联系增加,从而使你更容易记住更多信息。

2)信息已经经过你的「预处理」,从而更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认知空间呢?

分享几个我常用的、特别有效的办法:

1)回想练习:我刚才读到了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两点。一,是提升自己「打包压缩」的能力,让短时记忆能够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二,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信息已经漏掉了?我能否把它们找回来?

试一试:读到这里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的全文,问自己:文章讲了什么?我能否把前面的大意复述出来?

2)理解练习:它的内部逻辑是什么?

什么叫内部逻辑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点可以分成三个小点,我不会单单记住这三个小点,而是会去思考:这样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每个点的原理和支撑是什么?它跟之前讲过的内容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你「强行」拓宽认知空间的局限,让你能够看到更全面、更复杂的角度,从而让大脑习惯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3)联想练习:我能够联想到什么?

这个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你打开思维和视野,锻炼注意力在内部和外部之间来回切换,并把这种切换储存在认知空间里的能力。

这三个练习,并不那么容易,刚开始你可能会很不适应,但慢慢来,建立了这种习惯之后,你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纤毫毕现」的愉悦感。

4. 灵活的共情能力

前面三点,都是针对个人而言。而这一点呢,是针对群体和社交。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提到「情商」。其实情商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和状态,并且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的能力。

大体来说,也就接近于「共情能力」。

但为什么是「灵活的共情能力」呢?

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共情能力分为两种(Simone G, 2009):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我们要培养的状态,其实是高认知共情,而非情感共情。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情感共情系统主要位于前岛叶和中扣带皮层,它会在我们心中唤起类似的感受,让你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

而认知共情主要跟 DMN 网络重合,它能让你快速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境,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Walter, 2012)

如果过多采取情感共情的话,会很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情感过载。

你会经常感受到情感的侵入,不断产生情感和心理波动 ——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它会造成心理的超负荷。

另一方面,情感共情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而导致情绪接管大脑,作出种种不理性的判断。

反过来,认知共情可以让你在不危及自己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实现双赢。表现到生活中,就是你能够冷静、妥帖地判断形势,并有效地安抚别人,说服别人,影响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

所以说,一个聪明的人,不仅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能够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共赢 —— 不仅仅是让自己获益,也让身边更多的人从这种聪明中获益。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共情能力呢?由于认知共情跟 DMN 几乎完全重叠,所以,一个办法是:通过练习 DMN 网络,来锻炼认知共情能力。

什么是 DMN?可以参考:

总是容易想太多,怎么办?

具体怎么做呢?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

每天抽出10-15分钟,跟身边的人聊聊天。试着去聆听和理解他们,无需急着给出解决方案;

每天抽出半小时,思考、总结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什么」,把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跟自己对话。

留出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拒绝外在的信息摄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让思绪进行整理。

感知当下。试着多问问自己:我现在听到、看到、触碰到什么?我想到什么?让思维专注于当下的感知,来梳理我们的大脑。

你会发现,这几个练习,都要求你「慢下来」。

因为,慢下来,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彼此的内心。

5. 开放的心态

最后一个点,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局限于自己现有的世界,而是抱持着「接纳」的心境,接纳更多的观点、信息、可能性,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系统。

这包括:

1)保持审视和批判: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跟我相同的观点一定是好的吗?跟我对立的观点一定是坏的吗?

2)保持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我是不断在成长的,一切经历都会成为我新的经验。

3)保持谦逊和学习:知道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加敬畏和尊重「知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不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再反过来倒逼自己去输入、学习,让自己的心智世界变得更完善、更丰富。

「聪明」永远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和你共勉。: )

——  闲聊时刻  ——

1)关于工作记忆的容量,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不是7加减2吗?」其实这是一个已经滞后了20年的观点。早在 2001 年,Cowan  已经修正为 3-4 了。近 10 年的研究也基本不关心这个问题,而是聚焦在「为什么是3-4」和「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模型」(如连续模型)上面。

2)「智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光是智力的分类模型就有好几个,也一直有争议。所以实践中一般用两种方式来衡量:一是韦氏量表的测试(主要针对儿童,且效果也只能作为参考);二是采取类似学业水平成绩、任务表现等方式来衡量。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智商测试」基本都不靠谱,大家不要在意。

3)聪明很重要,但当然并不是一切,行动力也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去年年底写过好几篇关于行动力的文章,可以参考:

往前走,别害怕

停止内耗,做有用的事

别多想,去行动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

如果觉得本文有用,欢迎给我留言、在看、分享,给我一点反馈喔。: )

我把 2020 年的文章做了一个合集

方便你需要时翻看、查阅

(0)

相关推荐

  • 《情商1》读书笔记:情绪失控

    海马体 人脑海马体的功能是负责记忆事实,而杏仁核的功能是负责记忆情绪,海马体让你认出表姐的脸,而杏仁核则会提醒你是否喜欢她. 大脑有两个记忆系统,一个用来记忆普通的事实,另一个用来记忆刻有情绪印记的事 ...

  • 吴杰、刘超: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下的情绪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7  文:吴杰.刘超 来源:信睿周报(ID:TheThinker_CITIC) 情绪是心理现象中最丰富的部分.但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情绪的主观性导致相关测量和实验操作 ...

  • 当我们冥想时,我们的大脑在做些什么

    通过在大脑中描绘新的方法,正念可以把我们的头脑从混乱转变到平静的状态.不久之前,大部分人们都认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大脑是静态的--当到达一定年纪后我们的神经回路是长期不变的运作的.十或二十年前,我们开始发 ...

  • 人类与生俱来就怕黑!科学家终于找到答案:光线能够抑制大脑活动

    人类对黑暗似乎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尤其是在儿童身上.那么为什么人类会这么害怕黑暗呢?科学家终于找到了答案. 据外媒报道,发表在<PLoS One>上的一项新研究,通过分析人类大脑活动在 ...

  • 冥想有益于您的脑力和情绪的15种方式

    这些天,您感觉像个机器人. 您将精力拖到工作上,必须与老板打交道. 您今年又忙于尝试赚钱比去年更多. 您回到孩子那里来,他们总是需要您提供一些东西,而房子周围需要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没有给您任何时间与您 ...

  • 抑郁症痊愈后,一个人的性格会发生什么变化?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很多人都很好奇:抑郁症康复后,我们的性格会发生变化吗? 之前在医院的时候,有一个大学女孩,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的经历或许可以很好地回答--抑郁症痊愈后,性格会发生什么变 ...

  • 焦虑在大脑中是如何运作的

    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我们可以看到宇宙的过去,夜空中的那些恒星大都是几十年前或者几百年前的样子.另外,我们还能看到两百多万年前的河外星系.借助天文望远镜,我们甚至能够看到几十亿年前甚至上百亿年前的星系. ...

  •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六个秘诀,重塑你大脑的潜能

    你觉得自己的大脑,有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力呢? 脑神经学家对大脑的最新研究表明,我们需要通过特定的步骤,才能够更好发挥大脑的潜力. 这些步骤就是: 1,正确理解大脑的运作机制: 2,通过启发心智的方法,保 ...

  • 【祝酒辞大全】让你变得更聪明《客套话艺术》

    【祝酒辞大全】让你变得更聪明《客套话艺术》

  • 对未知的言说,可能会让人变得更聪明

    昨天写的一篇小文又被封了,其实我已经强调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也觉得我是一个"老实人",而且我以为康德也并不是在证明有上帝的存在,而是在试图证明空间与时间有限和无限的.以及因果关系等 ...

  • 按照这七个方法行动,你会慢慢变得更聪明和更健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腾出足够的时间,去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及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 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让自己处于精神健康的状态. 什么是"精 ...

  • 脑科学博士池谷裕二:让大脑变得更聪明的方法

    本文要点: 日本脑科学博士池谷裕二:大脑何为"聪明",首先了解大脑的本质是什么,大脑的本质机能在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大脑联系事物的能力就会以乘方的形式飞速发展 ...

  • 让你变得更聪明的五个行为,激活你的大脑,提升认知能力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越活越聪明,而有些人则随着年纪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蠢呢? 脑神经科学已经证明了,人的大脑是具有可塑性的.虽然这并不是指我们的大脑只开发了10%的潜能(这个观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 ...

  • 如何才能变得更聪明 哪些偏方让你变聪明

    河北读者赵先生问:我儿子9岁,上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邻居给了我一个"聪明妙方":荷花梗晒干磨末,同何首乌滚水冲服代茶饮,说是能让人变聪明.这个方子管用吗? 中国中医科学院博 ...

  • 大脑360的好搭档——运动,和认知能力训练联袂将大脑变得更聪明!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生命在于运动." 毛主席也曾说过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从字面上来理解,好像大脑和体魄是分开的,其实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有氧运动对大脑的发育成长和神 ...

  • 如何让孩子后天变得更聪明,这三个成长期,家长不容错过

    在我们小时候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多懂事,多听话,几何时,我们也幻想能够成为别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的地方就必然会有情感和比较,当两个同样的事物放在一起时,人们就 ...

  • 中国疫苗领先美国!武契奇接种后乐开花:之后我可能会变得更聪明

    据塞尔维亚多家媒体报道,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该国东部的马伊丹佩克市鲁德纳格拉瓦村的防疫站,接种了第一剂来自中国医药集团的新冠灭活疫苗.武契奇的接种过程受到了塞尔维亚境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接种完后,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