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工巨头剥离非核心业务情况简析
平头哥在之前做过对全球化工巨头未来新材料产业的战略布局分析,《一文看懂全球化工巨头在新材料领域的战略布局》如有需要可以点击浏览。从分析文章中可以看到,全球化工巨头未来长时间的发展战略,主要在新材料产业战略布局,而前提是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
为此,平头哥调查了目前全球化工巨头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内的非核心业务交易情况,其中在过去3年中,全球化工巨头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其中2020年全球化工巨头非核心业务剥离金额超过了160亿元,占比超过75%。另外,在2021年第一季度,全球化工巨头对非核心业务剥离金额已经超过了35亿美元,整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预计2021年全球化工巨头在非核心业务剥离的交易金额将会超过160亿美元,呈现继续高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过去3年的非核心业务剥离交易记录来看,从2019年至2021年期间,全球化工巨头在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交易记录达到19起,其中2020年交易记录就达到了11起。平头哥认为,全球化工巨头在非核心业务上的剥离交易数量,预期未来仍将继续增长。
平头哥认为,在2020年低油价周期中,国际石油巨头普遍面临资产估值降低、股价下跌、经营资金链条紧张等困境。为了维持现金流中性、重塑资产负债表,予以给投资者一定的业绩展示,全球石化巨头多会选择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予以削减投资和压低成本。并且,这种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策略,对全球化工巨头的短期运营具有良好的效果,被全球化工巨头所普遍采用。
平头哥根据近3年全球化工巨头在非核心业务剥离情况看到,全球化工巨头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存在以下特点:
其一是买卖资产不均,公司规模大小不一。全球化工巨头为了剥离非核心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率,提升投资回报率,交易市场上以资产剥离为主,很少会出现大规模企业并购的情况,所以就形成了大公司卖资产,小公司买资产的现象。
其二是由于2020年的低油价,导致全球化工巨头在运营期间资产表现不佳,而全球化工巨头利用非核心业务的剥离,进行了资产的聚焦和战略的校正,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快速形成产业聚焦,从而有利于化工巨头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其三是全球化工巨头利用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提出了公司核心业务和核心区域的概念,针对核心区域的核心业务、核心区域的非核心业务、非核心区域的核心业务、非核心区域的非核心业务四类划分,按照项目优化排队的思路,提出资产剥离的现实选择和潜在目标。
其四是全球化工巨头利用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提高了对核心业务和核心资产的重视,从而展示出核心资产和核心战略资源都是“非卖品”的事实。
巴斯夫在2020年剥离了其颜料业务,将此业务销售给日本DIC,销售金额为11.5亿欧元。从2019年开始,巴斯夫财务业务收入出现了下降,主要是由于单体价格、异氰酸酯价格和聚酰胺价格的下降导致的。另外,全球汽车工业的增速放缓,也是导致其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
2020年亨斯迈将化学中间体和表面活性剂业务业务进行剥离,销售给Indorama、Ventures,销售金额为20.76亿美元。亨斯迈通过此次重大交易,亨斯迈将大幅减少资本密集型的上游资产,进一步增加业已足够强劲的现金流,并得以进一步投资和发展下游业务。亨斯迈2020年材料业务销售量出现减少,主要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全球消费大幅降低,并且低油价也造成了化工品及新材料产品的价格下降。
2020年科思创将欧洲聚碳酸酯板材业务销售给Serafin集团,销售金额为1.3亿欧元,主要是受到科思创业务的调整。科思创从2019年开始,聚氨酯、聚碳酸酯销售额就出现了降低,2020年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同步下跌,主要是受到疫情和消费量萎缩的双重打击,在汽车、家具、木材加工等领域影响较大。
陶氏化学近2年在功能性材料、涂料业务增速出现了萎缩,主要是受到售价的降低影响。特别是2020年因为疫情,导致油价出现大幅下跌,以及消费市场的大幅萎缩,造成陶氏化学在硅氧烷、聚氨酯及涂料业务出现了萎缩。
2020年杜邦将碳化硅晶圆事业部销售给SK Siltron公司,销售金额为4.5亿美元。杜邦在过去3年中业绩出现了萎缩,主要是受到电子及成像业务收入下降的原因。另外,在光伏和先进材料销售额出现了降低,主要受到于三氯硅烷需求疲软影响,其中背后原因为多晶硅产量下降和电子组件终端粘合剂市场效率下降的影响。
赢创在过去几年中销售额也呈现萎缩的趋势,其中在智能材料和功能性材料领域萎缩较为明显。2020年赢创受到油价下跌的影响,功能性材料在汽车、燃料行业消费低迷,智能材料业受到疫情对汽车消费需求的萎缩,也在2020年出现了明显萎缩。疫情带来的汽车工业中高性能聚合物和轮胎用的二氧化硅消费量出现萎缩,给赢创销售额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中部分图片及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