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多给诸葛亮三十年,他能否完成刘备遗愿,一统三国?

别说三十年,给他三百年他也不行啊。

还是那句话,别把演义小说当历史看,许多人对于诸葛亮的了解仅限于《三国演义》,什么草船借箭啊,空城计啊,八阵图,还有各种玩火。简直就是神仙人物啊,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决胜于千里之外。

唯一可惜的就是他死得太早,病逝五丈原,北伐事业半途而废,因此有人觉得,诸葛亮要是能多活30年,肯定能够复兴汉室。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里,罗贯中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过度神化了。不可否认,诸葛亮提出来的一些政策,确实强化了蜀国的根基。但蜀国的建立,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个人认为,蜀国最终的建立,还是刘备的个人能力。

展开剩余80%

那个年代极其重视门第,家族是非常强大的政治资本。那个年代极其重视门第,家族是非常强大的政治资本。别看《三国演义》把皇叔吹得神乎其神,实际上世家大族连皇帝都不鸟,谁还把这不知真假的皇叔当根葱。刘备后来走到哪儿都有人尊重,这资本真是自己挣来的。

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才华估值过高,对世界的残酷认识太少。总得意气风发地挨过几回锉,满腔热血地淋过几桶冰水,志得意满地扑过几回街,才能明白那些不屈不挠的人是怎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人生实在不能算是一帆风顺、处处开心的旅程,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漫长的瓶颈里拼命往前爬,不够出色,默默无闻,不知道那个光明的瓶口到底还有多远。

而你在看看刘备,家里就一卖草鞋的,却依然胸怀大志,于乱世中搅动大潮。即使这个过程相当困难,曾被曹操打得一路逃亡,连老婆孩子都成了俘虏,但他依然坚持。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汇聚五虎将、卧龙凤雏这样等一批人才,开创了蜀汉之基业。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刘备,而不是他诸葛亮。

刘备死后,这个团体就相当的不牢固,荆州的外来者与益州的本土势力不合。诸葛亮拼了命的北伐,其实一部分原因就是转移矛盾,用统一的目标,来维系着这个团体。

至于收复中原?看运气吧!

公元228年,诸葛亮令赵云等作为疑兵出斜谷攻郿城,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投降,一时间震动整个中原,但因为马谡丢了街亭,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此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功绩,但是并无大功。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关,包围陈仓,但攻打二十多天未攻破,随着魏军的支援不得不退回汉中。

公元229年,诸葛亮开始第三次北伐,这一次有所收获攻占了武都、阴平两郡。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来救,但是司马懿凭险据守,据不出战,加上刘禅对诸葛亮的猜忌和粮草的消耗,诸葛亮不得不退回汉中。

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蜀军出五丈原,在长达3个多月的僵持中,蜀军一直拿不下北原,这年秋天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军不得不再次退回汉中。

可以看出,五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和第三次有点收获之外,其他三次北伐均无收获,而即便诸葛亮还活着进行第六次、第七次北伐,结果未必会比之前要好。

之所以由这样的情况,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综合国力本就比魏国、吴国弱了一大截。无论是在军事大将,还是粮草供应方面,蜀国都处于明显的弱势! 天时地利人和,一个不占!

从地理位置来看,魏国占据着中原地区,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养兵。而且这里历来都来了兵家必争之地!再看东吴。东吴占据着江南,这里号称鱼米之乡,至少在粮草供应方面,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再加上东吴的河流也比较多,水利交通肯定方便许多。 而蜀国,位于巴蜀之地。这里多是山林、丘壑地带。至少在交通方便,是非常不发达的。时间长了,就很容易造成蜀国的经济落后于魏、吴两国!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人口方面的原因,根据资料,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人口是94万。而当时曹魏的人口是443万,东吴在公元280年灭亡的时候,人口是230万。

这已经很明显了,蜀国的这点人口,拿什么去和魏国拼?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在诸葛亮死之前,蜀国已经处于崩溃边缘,为什么诸葛亮死后20年,姜维才再度北伐?就是因为蜀国需要收拾诸葛亮的烂摊子,费祎蒋琬拼了老命的治理内政,这才好不容易积攒点儿家底。

诸葛亮把毕生经历都放在了北伐,一句“王业不能偏安,汉贼不能两立”,六次北伐,耗尽了蜀中三十年的积累,如果不在五丈原病逝,还会有第七第八次北伐,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恢复汉室的志愿,而不管自己到底几斤几两,这种愚忠必将蜀地快速推向灭亡。

好在诸葛亮走得早,后面的蒋菀、费祎的治理有方才让蜀又延续了二十年,因为费祎死后姜维的九伐中原彻底惹恼了司马昭才最终让邓艾钟会灭了蜀国。

诸葛亮或许是个战略家,是个好谋士,是个值得敬佩的大忠臣,但是在治国、政治这一块,却弱了些。因此,假设诸葛亮多活30年,或许蜀汉会更早的灭亡。

当然,也不是一点希望没有,如果诸葛亮当时放弃北伐,不和司马懿在汉中瞎耗,专心治理蜀国内政,搞成铁板一块,他不行还有费祎蒋琬嘛。然后在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篡权之后,联系诸葛瞻,以及曹氏宗族,里应外合,或者说叫乘虚而入,估计有点机会。

这其实就是诸葛亮在提出《隆中对》时曾经说过的“天下有变”,可惜他一直没等到魏国有变的时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