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版《伤寒论今释》之半表半里部之干姜附子汤证之第61条

中部病辩证

一、少阳病

二、少阴病

三、部证

四、合病、合证

3、干姜附子汤证 少阴太阴合证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程氏云:昼日烦躁不得眠,虛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直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证狐疑也。

山田氏云:其所谓昼日烦躁,夜而安静者,乃表里俱虚之候。如其所以然者,则存而不论。非不论也,不可知也。不呕不渴者,示其里无邪热之辞,盖对烦躁之似里热而言。如桂枝附子汤条不呕不渴(一百八十一条),桂枝麻黄各半汤条不呕(二十四条),皆然。烦躁专属阳证,而今无少阳主证之呕,阳明主证之渴,太阳主证之身热,而其脉沉微,其非阳证之烦躁明矣。此条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七十条)、吴茱萸汤(三百一十二条)之烦躁,皆亡阳虚寒之烦躁,大青龙汤方后所谓“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者,是也。与栀子豉汤之虚烦不得眠(七十九条)者,不可误混也。

汤本氏云: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者,为非瘀血所致也。

渊雷案:

通常热病,多日轻夜重,此条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则是日重夜轻。其所以然之故,皆不可知。汤本氏以为非瘀血所致者,因热入血室条,有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一百五十二条)之证,故推测言之耳。无大热,又见麻杏甘石汤(六十四条、一百六十九条),大陷胸汤(一百四十二条),白虎加人参汤(一百七十六条)诸条,皆谓表热不壮耳。中西惟忠训为大表之大(《扁鹊列传》:病应见于大表),山田氏读如泰,皆求深反凿。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外台秘要》云:深师干姜丸(即本方以苦酒,丸如梧子),疗伤寒病啘不止,兼主天行。《肘后》同。

《和剂局方》云:姜附汤(即本方),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三因方》云:干姜附子汤,治中寒卒然晕倒,或吐逆诞沫,状如暗风,手脚挛搐,口噤,四肢厥冷,或复燥热。

《易简方》云:姜附汤,治阴证伤寒,大便自利而发热者,尤宜服之。

渊雷案:

姜附证之自利,必系清淡如米泔,不甚臭移者。发热则非姜附主证,或虽热而不高,或真寒假热耳。

《名医方考》云:附子散(即本方为散),治寒痰反胃者。

《痘证宝筏》云:朱子姜附汤,治痘出传风,眼直斜视,牙关紧闭,不可用驱风药,应服此解之。

《方极》云:干姜附子汤,治下利、烦躁而厥者。

《方机》云:治烦躁不得眠,脉沉微者。

雉间焕云:干姜附子汤,治下利、干呕者。

又云:当有下利、烦躁、恶寒证。

又云:此方,昼日烦躁,夜则安眠者,实能治之,大奇也。

《类聚方广义》公:干姜附子汤者,因汗下误施,致变此证,与甘草干姜汤之烦躁略似。然彼因误治,病势激动而致急迫,此则为误治时病加重,又无急迫之证,唯精气脱甚,是以此用附子,彼用甘草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