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

2021-05-03 11:09:33

今天想分享一些下关于框架的思考。普通人和高手之间,往往是差着很多个框架。有意识的去建立、迭代自己的思考、行动框架,就已经走在了高手的路上。

00

序言

2016年刚开始写作,在下笔之前,大脑里存放着繁杂的信息,明明有话说,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角度,不知道从何写起,更不知道如何写出来。

写作能力的分界点,是对文章框架结构顿悟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信息之于我,庞杂,无边无际。在此之后,信息之于我,变成了求之不得的素材。

我们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出来,不是大脑里没有内存,而是下笔时自乱阵脚。假如有了明确的框架,你自然会知道如何把信息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上。

比方说,我每篇文章都会划分出一个基本的框架: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个框架并不特别,小时候大家可能就学过了。

但,非常好用。

你要写清楚一个主题,一定会涉及部分或者全部,有可能你通篇的重点是“是什么”、也可能是“为什么、怎么办”。具体重点,因主题而异。

你把信息,分门别类的放在框架的不同部分,一篇草稿随即完成。

接下来,对文章进行精修。比如,有些小节内容太多了,为了整体的布局美观度,你可以拆成2个以上的小节来写;段落、文字,在精修阶段进行细致的调整。

一篇条理清晰的文章,自此完成。

框架,一定是前提。没有框架,信息是负担。有了框架,信息不管有多少,都有了自己的归宿。

框架定成败。

01

框架的力量

时隔六年,我再次捡起了老本行:法律。

前段时间刚到律所工作时,我又一次体验到了新手期的痛苦。面对案件、合同等各项法律事务,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眼前的海量信息,变成了汪洋大海。身在其中,茫然四顾。

复盘写作经历后,我找到了破局的方法:先去建立思考框架。

写文章,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信息才能有落脚处。

法律事务,也是同理。一个案件,在没有框架之前,信息是发散的、杂乱的。即使反复思考,花费大量功夫,可能也理不出头绪。

当我按照诉讼主体、法律事实、法律关系、诉讼目标、法条依据这个基本框架去思考后,情形立即反转。

比如,某个离婚案,诉讼主体,涉及原告被告,我们是原告方的代理人;法律事实,夫妻长期分居,男方有家暴行为;诉讼目标:解除婚姻关系,子女抚养权和相应补偿;法条依据:《民法典》婚姻编第X条.....

框架,直接决定了思考的方向和质量。

尤其是当我们刚刚接触一个陌生领域时,框架简直是救命神器。否则,我们根本不知道信息的意义。

比方说,一个从未接触过商业的人,有了分析框架SWOT模型:劣势、优势、机会和挑战,就可以对眼前的信息进行归类,哪些属于劣势,哪些是优势、机会和挑战。分析完成,对某个公司会形成初步的看法。

不过,如果你以为框架的力量仅止于此,那还是太低估框架了。

有了明确的框架,还有一个隐性的好处是,思考是具体的、可衡量的。

大脑就像一个暗箱,内部的思维活动,于我们而言是天然的盲区。框架会帮助我们走出盲区。你清楚知道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方向。

假如思考结果并不符合你的本意,或者得出的结论不符合目标,你可以从框架入手,去找到思考过程中的偏差。

是法律事实有遗漏?还是法条依据不充足?

对思维过程的一次次复盘,会让你找到症结所在。

02

框架的习得

框架从哪里来?

尤其是作为一个领域的新手,我们要从哪里才能获取到可靠的框架?

最直接的一个方法,是阅读该领域的经典书籍

比如,商业领域的《蓝海战略》,书里有一个经典的行动框架:剔除、减少、创造和增加。一个公司可以根据这个框架来调整商业行动。

有些书里会有直接的分析、行动框架,有些书,则需要你自己提炼出具体的框架。

比如,心理学领域的《进化心理学》,这是一本经典的教材。书中并没有明确给出一个分析框架,不过,我们可以自己提炼。

我提炼出的框架是:食物、居住、择偶。从食物角度,可以了解为什么人类会偏爱甜食。

在远古时期,甜味食物意味着高热量,高热量意味着高生存率。从生存居住角度,可以了解我们为什么喜欢大自然的美景。

对于居无定所的远古人类而言,绿色的大草原意味着食物,树木的遮蔽,可以防止被暴晒,还可以躲避猛兽。

从择偶角度,则可以分析为什么男性爱年轻貌美的女性,而女性偏爱年长的男性。女性年轻貌美,意味着生育能力强。男性年长,代表权势、地位,财产实力,这些都意味着有能力养家。

从这三个维度,你可以对人类的心理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便是框架的作用,会迅速帮你建立起对一个陌生领域的初步印象。

提炼框架,先确定你要分析的主题,再找到2-7个重要的基本要素,就组成了一个基础框架。

比如,我确定的基本主题是:进化对人类的影响。要素:食物、居住和择偶。搭建好框架后,你可以试着分析一下,确定框架是否合理,随时可以调整要素。

分析的主题不一样,框架会随之调整。

假如我要分析男性在进化中形成的心理特点,基本框架修改为:择偶、亲代抚育、攻击与战争。

从这三个角度,可以分析男性的一些独特心理机制,比如,为什么对亲代抚育上的投资普遍弱于女性,为什么男性攻击性强于女性...

一本书阅读完,你可以根据主题提炼出不同的框架。

除了从书中寻找、提炼合适的框架,我们还可以向身边该领域的高手请教。

高手往往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框架,我们可以先借来使用,在使用中再逐步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03

框架的创造

在新手期、陌生期,我们思考、分析问题,以及行动的框架,往往来自一些书、或者是该领域的高手。

当我们在某个领域浸淫多时后,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框架。

但,这些框架不会不请自来。唯有刻意搭建、持续优化,才能从萌芽进阶到成熟。

拿我读书来举个例子。

之前我建立了一个通用框架:解决问题、解决方法、可迁移场景。

在看完一本书后,用这个框架去思考,不仅可以立即获得对一本书的整体印象,而且,还可以顺带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随着看书类型的增加,我发现这个框架不够用了。早我读的大部分书都是干货实用类,后来类目扩展,哲学、历史、商业、心理...

随后,我调整了对框架的表述,并增加了一个可变动的要素:理论边界。很多提出核心理论的书,会涉及对理论的理解,了解清楚适用边界,才不会“看什么都像钉子”。

框架最终变为:核心主题、支持性主题、理论边界、可迁移场景。

比如,用这个框架去思考《曾国藩传》。

核心主题:普通人的修炼之路。

支持性主题:坚韧不拔的心志(7次参加科举考试、组建和训练湘军)、对自我的深入观察(坚持写几十年反省日记、被咸丰弃用后对自己性格的反思)、抓大放小的胸怀(不纠缠于个人恩怨、不纠缠于个人得失)。

理论边界:注意时代背景。

眼里有时代背景,才能看得清哪些值得学习。7次参加科举考试,在当时可以称作坚韧不拔,因为科举几乎是当时普通人进阶的唯一方式。如果放到今天7次参加高考,是否同样可取?

可迁移场景:注重和自我的沟通对话,留出大块时间来观察、了解自己,不要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最了解自己,且,最好用写的方式来完成自我观察......

这个框架并不是从哪本书上习得,也并非哪个高手亲授,而是根据个人对读书的需求,有意识的总结、提炼、调整。

创造专属框架,应以个人特殊目的为蓝本。另,尽量让框架里的元素别超过5个。

尽管我之前提到别超7个。但实际上,实践中你会发现,超过5个都很难记准确。

框架太过复杂,反倒会成为制约因素。每次调用框架,可能需要去翻一下笔记。单是“翻”这件事,就可能会成为拦路虎。

大脑很懒,别高估自己的勤奋精神。即使你记住了框架里的7个要素,还可能因为分析太过复杂,再次弃而不用。

别追求框架的大而全。它只是一个思考工具、行动工具。

你可以把它当做一个脚手架。

04

结语

框架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而结构,是我们进入一个领域的入场券。

在没有结构之前,置身于信息的汪洋之中,你大概率会手足无措。在拥有结构之后,清晰的思考路径,会让信息成为你的朋友。

研究发现,高手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是因为高手建立了大量的“模块”。

一盘棋,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个零零散散的碎片布局,而是有序的结构。所以,那些围棋、象棋高手,往往看一眼棋盘,就能记住棋盘上的布局。

这并非源于超强的记忆力。根本原因是,清晰的思考结构,让看似杂乱的棋盘变得井然有序。

如果让围棋高手去看象棋高手的棋盘,或者把围棋棋盘摆放得完全没有任何结构。那么,高手的表现也不会比普通人更强。

普通人与高手之间,看似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实则是结构的差异。

意识到结构的力量,是我们攀梯的开始。

(0)

相关推荐

  • 真正的高手,就是能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

    文/田志刚 本文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 卓越密码:个人知识体系构建能力· /01/ 1980年,Stuart 和Hubert Dreyfus兄弟发表了一份18页的报告,在这份报 ...

  •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思维可以结构化的表达吗?你有结构化思维吗?

    我在002[每月阅读一本书计划] 解读<请停止无效努力>(1)--这本书我看了3遍,做了两次笔记,迭代内容5个版本,画了1张思维导图中,将<请停止无效努力>解构成四个大框架,1 ...

  • 推荐10种读书方法,包你一看就会,一学就废

    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总是会有以下的感觉: 看了好多书,仍然没啥用? 看完一本书后,过几天就忘光了,连书名都不记得了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会做 同一个知识点,A书和B书完全相反,到底该听谁的? 不要着急, ...

  • 巧用思维导图,提升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相较传统的线性笔记方法,思维导图笔记法有哪些特征呢? 1.中心明确 我们的大脑非常擅长联想,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很容易一味地"天马行空",而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则以终为始,强调目 ...

  • 一个人如何建立独立的思维框架逻辑体系

    第一步:建立逻辑框架 原则1.MECE.完整而不重复,都是干货文章,奥卡姆剃刀删除一切重复内容.通过清单制进行穷尽列举.在保证结构齐备的情况下,也保证了足够小的颗粒度和清晰度,避免泛泛而谈. 原则2. ...

  • 简放|读书笔记:建立有利于交易的思维框架(20200605)

    5月份读了一本经典的<交易心理分析>,从6月1日开始,再读一本经典,暂时不说书名,读完的时候我会公布的. 1.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大多数交易者不仅对未来考虑过多,对过去同样考虑过多.他们会念 ...

  • 如何建立一个自己的思维框架?

    文/田志刚 摘自<卓越密码:如何成为专家> /01/ 区别于学习时的从下到上,框架思考是一种在解决问题时从上到下进行分析的思考方式. 能进行框架思考的前提是你头脑中有要积累大量解决问题的框 ...

  • 如何建立一套自己的思维框架?

    本文来自好友何明璐,他曾担任中兴通讯项目总监,移动集团和联通集团SOA和私有云大型项目总监,具有19年的研发管理.市场规划经验.著有<SOA与大数据实战:企业私有云平台规划和建设>一书. ...

  • 心智,在系统思维框架之中,扮演啥角色呢?

    2020-05-20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已关注 所属专栏:系统思维方法论! 无论谈什么思维,谈逆向思维,谈水平思维,谈以终为始的思维,谈创新思维,或者这个专栏所谈的系统思维,心智都是绕不开的一个存在, ...

  • 零基础写作:一要策划,二要思维框架

    策划写作时间,安排素材架构. 勾兑语言程序,分析能力配置. 兑换时间差距,调整分析代码. 多少路,藏着一个人的时间,多少语言,藏着一个人的素材,对等的时差,对等的无奈,擦去一个人的懂,失去一个人的珍惜 ...

  •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

    作者:柳一一 来源:一一道出(ID:yiyidaochu) 今天想分享一些下关于框架的思考.普通人和高手之间,往往是差着很多个框架.有意识的去建立.迭代自己的思考.行动框架,就已经走在了高手的路上. ...

  • 思维框架和逻辑-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2015

    注:今天整理下思考框架逻辑,问题分析解决,事物认知,思维和意识方面的文章,在重新整理的时候对原有文章内容进行缩减,仅突出重要观点和内容.在1月13日我写过一篇<对思维框架和逻辑架构的完整梳理&g ...

  • 从三例急症,谈如何建立中医的思维

    I导读:宋老师这3个医案,真是个个精彩啊!四逆汤.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白虎汤.三黄泻心汤,三个医案,一共就用了这么几张方.真是仲景的武器再好,也得有会用兵的"虎将"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