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化学品产业解读系列之三:专用化学平市场的战争硝烟将弥漫未来数十年
通过第二部分对全球化工企业的百年发展史回顾,可以惊奇的发现一致性规律,大多依靠雄厚的技术积累和资产基础构筑的进入壁垒,通过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不断的拓展新边界,并且实现业绩和利润的继续增长。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顶尖的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在新兴市场建立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如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在中国的华南市场的投资大动作来看,他们这种跨国企业仍将新兴市场视作突破自己增长极限的重要手段。
随着来自油气生产国(沙特、巴西等)以及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印度、巴西等)企业的发展壮大,全球化工行业竞争格局产生重大转变。这些新兴企业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竞争。与欧美和日本的老牌化工企业相比,他们无法再通过横亘百年的技术革新来确立自己的行业地位。这些企业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径:来自油气生产国的企业在油价高企的阶段,拥有对优势原料的控制,他们注重资源货币化;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具备优先进入最有活力的消费市场的能力,他们受益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前者的典型例子是沙比克,后者的典型例子是中石化和印度信实。他们通过不同的竞争规则均实现了可观的销售规模,并成功跻身全球50强。从当前全球化工行业战略边界的塑造来看,新兴市场的参与者仍停留在三烯三苯、三酸两碱的基础石化原料阶段,以及聚乙烯、聚丙烯、合成氨、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石油和化工深加工的初级阶段,而跨国企业则在掌控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专用化学品领域的同时,不断通过研发尝试更多的利基市场。
起步较晚的化工企业很难抢夺医药行业市场份额
从我们上述的讨论中不难看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即使对于在化学品领域有卓越成就的欧美化工企业,想把其在熟悉的战略边界之内积累起来的学习与研发能力复制到制药工业,并取得突破是难之又难,纵使强大如陶氏、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和罗纳·普朗克,也在较高的壁垒之前遭遇了失败后及时回撤其在制药领域的扩张。
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多元化的顶级化学品公司,如拜耳和巴斯夫同样作为制药工业的巨头而存在,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从19世纪末制药工业诞生一开始,上述企业就是这个行业的推动者,在19世纪80年代,拜耳、赫斯特和巴斯夫最先采用煤焦油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在染料生产中所获得的的技术,开发出多种以煤焦油为基础原料的药品,从而在商品化生产这类合成药品的领域成为全球的领导者,这些药品包括镇定剂、止痛剂、血清制品、疫苗和退烧药等,他们一方面生产合成材料,另一方面生产合成药品,同时在两个领域构筑了强大的进入壁垒。
而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之后,当那制药企业同样遭遇增长极限之后,我们发现他们相比于化工企业,利用生物技术革命向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边界拓宽要更顺利一些,他们与那些初创的生物技术企业共同推动了生物技术新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并在大批量药品和小的利基市场即专业药品领域塑造了各自的边界。因此后发的化学品公司在制药领域遭遇失败也就不难理解,极少数成功的个例也是来自对医药公司的并购,如汽巴嘉基和山德士合并后诞生的诺华。
专用化学品市场的争夺将白热化
从当前全球化学品的需求趋势来看,仍显著利于新兴市场的参与者。根据BASF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化学品市场的产值将从2018年的3900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57000亿美元,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的份额预计将从目前的61%上升至约65%,而北美和西欧的份额将分别从目前的16%和18%萎缩至14%和15%,中国市场的产值有望在未来十年中实现4%的CAGR,远高于全球平均3.1%的水平。
在新兴国家发展的新型化工企业,在过去的发展中将会积攒更多的资本,用于未来的快速发展,并且预期会很快超过跨国企业,他们更多的倾向于对快速发展新兴市场和基础化学品领域。陶氏化学CEO利伟诚的观点为:中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基本上就是一个基础原材料工业,你们离终端市场太远。其实终端市场技术水平不低,经济效益不差。
以沙特阿美为例,尽管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商之一,但是与陶氏化学合作成立Sadara了之后,才真正进入了世界级的化工企业之列。Sadara65%的股份为沙特阿美所有,目前正在建设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期化工厂。这座耗资200亿美元的工厂在2016年投产之后拥有了26套世界级的化工装置,生产的300万吨特种塑料和特种化学品大部分被运到了快速增长的亚洲市场。
而在中国新材料是历年的“五年规划”的重点战略方向,这意味着政府将支持在特种材料、高聚物、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领域加大力度。后发国家的参与者仅依靠庞大的销售体量,还无法构筑与跨国巨头们竞争的核心能力,在这方面早已崛起的韩国和日本化工企业是新兴市场化工企业的榜样——在走出凭借成本和市场优势攫取竞争地位的年代后,他们已经开始打造自己在技术创新、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韩国的LG化学和日本的旭化成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尽管他们在成长初期的壁垒构筑方式有所不同,但向世界级化工企业迈进的过程中,都一致将战略边界的突破方向指向了专用化学品领域,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都是以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保障。
LG化学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初期主要从事化妆品生产,此后通过生产香皂和甘油进入塑料产业,奠定了其日后发展两大支柱之一的化学产业。在1967年LG集团成立了韩国首家民营炼油厂湖南炼油,进入了基础原料领域并为进军重化工打下基础。上世纪70年代韩国通过出口主导型政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一阶段LG化学通过早期在化学轻工产品的积累,完成了湖南炼油的扩建工程,通过进军石化业务提供稳定、低成本的基础化工原料,这才有了LG日后的迅速崛起。
上世纪80年代韩国企业在政府推动之下逐渐完成了向重化工业的转型。在化学与能源领域LG化学不断基于石化装置带来的规模优势,开始向下游产业链不断拓展,除了在PVC、VCM、丙烯酸酯、邻苯二甲酸酐、EVA树脂、SBR橡胶这些基础化学品和合成材料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之外,更是基于研发能力在HCFC、合成树脂弹性橡胶和SAP等高性能树脂方面取得的突破。而在21世纪之后韩国基础化学品行业开始受到中国竞争对手的冲击之后,LG将他们此前的学习能力应用到了回报更高、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的锂电材料、荧光体等显示材料和半导体材料领域,并为日后成为动力电池巨头埋下了伏笔。
日本化工巨头旭化成的成功同样来自不断转型和外延。公司创立初期以纺织品和基础化学品起家,并在战后成为日本最大的化学品公司之一。在1950年代与陶氏成立合资公司,旭化成通过生产聚苯乙烯进入了合成树脂领域;通过生产腈纶纤维进入了合成纤维领域,实现了从纺织品巨头到化学品巨头的过渡,这一阶段虽然公司整体营收中大部分仍由纺织业务所贡献,但化学品带来的高额利润让公司意识到追求高附加值业务的必要性。
旭化成基于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研发能力,在合成树脂和锂电材料等电子产品领域深入发展,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家以化学和材料科学为基础,涉足合成纤维、化学品、消费品、建筑建材、电子和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产品和服务的跨国公司。旭化成的发展历史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膜材料领域取得的成就,公司1961年在川崎建设了第一家离子交换膜工厂并用于工业盐的生产;1975年在全球首次使用离子交换膜工艺生产烧碱。
基于在膜材料领域的成就,旭化成为此后在锂电隔膜材料、超滤和微滤纤维膜等领域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并以此拓展到人工肾脏领域并成功进入了医疗行业。此外旭化成更是全球锂电技术的开拓者,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之一被授予了旭化成锂电教父吉野彰,用以褒扬上世纪80年代他对钴酸锂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对锂电产业化的积极作用,旭化成的研发和学习能力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推动了人类生活向更美好的方向前进,这正是伟大公司的意义所在。
经过对上面的分析,平头哥认为:
回顾从19世纪到现在的现代化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可以得到,化工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对企业产业结构层次高低的战略调整表现,而战略结构又取决于化工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就是技术革新的百年发展史,以技术研发为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始终是各个国家化工企业的发展主题。随着全球化工产业竞争的升级,各个国家的化工企业竞争边界越来越模糊,而中国市场的参与一方面通过资源和规模优势逐渐形成在全球化工竞争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逐渐转向专用化学品、新材料和更为前沿的化工产品的生产行列之中,并且已经被全球跨国企业所重视。
平头哥认为,中国化工企业的战略边界拓展与跨国企业的边界的冲突所引起的战争已经打响,并且依托中国在主要消费市场以及庞大的制造业的优势,此次专用化学品之间的战争将会持续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