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剿胡子,为何战士高喊“缴枪不杀”,而不是让胡子举手投降

我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地区剿匪时,面对已经陷入绝境的土匪,一般都会喊出“缴枪不杀”的话语,却没有战士敢提“举手投降”四个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缴枪不杀”四个字中究竟暗藏怎样的玄机?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东北地区是现今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素有“北大仓”之称,其原因就是由于东北土地肥沃,粮食作物可以充分吸收营养,“黑土能攥出油”的古语也是此事的充分体现。但您可能并不知道,在清朝至民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及战乱的原因,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极低,致使不少人都吃不饱饭,一些青壮劳力不想被活活饿死,于是便一咬牙上山做了土匪,靠着打家劫舍过日子。

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两处地区的土匪最为猖獗,一为湘西地区,二为东北地区,二者最大的共同点正是“靠山吃山”。东北地区尤其是牡丹江流域,拥有许多密林高山,它们的出现为土匪的生存孳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土匪们靠着“山高林密”,与前来剿匪的正规军“捉迷藏”,大部队与重武器难以在密林中施展,因此无法彻底将匪患连根拔起。久而久之,土匪们便愈发猖獗,形成了一股股恶势力,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从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开始,我东北民主联军在牡丹江一带地区,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剿匪运动。从1945年9月开始,剿匪运动正式打响,牡丹江地区的土匪、恶霸、流氓、匪军等势力,几乎都被我军严重打击,直到1947年4月,东北剿匪战争彻底才结束。此次剿匪运动共历时20个月,我东北人民自治军、东北民主联军作战1300次,消灭土匪10万余人。许多臭名昭著的匪首都被击毙或活捉,包括座山雕、许大马棒、山外山等为祸一方的巨匪。

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也缴获大量辎重,如此巨大的剿匪功绩,不仅让东北地区的治安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为东北民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秩序保障,更为日后的解放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后方基础。

根据当时参加剿匪的战士们回忆,土匪们多半都比较识时务,一旦面对困境就会缴械投降,几乎很少有负隅顽抗者。但“少”并不意味着“没有”,有些匪徒天性顽劣,面对正义的制裁不思悔改,反倒是想“鱼死网破”加以顽抗,所以也酿成了不少惨剧。在剿匪初期,东北民主联军战士会对土匪喊出“举手投降”的话语,让他们双手背过头顶表示投降,但一年以后,战士们却一律以“缴枪不杀”表明态度,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战士们喊出的口号为何变化如此之大?难道其中暗藏一些玄机?

谈到这里,老民主联军战士眼中泛起了泪花,说起了当年我军接受土匪投降时发生的悲剧。当时,我军顺利攻下一座土匪城寨,大军将众匪团团包围,战士们端着枪高喊“举手投降”,众匪也非常识趣的将手放在脑后。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战士们都放松警惕之时,只听匪首怪叫一声,群匪突然从脖颈后抽出手枪对着战士们疯狂射击,战士们猝不及防死伤惨重。最后虽然土匪都被歼灭,但我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十名战士因此事伤亡。

后来经过缜密的研究,我军才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土匪们通常都会穿着厚实宽大的羊皮袄,因其厚重坚实,所以也自然成为了土匪们藏匿暗器的理想之处。据统计发现,土匪们通常都会将刀、枪藏在绑腿、衣袖、后颈附近,一旦身处绝境就会趁人不注意发起突然袭击,为自己逃生创造机会,其脖子后藏匿的武器隐蔽性极强,很难被人发现,所以成为了土匪们“最后的撒手锏”。自从此事之后,我军便吸取了血的教训,将劝降口令全部由“举手投降”变为“缴枪不杀”,以此保证战士们的人身安全。

东北土匪看似猖獗得不可一世,但在战无不胜的革命者看来,却都是“纸老虎”。东北民主联军在东北剿匪取得的硕果,将永远镌刻在东北人民的心中,成为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参考资料:《东北匪事》黄彬著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